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梅州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2010年1月20日在梅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市人民按照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和省“三促进一保持”的部署,在中共梅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实施 “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战略,市人大五届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基本完成,经济社会实现健康较快发展。

  ●全市生产总值突破500亿,达到510亿元,增长9.8%,增速预计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人均生产总值12327元,增长9.4%;来源于梅州的财政总收入接近百亿,达97.7亿元,增长9.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0亿,达30.8亿元,增长13.5%。

  ●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园再次高分竞得5亿元扶持资金,全省“双转移”工作会议在我市召开。

  ●2009’梅州·世界客商大会取得圆满成功,成为全球客属商界精英汇聚的盛会,世界客属地区合作发展的盛会。

  ●客家博物馆成功升格为中国客家博物馆。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得到国家专家组充分肯定,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通过省考核鉴定。

  ●在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的公众安全感调查中,梅州以92.7分的成绩名列榜首。

  ●与梅州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省直部门、省属企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达到43个,对外合作取得新的进展。

  ●在广东21个地级以上市政府年度整体绩效评价中,我市排名全省第9,居粤东西北12市首位。

  一年来,我们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效:

  ——项目建设年成效明显。坚持把投资拉动作为实现“保增长”的重要手段,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3亿元,增长14.2%。列入考核的50项续建及新开工项目,共完成投资81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85%,完成投资比例创历史新高。梅大高速动工建设,西环高速进度加快,客都大道完成路基工程,梅县机场扩建工程正式启动,电网建设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荷树园电厂三期已进入国家发改委核准程序,鹰梅、浦梅铁路开展预可研,五华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扎实推进。争取新增中央投资项目167项、总投资15.4亿元,创历史新高。

  ——重点产业实力增强。出台了《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实施办法》,专门安排1.63亿元用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增资扩产等。电力、建材、烟草、矿业、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六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10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一是全市电力总装机达到303万千瓦,电力总产值达81.5亿元,增长17.6%。二是以塔牌为龙头的全省水泥生产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宁江150万吨旋窑水泥建成投产,油坑150万吨熟料项目动工建设,全市建材产值达50亿元,增长14%。三是电子信息产业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实现产值44.3亿元,增长16.3%。博敏电子二期竣工投产,国威电子整体迁入顺利实施,梅雁铜箔二期、辉胜达投影机项目全面建成,梅州成为 “广东省电声器材产业基地”,丰顺成为我市首个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四是汽车零部件产业初具规模,广汽集团与强华公司合作的广汽强华电机项目实现投产,云山汽车试产成功,卡莱轮胎、BPW 车轴三期等扩建项目全面完成。五是烟草产业在受国家消费税政策调整冲击的情况下,“五叶神”香烟产量实现29.54万大箱,增长11%。六是积极应对国际矿产市场的变化,加快矿业重点项目建设,平远钕铁硼项目动工兴建,五华钼矿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兴宁霞岚钒钛磁铁矿完成有关试验工作。七是制药、酿酒等潜力产业发展加快。华银医药自主研发生产的流感病毒诊断试剂等4个产品通过国家审批,成为国内首批获得国家药监局产品注册证的产品,在全国抗击甲流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康奇力年产6000吨生产线、长乐烧新增2500吨产能项目竣工投产。同时,与省科技厅的战略合作扎实推进,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获省科技进步奖2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46亿元。丰顺县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超宇起重、新马陶瓷等5个品牌成为省著名商标。

  ——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扎实推进。以再次竞得省5亿元产业转移扶持资金为新的动力,按照“生态园区、工业新城”的发展定位,全面加快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园区首期开发基本完成,首批标准厂房、污水处理厂、企业服务中心等项目建成使用。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建立了山区市首家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团省委、省青年企业家协会合作共建“广东青年(梅州)创业园”。积极完善市县共建共享机制,先后组团到香港、台湾、东南亚及珠三角等地举办了13场专题招商推介会,园区新引进企业37家、合同投资总额达18.8亿元;全市实际利用外资8619万美元,新增外商投资企业43家。梅州经济开发区、蕉华工业园、东莞石碣(兴宁)产业转移园实现产值27亿,税收1.2亿元。

