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海口晚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海口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1年02月21日14:49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2月13日在海口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海口市人民政府代市长 冀文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连同《海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发展的回顾
  
   “十一五”是我市历史进程中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始终坚持城乡统筹,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始终坚持依法、民主、科学行政,锐意进取,顽强拼搏,团结实干,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抢抓国际旅游岛建设重大机遇,战胜特大洪涝等自然灾害,取得了令人鼓舞和辉煌的成就。这五年,是海口历史上经济总量提升最快、发展质量最好的时期,是基础设施投入规模最大、城乡面貌变化最显著的时期,是改革开放力度最强、激发体制机制最具活力的时期,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改善最明显的时期,是社会建设覆盖面最宽、各项事业最为协调的时期。
  
  (一)着力做优一产、做大二产、做强三产,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整体提升。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4%,五年翻了一番;2010年达到590.55亿元,比上年增长17.5%。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1.9%,五年翻了一番半;2010年达到163.7亿元,比上年增长3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8%,五年翻了一番多;2010年达到352.6亿元,比上年增长27.3%。农业结构不断优化。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加快发展,标准化养殖小区61个,特色花卉产业基地4.8万亩,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12.6万亩,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122个,沼气建设和应用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农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6%,2010年达到60.95亿元,比上年增长5.4%。工业经济实现新突破。光伏产业形成新的亮点,英利一期顺利投产、二期加快建设,投资175亿元的汉能光伏项目已经开工,为建成全国重要光伏产业基地打下坚实基础;综合保税区、高新区、海口药谷、狮子岭飞地工业园、云龙产业园等园区加快建设,海马第三工厂、30万箱红塔卷烟易地技改和椰岛保健酒技改等一批重点项目扎实推进,汽车制造、生物医药、机电制造、化工化纤纺织、食品饮料及农副产品加工五大优势产业规模占全市工业的75.4%;强化对中小企业的服务,2010年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15.6亿元;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产业扶持政策,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49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十五”末的13.5%提高到38%。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1%,2010年达到443.78亿元,比上年增长24.8%。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成功举办高尔夫、游艇两大论坛和高尔夫世界职业明星邀请赛,建成游艇泊位250个,高尔夫、游艇等旅游新业态快速发展;挖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资源,骑楼街区入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积极打造“印象·海南岛”,筹建海南国际创意港;旅游与文体赛事、商务会展进一步融合,2010年接待国内外过夜旅游者、旅游总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9.5%和10.9%。物流业稳步推进,中商农产品物流园、现代美居物流园加快建设,建成花卉、建材、粮食等专业市场,全省物流中心地位进一步提升。房地产业保持平稳增长,交通运输、通讯信息、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2010年达到412亿元,比上年增长18.1%。
  
  (二)重塑城市品质形象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并重,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加快城镇化进程,五年完成重点工程建设500多项,2010年建成区面积达97.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五年提高9.5个百分点。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建成区基本实现规划全覆盖,城市空间布局向多中心、组团式发展。采取“政府主导、让利于民”模式,以改造最难的玉沙村为突破口,旧城改造实现历史性突破,海甸溪北岸、朱云路、镇海村等一批旧改项目顺利推进。加大经营城市力度,以高起点、高水平规划建设西海岸起步区为重点,加快推进新区开发,新的行政中心投入使用,西海岸实现新城崛起,新埠岛、世纪海港城、鸿洲新城初具规模,城市价值大幅提升。加大城市路网建设力度,改造建设城市主干道5条,新增城市道路100多公里,市区外“六纵一横”和市区内“八纵五横”的主干道骨架基本形成。积极推动城市旅游化改造,规划建设免税店,启动骑楼街区的保护与整治,海口湾景观照明工程、滨海大道和滨海西路整治改造基本完成,绿色慢行长廊加快建设。新建白沙门公园,完成“一湖两园”改造,新增102个街心绿地,新建改造旅游公厕143座。全面实行城管综合执法,大力开展为期三年的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清洁、整洁、规泊、安静、打违“五大工程”,建立万米网格数字管理系统,五年共拆除违法建筑200多万平方米,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完善中心城区污水截流并网,完成长流污水处理厂、白沙门污水处理厂二期、江东垃圾中转站建设和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7%,市区绿化覆盖率达42%;全面完成省下达的减排目标,成为全国第一个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十一五”新标准复检城市。注重基础设施功能向农村拓展,五年共投入7000多万元,全面完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特别是有效解决羊山地区饮水困难问题,新增21万农村人口用上了自来水。
  
