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O的新命题
来源:计算机世界 更新时间:2012-04-15
没有车间和厂房,总部只有几间业务洽谈室和一些电脑,年销售额却达到了30多亿,一直以来保持年80%以上的成长速度。先有IT的领先,然后提升业务的前进,商业科技推动美特斯邦威集团堪称国内典范的虚拟经营模
式。为了寻求本次调查中多数CIO一些共同困惑的答案,本刊记者就“CIO的新命题”专访了虚拟经营的典范美特斯邦威集团副总裁兼CIO王泉庚。
信息化应用跨越
 
记者:在您的概念里,企业信息化一般需要经历哪几个历程?
王泉庚:企业信息化有三个层次:第业务层面的信息化;第二,行政办公等内部管理、协同的信息化;第三,更高层面的决策分析系统、辅助决策系统的建设。目前国内多数企业都尚处于第一第二阶段,少数IT建设不错的已经开始从第二层级向第三层级的迁移。企业信息化要达到第三层次的要求,实现辅助决策功能,首先需要有全业务群的良好基础数据,这意味着企业的IT应用首先需要覆盖到业务和管理的各个层面,应用的集成度很高,同时又有很好的框架,通过这些基础系统;然后才可以通过数据挖掘,从中找出规律和离群关系,而且这些规律和关系凭人的眼睛是不能看出来的,但系统却可以根据企业的商业模型,自动展现给大家。从而为企业高层进行决策和分析提供良好的基础。
达到这样的信息化水平,企业就能够实现业务和决策过程中的事先分析,过程中的动态分析,当然还有事后的分析。但是目前的多数系统,一般还只能做到事后分析的水平,这也是许多企业错误决策的源泉。
 
记者:目前美特斯邦威集团的处于哪个阶段?下一步IT建设的重心是什么?
王泉庚:我们的IT系统建设,目前属于后一种情况。我们还没有实现100%的信息化,工作流、行政办公系统,以及企业辅助决策系统的应用是下一步的重点。
目前我们能够做到的、开始具有辅助决策味道的是,在产品销售之前,根据市场需求反推成本,核算每一个环节的成本。我们做过对比,实现事先控制分析的秋冬季服装平均运营成本降低了18%,但是部分没有实现这种分析模式的服装,成本却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5%。
 
记者:对于其他企业的建议是什么?
王泉庚:不要盲目照搬外面的信息化模式,不要追赶潮流,要根据企业自身内部组织环境的特点,设计一套适合自己的信息化建设模式,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需要,逐步推进信息化。 方法有时比事情本身更重要。企业信息化的成功与否,其实并不取决于电脑技术的高低、硬件价格档次的高低、软件的先进还是落后,而是关键取决于实施方法论。但实施方法论并没有千篇一律的统一方法,每个企业都应该根据自身的内部组织环境特点(如企业政治、组织流程、人员素质、管理成熟度、企业文化等的综合要素),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实施方法论。
 
自主开发还是引进供应方
 
记者: 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究竟是引进ERP等信息系统有效,还是自己组织开发更现实和更有生命力,为什么?美特斯邦威集团的信息化实施,基本上都是自主开发的结果,为什么?
王泉庚: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关键要看企业的自身能力及不同阶段的需求。就我们自己的经验而言,自主开发和引进外部系统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是相互结合的。ERP、供应链、客户关系管理这些系统,基本都是我们自己做的,但是也有一定的应用是引用外部软件的结果。企业的IT系统是否自己开发,关键就看企业自身是否具备这个能力:是不是有足够的人才等资源来开发,如果能开发出来,这个系统跟企业的匹配性是不是很好;如果目前能够匹配,今后能不能跟随业务部门的需求,不断优化、不断提升?一般而言,引进通用ERP系统,实施速度快、风险较小、有成熟流程可以借鉴,可以很好的完成企业的共性部分,但不一定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要,不一定能挖掘出企业的差异性,而事实上企业之间的竞争很多时候都是依靠差异性在竞争。企业内部组织定制开发系统,就能充分挖掘出企业的差异性能力,但实施周期长,风险大,对企业的自身能力要求也很高,大部分企业不一定能做成功。
而自己开发的系统则更具有个性,更加具有跟企业业务的契合度,能够跟业务实现同步螺旋式上升。业务就是IT,IT就是业务,这样,IT能力才能够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而不仅仅是工具。
 