  ——农村改革发展步伐加快。积极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全市财政涉农支出达30.8亿元,增长53%,农业总产值实现175.6亿元,增长6.4%。一是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全市新种油茶11.4万亩、优质水果2万亩、南药2.5万亩、名贵树木1.4万亩,新建特色渔业基地1万亩,新增万头猪场2个,完成粮食总产123万吨,粮食应急储备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达20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达24个。我市被确立为“广东省韩江上游油茶、茶叶产业带”,并获得国家和省财政三年共1.7亿元的支持,兴宁被评为“中国油茶之乡”。二是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5390元,增长7%。按照“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要求,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老区建设资金投入增长2倍多,发放各类惠农补贴资金近2亿元。三是农村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认真实施15个基本农田整治项目和28个农田水利建设人大议案项目,新增耕地4.3万亩,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开发补充耕地任务。专门编制《梅州市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完成水土流失治理43平方公里。农业保险试点范围扩大,土地流转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梅县、蕉岭被确定为“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平远被评为“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县”。与此同时,全力应对秋冬旱灾影响,成功抗击了“6·14”和“6·22”局部地区特大洪涝灾害。

  ——旅游、金融等服务业蓬勃发展。一是旅游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按照旅游先锋产业的定位,加快推进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雁南飞通过国家5A级评估,兴宁神光山、丰顺龙鲸河、蕉岭长潭等5家旅游景区被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客天下旅游产业园基本建成。积极实施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叶剑英纪念园、泮坑公园等22个旅游景点、休闲公园免费开放。成功举办第三届精彩客都自驾旅游周、“重走客家迁徙古道”等系列活动,梅州成为广东“最受车友欢迎目的地”,梅县被评为“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平远入选“中国最佳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大埔县城获得“中国十大最美小城”称号。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55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4.5亿元,分别增长20%和17%。二是金融业发展步伐加快。我市成为全省唯一的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有序推进,在全省率先组建了小额贷款公司,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达16家。超华科技成功上市,上市企业总数达到7家,在全省地级以上市中排名第5。三大投融资平台公司新增融资担保额近16亿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00亿元,增长17%;贷款余额273亿元,增长32%。三是以房地产为重点的消费市场更加活跃。制定出台了 《关于促进梅州市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梅州城区购房落户办法》等政策措施,积极拉动住房消费,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金额分别增长40%和45%。与省供销社合作共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发放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等补贴3802万元,居全省第一。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73.4亿元,增长19.9%。同时,外贸出口增长16%,进出口总值增长3.5%,增幅居全省前列。

  ——民生得到更大改善。全市财政用于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和基本住房保障等民生领域支出70.6亿元,增长24.7%,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72.8%。一是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建立。平远、梅县、梅江区、蕉岭、兴宁、五华先后启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全市参保人数达26.5万人,走在全省山区市前列。全市月人均养老金和失业保险金分别增加174元和70元,达879元和551元。农村合作医疗实现所有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即时补偿。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至27万元和8万元。1.3万名早期离开或应保未保的国有和县以上集体企业人员养老问题得到妥善解决,3.3万名困难企业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待遇得到落实。为全市91万农户、400万间农房免费提供房屋保险,907户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为6500多名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新解决1500多名残疾人的就业问题。率先将农村人年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困难家庭纳入低保,优抚、低保、五保标准居山区市第一。二是城乡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全面实施免费婚检、产检和定额补偿新生儿疾病筛查。全市6万多人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市人民医院住院大楼全面竣工,嘉应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建成使用,五华被评为全省首批“农村中医工作建设先进县”。三是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成效突出。编制了《劳动力资源开发五年规划纲要》,积极实施 “一户一技能”和“三百”行动计划,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9.1万人,转移劳动力1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113元,增长8.3%。在全市2040个行政村建立村级劳动保障服务站,率先在全省建立市县镇村四级联网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我市被评为全省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四是民生重点工程加快推进。180公里重点堤围除险加固工程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江南东片人居环境改善工程稳步推进,归读公园建成开放。梅州大堤东堤完成主体工程,南堤、兴宁合水水库加固扩建等11项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全面完成。梅州城区内涝治理和梅江桥大修加固工程顺利完工。城区管道天然气建设进展顺利。全市新建、改造国省县道431公里、危桥69座,农村公路硬底化改造1000公里。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25宗。与此同时,“梅州民声”、“亻厓看民生”、“民生820”、“行风热线”、电子监察等八大民意诉求渠道进一步畅通,受理群众来信3.15万件,回复率100%,我市被省列为“实施网络民生民情工程试点示范市”。