  提前两年在全省率先实现行政村道路硬化通车。完成27个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排涝防灾设施大幅改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获得国家和省奖励。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电子农务和农技110服务实现全覆盖。改造农村户厕超过70%。共建生态文明村1382个,占全市自然村总数的65%。
  
  (三)扎实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每年新增财力7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五年累计投入250多亿元,解决了一批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7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51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7%和9%,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分别高于“十五”的4.9和4.8个百分点。就业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国家创业型城市创建活动成效显著,五年累计新增就业22.9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6.3万人。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全社会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成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全国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五年投入90多亿元,是“十五”的2.5倍,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和巩固率均保持在99%以上;新增优质义务教育学位2.5万个;全面完成中小学校D级危房改造,“校安工程”扎实推进;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扩大到1.5万人,比“十五”增长一倍。卫生工作成效显著,投入20多亿元,建成市人民医院医疗综合大楼、中医院、疾控中心、医疗紧急救援中心、旅游医疗服务保障中心,完成32家镇卫生院扩建改造和设备升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基本建立疾病预防控制、食品药品监督、医疗卫生救治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参合(保)率都保持在98%以上。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2010年荣获省人口计划生育先进市,成为全国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市。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绩,两度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大致坡镇成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成功举办中国铁人赛、中国合唱节、热气球节、亚洲沙滩排球赛等一批高水平的文体活动。所有镇、村建成文化站和文化室,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共建成廉租房5156套、经济适用房26074套。2010年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1177套,完成省下达任务的136%。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6%、92%、83%、80%和78%,比“十五”末大幅增长。全市农村7.1万名60岁以上老人实现老有所养,比国家要求提前4年。实施城乡低收入群体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7万多群众受益。加强对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连续三次荣获全国法律援助先进城市。扎实推进“平安海口”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建立集中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强城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两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老龄工作荣获国家先进单位,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人防、档案、修志、地震预防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四)积极构建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科学发展的动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我市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新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组建旅游控股、水务集团、城建集团,海峡股份在中小板成功上市。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实行“大城管”体制,深化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设立市政府服务中心,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网上审批单位达34家,占进驻单位的95%;对中央投资项目、省市重点项目和招商引资的重大项目实行“绿色通道”,实施并联审批。规范运行省政府下放的197项行政权项。强力推进强区扩权,76项行政权项下放到各区,区级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实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公务卡、惠民补贴资金“一卡通”等改革,公共财政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在全省率先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得到国家的充分肯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启动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试点。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领域改革不断深化。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主动融入泛珠三角、北部湾、东盟区域合作,综合保税区通过国家验收,成为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理事会成员,国际友城增加到20个,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实际利用外资比“十五”增长44.4%,外商进入领域逐步从房地产业、酒店业、商贸业向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延伸。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168亿美元,比“十五”增长65.1%。
  
  (五)切实加强执行力建设,政府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稳步提高。五年来,我们围绕为民、务实、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断创新政府管理,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加大行政问责力度,政府执行力明显提升。主动争取人大、政协支持,自觉接受人大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积极听取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团体的作用。加强政府规章制度建设,制定政府规章17件,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地方法规12件。完善政府决策机制,实施政府工作规则和重大事项公示、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价格决策听证等制度,依法行政工作多次在全省考核中名列第一。建立“市长接待日”、政府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布会制度,办好“12345”政府服务热线,政务公开的质量不断提高。加强行政服务向基层延伸,初步建立市、区、镇(街)、村(居)四级服务体系,群众办事更加便捷。加强政府廉政建设,扎实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重点加强对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领域的监管,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持勤俭办事,树立良好政风。特别是面对历史罕见的强降雨袭击,全市党政军民奋起抗灾,转移群众12万人次,筹集救灾资金3.7亿元,灾后恢复生产和重建工作成效显著,广大干部群众在抗洪救灾中形成的无私奉献、团结拼搏、迎难而上、顾全大局的精神,为推动海口科学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各位代表,“十一五”期间我市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的结果。同时,市政府的工作也得到市人大、市政协及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支持监督,得到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驻市军警部队,以及广大海内外投资者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海口市人民政府,向大家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发展仍然不足,经济总量较小;产业体系不够健全,核心竞争力相对较弱;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少,对外开放水平与国际旅游岛省会城市不相匹配;城市建设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日趋凸现;中心镇建设较慢,城乡发展不够平衡;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部分群众生活存在困难;一些机关的工作作风,公务员的思想素质、办事效率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差距较大,等等。这些问题亟需我们继续下大决心,采取得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的指导思想、目标和思路
  
