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期四天的第十届中国(天津)信息技术博览会暨国际IT人才交流会、2005国家信息化发展论坛、首届中国(天津)汽车电子产品展览会(简称“两展一论坛”)经过紧张、热烈的会议研讨和宣传展示后,11月7日在天津国际展览中心圆满降下帷幕。 第十届中国(天津)信息技术博览会以“数字技术与生活”为主题,设立了天津信息化成果展区、网络与通信展区、环渤海信息产业交流展区、国际IT人才交流区、汽车电子展区、手机娱乐展区、数码视听和办公自动化展区等7个专业展区,1100个展位,展览面积两万平方米。本次博览会上共展出包括信息化建设成就、地区合作项目对接、计算机、软件、网络通信、网络安全、卫星通信、无线通信、广播电视、IT人才交流、汽车电子、手机和数码娱乐产品等10余个专业类别在内的项目1000多个,其中新产品超过参展项目数的50%,观众达5万人。 2005国家信息化发展论坛共推出了“信息·和谐·发展”、“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网络与信息安全”、“环渤海信息服务业”、“中国汽车电子技术与企业发展”、“智能建筑”、“信息技术与人才”等7个主题论坛。本次论坛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精神,紧紧围绕“信息·和谐·发展”的主题,以科学的信息化发展观,大力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政府的服务和管理,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坚持服务现代化建设全局,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国家部委和省市领导、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高层人士等80多位嘉宾在论坛上作了重要演讲。 “两展一论坛”为国内外信息化领域领导、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提供了交流对话的平台,搭建了合作发展的桥梁,对推动天津市以及环渤海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和区域的信息化水平,构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信息化建设取得七大进展 确定十个发展战略重点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曲维枝在11月4日参加论坛时说,中国对信息化工作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已全面融入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目前,中国信息化建设取得可喜进展。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对信息化发展重点进行了全面部署,做出了推动电子政务、推进软件产业、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等一系列重大决策。 曲维枝介绍说,经过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中国的信息化建设已取得7大进展:即信息网络规模居世界第一,互联网的普及率显著提高;信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可基本满足中国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电子政务稳步展开,成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效率的有效手段;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取得新进展;信息安全得到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的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总体来说,我国信息化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进入了多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新阶段。 曲维枝还简要介绍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确定的10个发展战略重点:即重点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重点推进电子政务;重点建设先进的网络文化;重点推进社会信息化;重点加快国防和军队信息化的步伐;重点完善综合信息网络基础设施;重点加强信息资源开发;重点提高信息产业的竞争力;重点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重点提高国民信息素质,造就信息化人才。 曲维枝说,为了落实上述10个战略重点,还将优先启动6项行动计划,分别是:国民信息技能教育培训计划;电子商务行动计划;电子政务行动计划;网络媒体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行动计划;缩小数字鸿沟计划;关键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计划。 加强信息化法规环境建设 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季金奎 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季金奎在发言中,重点谈到了我国信息化法律法规建设的进展情况。“这些年我国信息化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其中法律法规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一是法律意识大大加强;二是法制建设有了显著的进步。” 同时,他还侧重介绍了《电子签名法》的实施和应用。2004年8月28日,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从此,掀开了中国电子签名有法可依的新篇章。《电子签名法》是我国信息化领域的第一部法律,它为我国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发展创造了安全的法律环境,也为我国电子商务安全认证体系和网络虚拟体系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它规范了电子签名的行为,消除了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活动中所遭遇的传统法律的障碍。 