  ——宜居城乡建设亮点纷呈。以省市共建宜居城乡示范市为契机,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为抓手,不断加快城乡建设步伐。一是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完成全市22个中心镇、35个重点建制镇的总体规划、7个县(市)城镇体系规划和248个村庄整治规划。建立了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短信语音系统,对城区市政园林公用设施进行财产保险。新建改造市政道路5000多米、路灯线路23公里,在主要交通干道设置隔离带,着力构建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公交线路覆盖率达90%以上。深入开展超载、超速、酒后驾驶等9个专项整治行动,全市道路交通秩序进一步好转。二是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出台了《清凉山饮用水源水质保护管理办法》、《梅州城区突发性饮用水源污染事件应急预案》,梅江干流水质保持优等,韩江跨界断面水质稳定在Ⅱ类标准,梅州城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全年安全供水率达100%。梅城江南污水处理厂实现正常运行,各县(市)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使用。淘汰落后水泥生产线19条、产能173万吨,淘汰落后钢铁企业250家、产能356万吨,梅县发电厂1、2号机组全部关停,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全面完成了污染减排任务,梅州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100%。我市被评为“全国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先进集体”,龙丰生活垃圾填埋场通过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一级评定,梅城公厕建设管理模式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三是生态建设不断加强。省市共建生态文明(林业)示范点工作扎实推进,整治关闭各类木材加工厂(点)1017个,全年完成造林作业面积25.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9%,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平远南台山、蕉岭镇山公园被评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梅州被评为“中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蕉岭被评为“中国全面小康生态文明县”,大埔成为省级林业生态县。四是平安梅州建设成效明显。出台了《创建平安镇(街道)评价指标体系及考核评价试行办法》,大力开展整治“黑网吧”、“无证酒吧”行动,积极开展“信访积案化解年”活动,成功调解各类纠纷2.43万件,调解成功率97.4%,大埔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我市公众安全感和公安工作群众满意度居全省第一。全面实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制定了村级安全生产巡查员管理规定,建立了公共场所消防安全联合监管执法机制。市消防指挥中心建成使用,各县(市、区)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全部设立,非煤矿山、烟花爆竹、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监管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聘请村级护林员4417名,建立近2000支基层扑火队伍,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

  ——社会事业更加繁荣。一是教育工作取得新成效。认真落实《进一步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快普通高中扩容促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1.5%。制定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加大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力度,职业(技工)学校在校生达6.4万人,市技工学校成功晋级国家高级技工学校。嘉应学院获学士学位授予权专业达30个,招生人数创历史新高。全市首批193名代课教师经考试转为公办教师,60多万中小学生享受免费义务教育,2.3万名中职(技工)学生得到助学补助。切实加强“防流控辍”和学校安全工作,全市学校达到“六无”。重新修编了《客都梅州》乡土教材并免费发放给全市中小学生。梅江区成功“创强”,蕉岭县提前通过省教育强县验收,13个镇(街)成为省教育强镇。二是世界客都品牌进一步擦亮。成功举办2009’梅州·世界客商大会,来自世界各地的1500多名客商代表和嘉宾参加大会,250多家知名企业的1000多个产品在大会展销。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工作加快推进,客家围龙屋申遗工作全面启动 。《客家意象》成功上演,《桃花雨》进京参加“庆祝建国60周年”献礼演出,《客商概论》、《客商人物》出版发行。“文化大戏千村行”、“农家书屋”等基层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五华采茶戏、蕉岭莲池舞等8个项目新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大埔百侯镇、梅县茶山村、兴宁刁田村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梅县、蕉岭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三是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与省体育局共同推进振兴足球之乡十年计划,梅州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重点城市,蕉岭县被评为“全国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先进县”,第六届市运会、第五届市残运会获得圆满成功。外事侨务、对台工作取得新进展,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关心家乡建设热情更高,支持家乡建设力度更大,54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成为梅州第六批荣誉市民。穗梅对口帮扶、粤闽赣合作进一步加强,国防教育、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建设扎实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连续4年获得全省先进。大埔被确定为中央苏区县。方志、档案和社科联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慈善、红十字会、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物价、打私、气象、民族、宗教工作取得新成绩。