记者:当时,美特斯邦威集团选择自主开发的历史渊源以及经验是什么?
王泉庚:美特斯邦威集团是历史因素决定了走自己组织开发道路的。
我们在1995年企业刚创立时就启动了信息化工作,那时企业小,不可能有资金购买通用软件,也没有购买意识。而且小型的软件不能满足我们企业的需要,较好的软件厂商又不会为一个个体户实施信息系统。在各种因素的促使下,我们不自觉地走了一条自己组织开发的道路。随着企业的发展,我们在内部也不断摸索,信息化能力也不断加强,开发力量也会借用一些外面的力量,但规划、业务分析、组织实施完全是由企业主导,在过程中对有些标准的模块也会引进通用软件作二次开发后整合。好处是,自己组织开发出来的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是高度整合的,跟企业的战略及商业模型也是完全匹配的,我们是虚拟经营模式,在市场上适合的软件比较少。当然内部组织开发的压力也同样很大,并非是一帆风顺的。    我个人觉得,美特斯邦威集团的信息化之路准确的讲是一条内外结合的道路。这也许可能是一条较好的道路,企业的信息化必须是企业自己想信息化,因此必须由企业主导去组织推进信息化,内部要有一股信息化的力量,否则外界就是“神”助力也没有办法。但是又必须要借助社会的各种力量,光靠自己也是走不长久的。这也许对相关企业有所借鉴。
 
记者:企业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具备自主开发的能力?
王泉庚:企业IT基础架构要想通过自主开发来进行,需要具备以下四个能力:
1、清晰的企业战略。
2、清晰的IT战略,IT经理要有对业务的深入了解和把握,同时有具备IT管理的逻辑,这个很关键;我们的IT部门,虽然都是IT人员,但是一张嘴,大家谈的都是业务问题。
3、IT的组织实施能力。思爱普系统软件公司(SAP)、甲骨文公司(ORACLE)技术能力当然很好,但是执行不下去,就是因为缺乏组织、应用能力。
4、一定的技术基础。如果自己开发,没有一定的技术基础不行。
尽管如此,我还是要建议,如果企业内部有很强的IT力量,不管多大的咨询公司多好的系统,内外的合作,关键是内部的主导,一定要有自己的IT整体规划。
 
 
割裂的痛苦
 
记者:业务和技术的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但是,不少CIO却为企业的业务和IT处于割裂状态而苦恼,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
王泉庚:这是我被经常问到的一个问题,也是整个业内最为普遍苦恼的一个问题。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的深度整合确实是企业信息化中的难题,目前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大致有这么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就像两条平行线,是没有交叉点的,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各自独立运行,就是你所说的两张皮;第二种情况是在日常运营时,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是平行的,但事后会有一个交叉点,这就是把业务系统产生的各种数据录入到信息系统中,信息系统只起到事后收集数据的作用,数据的准确性因与实时业务脱离而无法保证;
第三种情况是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就像一条直线,是深度无缝整合的,信息系统就是业务系统,业务系统也就是信息系统,说到底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就是一套系统。只有建设到第三种情况,信息化才真正对企业产生价值,才有可能用信息系统去创新业务流程,才有可能用信息系统去推进企业变革甚至创造新的商业模式。
 
记者:处于这两个夹缝的CIO究竟应该如何突破这种困境,从而改变目前不少企业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依然割裂的现状?
王泉庚:我认为,需要从信息化项目启动前期在组织安排上就要予以保证,方法有三个:
一是企业级整合,就是CEO和决策层能在企业的战略层面和从企业的整体组织角度,部署业务系统与信息系统的整合,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战略高度匹配,CEO直接部署一个业务战略规划团队和IT信息战略规划团队,并高度配合、相互促进,企业的绩效管理和考核都是基于信息系统进行的,这是解决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两张皮现状,从而达到一套系统的最佳途径。但这种方法取决于CEO及高层团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对业务技术整合的能力,现实中能做到的非常少。
二是个人级整合,若第一种方法条件不具备,也可以寻找一个能整合信息技术与业务技术的CIO,这就要求CIO本身必须是综合型的,既要懂战略、行业业务,又要懂信息技术,全面负责推进企业的信息化,这也是解决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两张皮,达到一套系统的较好途径。但找到这种适合企业的混合型CIO也不太容易。
三是部门级整合,要求IT部门或业务部门能整合信息技术与业务技术,但只能解决操作层面的整合,只能是部分整合或浅度整合,很难达到企业级的深度程度,更难与企业的战略高度结合,发挥的IT价值有一定的局限。
 