季金奎说,这部《电子签名法》的特点借鉴了其他一些国家《电子签名法》常用的立法技巧,既考虑到技术的发展趋势,同时又规避了复杂的技术问题。概括起来特点有三个:技术问题复杂,但法律问题相对简单;具有很强的国际统一趋势;采取技术中立的原则。 总的来讲《电子签名法》为我国电子认证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但是电子认证服务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对这个行业的认识从理论上到实践上都还缺乏经验。市场需要培育,机构需要培育,人才队伍更需要培育,相信随着《电子签名法》的实施,我国电子认证服务业一定会得到很快的发展,电子签名的运用将会越来越广泛。从而必将对我国的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走低成本高技术战略的信息化之路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在发言中幽默地说,人有好人坏人,信息化也有好坏之分。 那么如何成为好的信息化呢?李国杰说,“首先,要实现‘低成本高技术战略’。只有立异才能标新,中国的国情不同于美国,信息化一定要走节约型发展道路,实现低成本信息化战略,要研制生产与国外不同的信息产品。再一个就是低成本和不打价格战,这和高性能一样,都需要发展高技术才能获得,中国的低成本产品最大的市场是满足我们广大中低收入人群信息消费需求,是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的最大动力,也是非常难得的机遇。” “我在很多场合下,呼吁研制开发生产一千块钱以下的新型PC机,去年一年,国家事业单位增加一千多万台电脑,花费好几百亿,造成了很大的浪费,”李国杰提出,今后,在推广信息化的过程中应贯彻低成本的原则,够用就可以,一定要发展和现在的办公系统不同的低成本能力服务器,不需频繁升级。 针对目前信息化创新体系建设问题,李国杰认为,从大学、科研院所到企业中间应该有一个行业部门和地方的中间机构做中间媒介。“另外一个就是现在特别要强调应用带动企业创新,核心技术的开发不能只靠少数科研人员,必须通过用户不断地使用,按用户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才能成为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 应对危机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欧洲宇航防务集团国土安全部高级副总裁 欧洲宇航防务集团防务与通讯系统部执行委员会成员 赫伦特博士 赫伦特在发言中说,随着经济信息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范围内的恐怖主义威胁日趋增加。对日趋复杂的安全形势,各国、区域政府应建立起广泛的,跨国、跨区域、跨部门的安全合作,构建起覆盖面广且多组织参与的灾难应急救助机制,而这种机制必须以先进的技术和可靠的多领域协作能力为基础。 赫伦特介绍说,欧洲宇航防务集团为各国及各区域政府提供一套全方位的一体化的国土安全解决方案,其中涵盖了边境、海防线的监控;城市应急联动;大型活动的安全防范;重要基础设施的保护;公共交通安全;犯罪及恐怖活动的监控。 他表示,在这一体化国土安全解决方案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对各个不同地区的支持,能够保证对突发事件的应付和解决。 开源软件与中国软件产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倪光南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倪光南首先介绍了开源软件的发展历史,“开源软件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它和传统的、源代码不开放的‘专有软件’构成了软件领域的两大流派。” 他说,今天,中国的基础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和Office等共性应用软件,大多是基于开源软件发展起来的,或是因为开源软件导致的跨平台需求而获得了竞争优势。“可以说,没有开源软件就没有今天中国蓬勃发展的基础软件。” 开源软件对软件业的突出贡献是促进了软件业的创新。倪光南说,近年来,我国积极支持和推广Linux等开源软件,从无到有发展自主基础软件,已取得了重大成效。随之,在中国也出现了攻击开源软件的“恐惧、不确定、怀疑”(FUD)论的翻版,出现了开源软件“糟得很”和“好得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中国要不要、能不能发展自主的基础软件。 “为打破跨国公司对基础软件的垄断,我们只有‘偏爱’、‘倾向’开源软件,而不能任由市场来决定。”对此,倪光南表示,现在,中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府都明确支持Linux等开源软件,这不是市场行为,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国家有关部门应从软件业发展的全局出发,予以高度关注,及早通过立法加以防范。在国家资源的支持下,在软件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一定能建立起一个自主、完整的软件产业体系,成为一个软件强国。 全球化、国际生产网络 带来信息服务需求增长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院士密筛拉·德拉皮艾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院士、博士生导师密筛拉·德拉皮艾在发言中提出,全球化进程促进了工作组织和国际分工新形式的产生。这种新国际分工以生产过程脱节和遍及欧洲大陆甚至全球空间的地理分布为主要特点。由于国家壁垒的解除,商品、资本和技术可以低成本自由流通,使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开拓已接近饱和的市场,补偿通过竞争优势形成的市场垄断,企业不得不增加产品的创新点。其中,信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他认为,首先,企业必须收集有关竞争对手发展动态的信息。第二,他们需要管理和协调日益复杂的组织,尤其是远距离且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那些组织。他们也不得不将更多的软件应用到企业的运作当中,以加强他们的可靠性及快速应变能力(竞争对手的战略变动或消费者需求和期望的变动),从而越来越需要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收集、处理和利用最大量的信息。这就需要专业化的部门来完成,可以在企业内部解决,或者外包,也可以从当地或海外的独立供应商那里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