  ——政务环境不断优化。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一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自觉接受监督。37件建议、151件提案全部办复,反馈满意率分别达100%和99.3%。同时,更加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群众团体的沟通桥梁作用。二是坚持依法行政。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决定实施意见》,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复议工作更加规范,政务公开、重大决策听证等制度得到有效实施。三是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全面落实增值税转型、困难企业税费减免等各项财税政策,取消和停征100多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5.4亿元。四是着力提高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建设不断完善,政府采购、建设工程交易、国土资源交易、产权交易、重点项目建设等八个子系统建成使用,电子监察绩效测评排名居全省前列。出台了《重点工作督办方案》,开辟了重点项目报批“绿色通道”,确保重要工作和重点项目分工明确、责任落实、顺利推进。五是高度重视反腐倡廉。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制定出台《梅州市重大建设工程项目监督检查办法》,重点加强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和省、市重点项目等的监控审计,以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坚决防范在加大投入、扩大内需情况下可能出现的腐败现象。市政府班子在全省党政班子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中被评为 “好”的等次。与此同时,政府机构改革顺利推进,机关作风评议活动深入开展,市直24个单位的领导参加了行风热线,解决群众咨询投诉反映的问题436宗,查办纠风案件8宗。违法占地、违章建筑专项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五个零增长、四个减半”得到有效落实。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能够取得这些成绩,极为不易。这是在省委、省政府及中共梅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人大及各位代表的依法监督和有力支持下,在各级政协及各位委员的民主监督和积极参与下,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梅州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职工、驻梅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人民警察,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以及支持我市发展的中央和省属驻梅单位、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外出乡贤,表示衷心的感谢!

  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一是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还不够快,推动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力度还不够大。二是招商引资成效不明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慢,民间投资动力不足。三是农业产业化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农民增收难问题仍然存在。四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特别是受国家调整烟产品消费税政策影响,重点税源影响较大。五是城市管理、社会管理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六是一些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和办事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积极解决。

2010年工作安排

  2010年是我们面对金融危机,继续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全面加快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一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工作,虽然面临诸多不利因素,但机遇大于挑战:从宏观经济环境看,国际经济下滑趋势减缓,国内经济持续回暖向好,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通道。省委、省政府将出台包括 《关于促进粤北山区跨越发展的指导意见》在内的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重大政策,直接影响和带动经济发展的形势好转。从我市实际情况看,2010年总体形势持续向好,特别是市委五届六次全会提出“优环境、促发展、惠民生”思路,全力开展“每县(市、区)都有大项目、每个部门都有重头工作、市县镇村联创‘三名城’行动”,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明确了方向,增强了信心。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按照中央“五个更加注重”和省“三促进一保持”的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粤北山区工作会议、粤北地区(梅州)现场会和市委五届六次全会精神,围绕打造“三名城一基地”目标,全力争取“双转移”工作再上新水平,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扩大内需实现新突破,民生保障得到新改善,宜居城乡建设迈上新台阶,加快推动经济崛起、实现科学发展。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0%,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3700元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控制在3%以内;外贸进出口总值增长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3‰以内。

