漯河市关于进一步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的意见
来源:漯河市人民政府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各县区人民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直属及驻漯各单位: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省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电子政务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安排部署,切实加快电子政务建设,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创新,全面提升我市电子政务建设水平,加快实现“两个率先”,依据《河南省电子政务发展规划(2009-2012年)》(豫政〔2009〕39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豫政〔2009〕41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充分认识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意义

  电子政务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手段。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可以切实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能有效推动政府管理创新,加快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效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市电子政务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在全省率先建成了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市直各单位、各县区、各乡镇全部实现接入。电子政务应用的领域和深度不断拓展,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但从整体上看,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信息资源较分散;信息化应用“纵强横弱”现象突出,信息资源共享困难;业务协同能力较弱;安全防控能力不强;建设管理体制不顺,建设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运转体系存在着思想认识和体制性障碍。因此,各县区、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电子政务建设的紧迫感,把电子政务建设提升到和交通、能源、水利、环保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优先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重要战略支撑。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为支撑,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深化应用为主线,以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为重点,以网络和信息安全为保障,开拓创新、务实推进,创新政府管理,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打造服务型政府。

  (二)基本原则

  1.统一网络,互联互通原则。充分利用全市统一网络平台优势,进一步加大网络整合力度,完善应用机制,实现互联互通,避免重复建设。2.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原则。各类政务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和应用务必做到统筹规划,打破条块分割,促进资源共享,使有限的信息资源发挥更大效益。3.需求主导,实用高效原则。结合我市重点工作,立足实际,急用先行、先易后难,突出重点、深化应用,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电子政务建设。4.积极防御,保障安全原则。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坚持信息安全系统与电子政务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实施,制定和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策略,建立有效的保障体系,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

  (三)总体目标

  通过以一个平台(电子政务网络及共享应用系统平台)、两个中心(数据中心和安全保障中心)、两大应用体系(政务应用体系和公共管理服务体系)为构架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有效突破资源整合瓶颈,消除“信息孤岛”,加快协同应用步伐,实现人才、资金、网络、设备、数据资源的充分共享,推动全市电子政务工作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整合现有政务网络资源。所有独立运行的部门业务专网要尽快整合到统一的电子政务内、外网络平台上,促进资源共享,有效遏制重复建设。

  (二)深化电子政务应用。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着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推动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为城乡居民、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加强政务公开提供网上“一站式”服务,增强信息服务能力,全面提升电子政务应用水平。

  (三)推进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导,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为支撑,统筹规划跨部门应用系统建设,实现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对已建成的应用系统,根据相关部门共同的业务需求,运用法规规范、政策引导、行政协调、技术支持等手段,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推动信息资源的梳理、发布和共享。加快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和面向社会的在线公共服务工作。

  (四)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全面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和风险评估制度。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的基础性工作,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强化网络安全管理,保障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加强以密码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安全防护和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健全网络和信息安全监控、应急响应和容灾备份体系,建立和完善保障网络和信息安全的长效机制。

四、建设重点

  建设完善4个基础数据库,重点推进15个重要业务应用系统建设。

  (一)启动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1.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为唯一标识的全市人口基础信息库,实现对全市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2.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建立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唯一标识的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实现对法人单位基础信息的标准化管理和应用,促进法人信用系统建设,为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服务。3.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建设全市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满足政府管理和服务需求。4.宏观经济数据库。建设和完善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经济形势预测分析等专项数据库,为领导决策、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二)建设15个重要的业务应用系统