 
转型的压力
 
记者:本次调查中,我们接触不少CIO,他们普遍面临很大的压力,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业务和IT的融合非一日之功,CIO如何及时转型和实现角色转换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难题,存在这种压力的普遍原因是什么?
王泉庚: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信息化的需求层次是不同的,对CIO的能力要求也是不同的。一个已经信息化的企业的每一次转型都是CIO的巨大压力点,企业发展越大,CIO的压力也就越大。CIO不能及时转型,要么自己淘汰自己,要么被企业淘汰。一个创业阶段的企业,外部市场是重点,没有客户和市场,后台的一切都毫无意义。CIO需要培养了解客户、了解市场需求的能力,应想方设法利用信息技术去发展市场、去服务客户。随着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后台的企业组织和管理也日益复杂,后台的管理能力和把握方向的战略能力,将成为市场持续发展的瓶颈。为此CIO必须要对自身进行转型,要提升自己对管理的理解和对战略的领悟能力。CIO对自身的转型要有预见性,要超前于企业的转型。
 
记者:CIO们应该如何应对?
王泉庚:CIO的最高使命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创新,不断地推进企业的商业变革、创新商业模式、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树立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但要做到这一点,CIO必须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战略规划能力、行业业务理解能力、沟通能力、推进变革能力(或称组织能力)、技术理解能力。
不过成功的CIO光有以上技能还是不够的,技能只是表明CIO具备了从事信息化工作的能力,但能否成功地推动企业的信息化还取决于CIO的态度。态度是CIO成功的根本,态度决定一切。在态度中意志力是最重要的,信息化是一场发生在企业内的变革,没有一项改革或创新是能够在短期内轻易完成的。再加之当前国内企业实施信息化的很多条件尚不具备,因此这场变革绝非靠技术层面就能完成,它倚重CIO的意志力、
 
自信和坚持。
 
记者:从我们的统计看,真正意义上进入企业决策层的CIO并不是太多,但是您是其中少数的一个。
王泉庚:先有作为,然后才有地位,这是IT应用的不变原理。
从IT部门经理到CIO,再从CIO上升到高层管理确实不太容易。今天的企业对CIO的要求是越来越高,而CIO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岗位,还缺乏成长周期。如果CIO不能成为IT和业务“双料高手”,就很难发挥好IT的价值,很难做到IT与业务的深度整合。
当然,我们的成功,还是因为我们将IT从成本中心转化为了利润中心。开始的时候,在信息化还没有得到企业认定之前,企业中并不存在一个独立的电脑部门,当时我管理的是物流部门和计划部门,只是抽了几个人从事电脑工作,自己基本上都是利用晚上、休息天、节假日的业余时间,规划设计信息系统的工作。
 
记者:今天的CIO是如何成为既要懂战略、业务,又要懂技术的“双料高手”?
王泉庚:这确实不容易。企业的CIO需要实践中学习,采用交叉组织,交叉学习,交叉实践的方法。所谓交叉组织,指的是IT部门与业务部门不要各自孤立起来,在IT部门中并不是单纯的由IT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可以由IT技术人员和业务管理型人员共同组成。同时可以把一部分IT部门的人员融到业务部门中去,业务部门的人员也可以融到IT部门中去。所谓交叉学习是指对IT人员要培训企业的业务知识和管理知识,对业务人员要培训IT技术知识。交叉实践指的是要定期派IT人员到各业务部门去实践业务操作,也要定期派业务人员到IT部门实践。
 
当然,CIO要成为“双料高手”,企业的培养还只是外在因素,关键是CIO自身的修炼才是最重要的:没有人会一直要求或强迫你做某件事情,即使有这样的强迫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一个人如果没有内在的动力机制,是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