  根据上述目标任务,做好今年政府工作,一要统一思想,鼓足干劲,把招商引资作为主攻点,全力提高“双转移”水平,加速经济崛起;二要把调结构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主线,积极探索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切实提升绿色产业竞争力,加快构建绿色现代产业体系;三要把扩大内需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以谋划和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拉动内需,以宜居城乡建设带动新型城市化创造内需,以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激活内需;四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珠三角城市和周边地区的战略合作,推动梅州加速融入珠三角经济圈和海西经济区;五要进一步营造崇商重企氛围,加大服务企业力度,增强企业投资发展信心,形成有利于梅州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六要扎实做好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让更多的百姓享受绿色崛起成果。

  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突出建设绿色现代产业基地

  把培育打造绿色现代产业基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最有效途径,抓紧制定绿色现代产业发展规划,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全力以赴抓好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以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园为主要载体,进一步整合资源、集聚力量,强力推进招商引资。一是围绕“扩园、提质、增效”目标,充分发挥省10亿元扶持资金的放大效应,加速推进“生态园区、工业新城”建设。全面启动园区二期14平方公里土地开发,完成园区主干道建设,确保第二批标准厂房、新自来水厂、商业服务小区建成使用,加快市职校园区分校和园区口岸通关物流中心建设。力促高迪数码、金森林等一批项目早日投产,尽快把园区建设成为梅州的重要增长极和全省的产业转移示范园。二是围绕“招大商、引大资”,制定出台《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组建专业招商队伍,完善激励机制,实行重点项目领导负责制和专人跟踪服务制度,确保项目招得来、留得住、做得大。充分发挥梅州海外侨胞和在外乡贤众多的优势,大力实施 “乡贤回归工程”。积极利用各类行业协会、地区商会和海内外客属团体等招商平台,进一步拓宽招商引资渠道,拓展招商引资空间。主动加强与中央企业、省属国企和民营龙头企业的对接,认真办好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产业系列专题招商会,全力争取一批亿元以上的项目进园,努力推动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条长的项目向园区集聚,尽快形成集聚效应,打造竞争力强、发展空间大的绿色产业集群。三是努力搭建服务平台,切实加大服务企业力度。加快建设华南理工大学梅州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加紧推动服务行业单位在园区设立分支机构,切实提高技术、金融、信息、人才、物流等方面的服务水平。同时,进一步完善蕉华工业园、东莞石碣(兴宁)产业转移园、梅州经济开发区、丰顺再生资源产业园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园区服务水平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

  着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按照省“以现代产业500强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山区新型工业化,努力提升我市产业发展水平。一是加快壮大支柱产业。通过加快荷树园电厂三期建设、五华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前期工作、华润电力二期和大埔电厂的立项,进一步做大做强电力产业。充分发挥超华科技上市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通过股份制改造、培育企业上市等措施,积极扶持国威、博敏、五洲、梅雁铜箔等重点企业加快发展,加速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充分发挥“强华模式”的示范效应,利用梅州汽车零部件的产业基础,抢抓全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引导国有、民营、外资企业的资本、技术、管理与梅工齿轮等本土企业嫁接或到梅州投资兴业,加快建设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充分发挥梅州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和规划力度,力促五华钼矿、平远钕铁硼、广晟霞岚钒钛磁铁矿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同时,加快金雁集团、磁性材料厂等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步伐,引进更多的大企业共同推进梅州矿产资源的科学开采、精深加工。二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资源型工业实施“绿色转型”,大力推动水泥行业资源整合,加紧淘汰立窑水泥生产线,加快塔牌300万吨旋窑水泥项目立项建设,力争两年内完成水泥产业结构调整。积极争取支持,扩大“五叶神”产量,优化“五叶神”品种结构,做大烟草产业。加快瓷土资源的整合步伐,加大陶瓷产业的技术改造力度,加紧引进陶瓷大企业、大品牌和高技术人才,提升梅州陶瓷产业发展水平。三是加快培育新兴战略产业。以产业转移园为龙头,通过产业规划、政策扶持,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积极培育高科技、高效益、低污染的非资源型接替产业。重点支持嘉应制药、华银医药、康奇力药业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在新医药产业上有更大突破。与此同时,着力在先进制造业、优势传统产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领域各培育10个重点企业,形成梅州现代产业50强,进一步促进梅州产业的优化升级。