   “十二五”时期的海口,正处于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关键期、经济社会蓄势发展的上升期、创新和转型的攻坚期。按照市委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新形势,顺应全市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科学发展的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主线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着力建设生态文明,为把海口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最精最美省会城市,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主要预期目标是: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速13%左右;财政总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年均增速1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提高到30000元以上和11000元以上;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民生状况明显改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3‰以内,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
  
  《海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对“十二五”时期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改革开放、城市建设、重点民生等方面,做出了全面部署,概括起来就是:实现一个目标,努力把海口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最精最美省会城市,跨入全国中等发达城市行列;遵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加快推进城镇化两条主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打造环北部湾和海南国际旅游岛中心城市、全省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区域性交通枢纽和经贸文化交流中心三个中心,凸现省会城市领军地位;明确重要物流基地、特色旅游产业带、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现代高效农业高地四个区域定位,准确把握全市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位置;形成汽车、食品饮料与农副产品加工、光伏、医药、文化创意与休闲娱乐五大产业集群,丰富充实经济发展的内涵载体;健全区域交通枢纽、现代信息服务、智力支撑基础、商务服务集聚、医疗卫生保障、文化体育中心六大功能,不断提高综合保障支撑能力;建设路、水、电、气、通信、中心镇公共服务、农村配套完善七大城乡基础设施,全力夯实经济社会发展根基;强化农村综合改革、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市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更加开放的对外国际贸易平台、更加开放的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平台八项改革开放措施,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实施创业就业促进、居民收入增长、保障住房建设、教育水平提升、医疗卫生保障、公共文化推进、社会保障健全、公共交通改善、社会管理和服务创新九大民生工程,大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让全市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打好惠农良田整治、江河水系治理、城市发展空间拓展、惠民生态小区打造、两区八园建设、文化产业壮大、旅游产业提升、便捷交通体系构建、现代物流聚集、以申办世界石油大会为契机的会展繁荣十大攻坚战,牢牢抓住并充分利用好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好机遇。
  
  做好“十二五”工作,我们要兼顾各方,突出重点,着力把握好以下七个方面:
  
  (一)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提升城镇化水平
  
  进一步增强省会中心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扎实推进中心城市建设,是海口推进国际旅游岛战略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按照“东进、南优、西扩、北拓、中强”的思路,进一步拉开城市骨架,适度扩容,做好增量,重点规划建设好江东片区、金沙湾和人工岛;盘活城市资源,提高利用水平和投资强度,同步推进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进一步增强城市持续开发的价值;完善城市功能,积极推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通达顺畅的区域交通枢纽和功能配套的服务设施;提升城市品位,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加快城镇旅游化改造,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快特色风情镇建设,为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新平台、构筑新载体、拓展新空间。到2015年城镇化率超过70%。
  
  (二)培育现代产业体系,积蓄经济发展后劲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推动海口科学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迅速扩大工业经济规模,整合园区资源,切实解决工业用地问题,力争到2015年,工业园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突出产业特色,努力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全省农产品物流加工中心,积极发展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商贸会展、现代物流等产业;加快形成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和休闲娱乐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新型工业和以生态高效为导向的现代农业,完成30万亩的“田水路林村”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工程,努力打造汽车、食品饮料与农副产品加工、光伏、医药、文化创意与休闲娱乐等若干个年产值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三)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全面提升改革开放水平
  