  1.地理空间框架及应用系统。采集、整合城市地理环境等信息,构建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形成权威、标准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实现城市信息资源按照地理空间位置的整合、共享和充分利用。重点实现警用地理、城市规划、国土资源、市政管理等应用示范系统建设,提升城市管理、决策与公共服务水平。2.城市应急联动指挥及便民服务系统。统筹规划建设城市应急指挥系统、“12345”便民服务系统,实现“平战结合”,即日常情况下承担便民服务及城市管理任务,紧急情况下,启动应急指挥,由“平”转“战”,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能力和处置能力。3.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整合公共卫生信息资源,推行电子病历,建设覆盖各级卫生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推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人才、设备、电子病历、床位等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使其具备疫情预警预报、医疗救治、指挥调度等功能,全面提升我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4.数字证书及电子签章系统。依托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建立身份认证系统,强化信息安全;启用电子签章,推行无纸化办公,节约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5.企业基础信息共享系统(二期)。在工商、税务、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应用的基础上,增加国土、房管、统计、环保等部门企业的基础信息,扩大共享交换应用范围,提高市场监管、服务能力。6.政务信息共享与交换系统。制定全市各部门数据目录和数据共享交换标准,建立政务信息共享与交换服务体系,为各部门应用提供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和共享内容,满足各部门业务数据共享需求,促进协同办公。7.城市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整合城市规划、建设、房管、城管、交通运输、国土资源等部门的信息资源,建设城市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8.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和流动党员信息管理系统。整合全市党员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全市党员教育培训信息系统,探索运用在线学习、红色短信、手机报等手段开展党员教育培训的新模式;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通过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的方式,及时掌握我市外出和外来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9.文化、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加快图书文献、新闻广电、历史档案和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工作。在“校校通”基础上实现各类高质量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满足群众终身学习的需求。10.“平安漯河”信息服务系统。统筹公、检、法、司和信访等部门资源,建设包括公共安全、检察业务、司法审判、信访事项等内容的相关管理服务系统,扩大城市视频监控范围,为建设“平安漯河”、“和谐漯河”提供有力保障。11.网上审批和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按照推行政务公开、规范权力运行、提高行政效能、创新监督模式的总体要求,广泛推行“一窗式登记、一次性告知、一条龙审批、一单式收费”的服务模式,对全市各级行政审批事项办理实施全程动态监控。12.“城市一卡通”综合服务系统。整合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公共交通、日常消费、水、电、气等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资源,通过统一的市民卡,完成各种公用事业的预收费,实现金融、旅游、医疗、交通等多个领域的信息查询及快速结算,提升城市管理水平。13.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建设饮用水源地水质、环境空气质量、城市污水处理、重点污染源、大型工厂企业等自动监控系统,提高我市环境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促进可持续发展。14.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整合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及人力资源市场等信息资源,建设和完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系统,为公众提供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服务。15.食品药品监督信息系统。为食品药品监测、监控、监管提供信息化支撑,促进食品药品行业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科学、规范运作。

  五、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推行电子政务是国家信息化的重点任务,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各县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对电子政务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责任制,明确分管领导、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和相关管理制度。定期听取情况汇报,研究决定重大事项,及时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合理规划、健全标准、加强管理,突出抓好深化应用、信息共享、业务协同、资源整合等工作。要切实抓好电子政务知识与技能培训,进一步加强技术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我市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水平。

  (二)明确责任,规范管理。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要求,结合漯河实际,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管理体制。市电子政务建设指挥部要加强宏观指导和规划引导,保证全市电子政务建设与信息化发展相协调,促进统一高效的电子政务业务系统的建设。市信息化办公室作为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牵头单位,负责做好规划制定、政策研究、业务指导工作,具体负责做好全市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和跨地区、跨部门重点应用项目的推进、建设和管理工作。各县区也要进一步理顺电子政务管理体制,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加强协调配合,统筹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三)落实资金,完善机制。电子政务建设资金、运行维护费用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分级解决。对用财政资金建设的基础性、综合性电子政务工程,全市各级政府在计划安排、申报立项、资金筹措、监督管理等方面实行归口管理,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按照《河南省信息化条例》和《漯河市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实行发展改革委、财政局、信息办三方共管机制。积极探索电子政务建设、运行和维护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四)防管并举,确保安全。正确处理政务公开与安全保密的关系,严格上网发布信息审查制度,确保“涉密不上网、上网不涉密”。按照“保核心、保重点”的要求,做到定密规范化、涉密系统最小化。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方针,在全面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的同时,重点保障基础网络和重要系统的安全。重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进行相应等级的安全建设和管理。

  (五)跟踪问效,目标考核。着力推行电子政务绩效考核,制定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建立公众评议、专家追踪考核和主管部门日常监督评议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对电子政务建设、运行维护、应用情况进行综合、全面的考察与评价,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市信息化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绩效考评办法。

  二○○九年九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