  大力打造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坚持对传统农业实施“绿色再造”,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积极打造全省重要的优质粮食、优质植物油、优质名茶、优质果蔬、特色养殖生产基地和加工供应中心。一是扩大特色基地规模。以建设“广东省韩江上游油茶、茶叶产业带”为重点,力争优质茶基地达到16万亩,新建高产油茶示范基地20个,全市油茶种植规模达45万亩,成为全省最大的油茶生产加工基地。同时,新种柚类、脐橙等优质水果2万亩、南药2.5万亩,大力发展优质肉猪、山地黄鸡、新西兰兔三大畜牧养殖。二是壮大龙头企业。用好现代农业专项资金,扶持新大地、广东富农、西岩集团等企业做大做强,力争新培育2家省级、20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三是加快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加强与台湾农业合作,大力发展精致农业,积极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切实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推动梅州农业向特色化、工厂化、立体化发展。力争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5个、绿色食品2个、有机食品2个,新增省级以上名牌产品4个,新增著名商标7个。四是提高农业服务水平。加强与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省农科院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对接,加快农业技术、金融、流通、信息等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农业保险服务范围,加紧规划建设名优农产品展销中心,推动农产品进入大型超市。积极办好第二届农展会。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改革,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大力完善粮食流通体系建设,确保粮食安全。

  加快建设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按照“大产业、大品牌、大发展”的思路,加紧编制 《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发展规划》,尽快出台配套政策,进一步整合资源,推动旅游与现代农业、绿色工业、客家文化、特色资源等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文化、农业、林业、水利、工业旅游示范点,加快发展旅游制造业,深入实施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力争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经济收入增长20%和18%。积极开展“旅游创强”活动,力争平远、大埔成功创建省旅游强县,梅县成为“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县”。加大与省中旅的战略合作力度,加快“客天下”等旅游产业园建设进度。争取每个县(市、区)推出1—2个特色乡村游景点。加强与重点媒体及周边地区的深度合作,积极开展珠三角、厦漳泉、港澳台“世界客都”主题推介。按照“一年一节庆、一季一活动、一县一品牌”的要求,精心组织好“2010’国际山歌旅游节”、“世界客家人游世界客都”、“精彩客都自驾旅游周”等系列活动。

  推进金融服务业加快发展。抓住我市被确定为全省 “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的机遇,力争完成市级统一法人的农村信用社组建工作。进一步利用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加紧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公司,鼓励支持重点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力争实现1—2家企业上市。不断完善金融组织体系,确保村镇银行组建取得零的突破,争取小额贷款公司和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各县(市、区)全覆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产业、重大项目的资金投放力度,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基础设施建设等融资难题。同时,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确保金融安全。

  二、更加注重扩大内需

  积极落实省 《关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决定》,努力增强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为推动绿色崛起注入新的动力。

  全面加快以交通为重点的项目建设。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扩大投资、促进消费、增强后劲的最重要载体,以年度投资38亿元的交通重点项目为突破口,加速推进总投资935亿元、年度投资100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梅龙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建设,力争济广高速平远至兴宁段、揭茂高速五华段提前动工,梅河高速加铺沥青工程尽快立项,埔潮高速列入省的规划,确保西环高速三期和客都大道下半年建成通车,梅县机场扩建项目上半年完成征地拆迁、明年建成使用。积极推进鹰梅、浦梅等铁路建设前期准备工作。着力抓好13条、总里程165公里国省道主干公路建设,重点推进205国道梅县城东至扶大段改造、兴宁北环公路改造、五华环城大道立项建设。完成500公里大自然村通水泥路、200公里县道沙土路和197座危桥改造任务。年底前完成梅江、汀江航道整治主体工程。同时,以梅州至河源双回线路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年度投资20亿元的电网工程建设。

  以宜居城乡建设推进城市化。按照集聚发展、生态宜居的要求,把建设宜居城乡作为扩内需的主要突破口,制定实施《梅州市建设宜居城乡五年规划》,充分发挥市三大投融资平台的作用,采取BT、BOT等融资方式,引入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建设,以提升发展梅城和各县(市)城区为重点,积极探索具有梅州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一是与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合作,全面完成《梅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第三次修编和《梅州市域城乡总体规划》编制。二是以推动“三旧”改造为契机,突出世界客都特色,加紧实施一批城市建设重点项目。着力推进江南东片安置小区建设、江北老城区改造,积极抓好站前东路、彬芳大道、学子大道、学院路、八一路、广梅路等市政道路改造,加快广州大桥建设进度,力促梅县山水城、月梅生态园等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尽快动工。同时,继续执行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积极鼓励农民进城购房落户,努力扩大城乡居民住房消费。三是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抓手,加大城市经营和管理力度,进一步提升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水平,加快“无线城市”建设步伐,促进公共交通、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切实加大国内国外市场开拓力度。在继续巩固拓展外需市场的同时,加快国内市场开拓。尽快研究制定鼓励扶持政策,支持企业积极参加“南货北上”、“广货西行”系列经贸活动。加快电子信息、汽配、电声、陶瓷、工艺、绿色农产品、家具等七大出口产业基地建设,确保全年外贸出口增长6%。同时,积极实施《梅州市流通业发展规划》,加快保税物流园、大型钢材期货交易仓库建设,努力把梅州打造成为粤闽赣区域商业中心、物流中心和原材料、农副产品、工业消费品集散基地。

  三、千方百计改善民生

  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方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扩内需、保稳定的重中之重,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加大劳动力培训转移和扶贫开发力度。加快推进省级高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加紧建设县级综合培训基地,理顺镇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所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县镇村四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作用,促进劳动力更大范围的培训转移,率先走出一条品牌化、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劳动力转移就业之路。力争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8万人、向珠三角转移6万人、本地转移4万人。争取全市新增就业岗位3万个,安置城镇失业人员2.6万人。研究出台《推动全民创业实施意见》,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等各类群体自主创业,努力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积极落实“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帮扶责任制,力争3年内使农村8.5万贫困户达到 “八个确保”、551个贫困村实现“六有”。

  不断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围绕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目标,加快推进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保险市级统筹,确保上半年全面铺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出台《梅州市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办法》,切实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加紧建立城区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购房货币补贴机制,继续实施农房统保政策,加快蕉华工业园华侨新村建设,加大贫困低保户危房改造力度。认真实施《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加强乡镇敬老院建设,着力提高五保户、残疾人等特困群体保障水平。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疾病防控体系,强化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和计划免疫工作,加强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惠民工程建设。尽快启动西桥水厂制水工艺升级、梅州城区新水厂及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加紧实施江南水质净化厂二期扩建,加快推进江北截流输污及过江管道铺设,争取年底前将天然气管网延伸到江北;切实抓好梅城后备水源建设,上半年完成叶田、梅南、蓝溪、大密水库规划及勘察设计,年底前完成清凉山水库扩容主体工程。加快益塘、桂田、黄田等5宗大中型水库改造,积极推进170宗病险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四、统筹发展社会各项事业

  围绕打造广东文化名城目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着力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围绕建设全省教育强市和职教基地目标,充分发挥东山中学等10所重点高中的示范作用,全面提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水平,加快4所万人和6所5000人以上的中职(技工)学校建设,确保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79%以上。切实加强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积极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推进规范化学校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动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的对接和战略合作,努力把嘉应学院打造成为更具客家特色、更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学。更加重视发展成人教育、学前教育,加快推进镇中心幼儿园建设。着力提升民办教育、特殊教育、远程教育水平。确保16个镇成为省教育强镇,争取平远县提前实现“创强”目标。

  积极创建客家文化保护实验区。制订出台《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全面启动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工程,力争年底前成功创建中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编辑出版《客家文库》、《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图典》,建设客家山歌培训基地,做好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按照国家一级馆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中国客家博物馆,全方位开展客家围龙屋申遗工作,加快客商会馆和梅县麓湖山文化产业园等一批文化重点工程建设。精心打造一批大型山歌剧、汉剧等客家文艺精品。制定出台鼓励扶持政策,大力推进客家新民居建设。争取把“人境庐及古民居建筑群”、“父子进士牌坊”、“张弼士故居”、“兴宁学宫”等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认真办好粤闽赣客家文化发展战略高峰论坛,不断擦亮客家文化品牌。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与此同时,围绕“振兴足球之乡十年计划”,加快建设国家级足球训练基地和粤东足球体校,尽快实现所有行政村拥有一个农民体育健身场所。深入开展“两无”创建活动,巩固人口和计划生育成果。认真做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落实全国首次国防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提高全民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水平,加强民兵预备役、人民防空工作,力争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加强外事侨务和港澳台工作。全面深化穗梅对口帮扶和粤闽赣区域合作。进一步发展工会、共青团、老年人、残疾人和慈善事业,实现妇女儿童十年发展规划目标。进一步推进审计、人事、统计、物价、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打私、气象、档案、民族、宗教等工作,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任务。

  五、大力优化发展环境

  进一步树立“区位劣、政策补,硬件差、软件补”的理念,不断优化绿色崛起的发展环境。

  巩固提升生态优势。制定实施《梅州市环境保护规划》,把生态建设贯穿到工业化、城市化和产业化的全过程。严格执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前置审核制度,切实加强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建设,发挥市县污水处理厂减排效应,确保全市饮用水源、重点河段水质安全。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确保全市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全面完成木材经营加工企业整治任务,新增造林作业面积12.8万亩,实现省级林业生态县5个以上,森林覆盖率达69.2%以上。积极推进生态示范镇(村)创建活动,完成各县(市、区)垃圾卫生专项规划编制,逐步铺开农村垃圾收集处理工作。

  加大平安建设力度。围绕创建 “长安杯”目标,大力推进平安名城建设。加紧建立现代新型警务机制,加快建设连接社区、重点场所、主要街道和交通干道的视频监控平台,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形成打防控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大防控”格局。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完善市县镇村四级安全监管网络,实现省市县三级应急平台无障碍互联互通,加快城市消防安全远程监控系统和消防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隐患排查治理,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严把食品药品生产、加工、流通环节安全关,确保食品药品安全。研究制定防治地质洪涝灾害长效机制,切实提高“防大灾、抗大险”能力。加快推进省市信访信息联网,积极完善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活动,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发生。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以富县强镇事权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按照“权责一致、重心下移、减少层次”的原则,大力实行简政放权,理顺条块关系,完善县镇考核评价机制,进一步强化和规范县镇政府行政管理服务职能,加快推进县级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积极推进市本级第五轮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工作,确保全市行政审批事项减少50%。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努力加大财政对基础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积极做好“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实施“镇财县管”、“村财镇代管”等基层财政管理模式。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评价考核激励机制,切实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同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加快构建育才引智的公共服务平台。

  全力打造服务型政府。把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作为“优环境、促增长、惠民生”的重要保障。一是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主动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市政协通报情况,主动接受监督,高度重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闭会期间提出的建议意见,切实提高建议、提案的办理质量。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作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二是进一步提升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围绕建设法治政府目标,深入开展法治城市创建活动,加强普法宣传教育,依法制约行政权力,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三是进一步提高政府效能。加快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将有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部门集中办公,着力打造集政府行政审批、政务公开、投诉受理于一体的“行政服务超市”。充分发挥“八大民声窗口”作用,扎实推进政风行风建设。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抓紧建成市级纵横联通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把电子监察延伸至镇村,实现省、市、县、镇、村五级联网。推行重大项目建设和重要工作“限时办结制”,建立严格的“以目标倒逼进度、时间倒逼程序、社会倒逼部门、下级倒逼上级、督查倒逼落实”的工作机制。四是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对重点项目、重点资金、重点领域的审计监督检查,把对干部的“问责”和资金的“问效”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构建具有梅州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着力打造政治坚定、作风优良、清正廉洁、乐于扎根山区、善于推动绿色崛起的公务员队伍。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新的起点。我们将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全力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努力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梅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凝聚民心、集聚力量,积极抢抓机遇,勇于破难攻坚,为谋求绿色崛起新突破、谱写科学发展新篇章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