  在全省推进改革创新试验区的进程中,我市肩负着排头兵的重任,我们要大胆先行先试,争取更大突破。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力扶持民营经济,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公共事业、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等领域,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新格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推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增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功能。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抓好购物免税、外商投资等开放政策的落实;深化向东融入粤港澳、向西联合北部湾的区域合作,积极参与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合作。
  
  (四)坚持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加快我市国际旅游岛建设,教育是基础,科技是支撑,人才是关键。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扩大学前教育规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质量,实施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支持高等教育加快发展;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点放在全市发展大局的关键环节上,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引进集成创新、推广应用和示范三项工程,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和用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加强重点产业领域和社会领域人才的引进、培育和使用。
  
(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独特的生态环境是海口最大的比较优势、绿色财富和发展潜力,必须倍加珍惜。以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为目标,建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生态文明示范村镇和社区,到2015年,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城市和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96%和50%,森林覆盖率达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平方米。
  
  (六)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城市软实力
  
  文化建设是我市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对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引领、支撑和推动作用。提升文化事业发展水平,确保公共文化投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同步,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促进文化与旅游、会展等产业的融合,实现向规模化、集聚化、专业化转变,努力形成产值过百亿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积极申办世界石油大会。探索国际通行的文化娱乐项目。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以上。
  
  (七)下大力气改善民生,建设全市人民的幸福家园
  
  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初衷和归宿。建立健全符合市情、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等重大民生问题。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推进力度,基本解决城市低收入人群和公务人员住房难,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加强教学和医疗专业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致力提升教育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保持物价水平相对稳定,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翻番;建立健全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全市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60岁以上老人生活保障全覆盖。
  
  各位代表!海口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凭风借力,扬帆远航,抢占发展先机,争创发展新优势,奋力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我们坚信,通过“十二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海口将真正成为“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最精最美省会城市!
  
   三、扎实抓好“十二五”开局之年工作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做好全年工作,意义重大。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左右,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均增长15%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左右。
  
  在统筹各项工作的同时,重点抓好七项工作:
  
  (一)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特色产业
  
  做优现代高效农业。实施南渡江10万亩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加快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国家冬季瓜菜生产基地。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扩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文心兰热带花卉种植基地的规模和示范效应,带动农民调整种养结构;继续加大“打井治坡”力度,进一步改善羊山地区的生产条件,打响羊山富硒果蔬品牌。突出抓好农业规模化发展,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抓好农产品加工和交易平台建设,积极推进桂林洋国家级加工园区项目,促进海南中商农产品中心尽快运营。抓好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体系,推广良种良苗,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做大新型工业。积极培育壮大新能源、生物制药、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是加快英利二期、汉能一期、药谷二期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理顺管理体制,促进综合保税区、高新区、海马汽车工业园、云龙产业园等“两区八园”的功能互补、规模开发。抓好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新增5家以上省级重点企业技术中心、1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做强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建成免税店、现代美居物流园,积极推进美兰临空物流园、新海物流园、马村港物流园的建设。切实推进东寨港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的升级改造,建成600个游艇泊位。积极推进海南国际创意港和长影影视基地的建设。支持海南国际会展中心运营,进一步发展壮大会展产业。在扎实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同时,引导发展面向岛外市场的低碳、绿色、高品质的旅游房地产。
  
  (二)统筹谋划,大力完善省会中心城市功能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以赴打通侨中路、世贸东路、高登东路、文明东路、和平南路5条断头路,实现功能性通车;在龙昆南、滨海大道上建成4座人行天桥;完成龙昆路延长线、滨海西二期、南海大道整治工程等43个续建重点项目,启动江东片区、滨江新城起步区市政路网等37个新建项目。加快五源河体育文化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规划展示馆、科技馆的建设。启动南渡江调水工程和南渡江西岸防洪堤项目。加快马村港二期和新海乡轮渡码头建设。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工作,完成江东污水处理厂和颜春岭垃圾填埋场改扩建工程,确保国家环保模范城复检验收过关。
  
  稳步推进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抓好土地整理、储备和经营开发,加大土地利用的监管和投资强度,进一步提升城市价值。基本完成海甸溪、朱云路片区、镇海村旧城改造;完善市区两级职责和利益分配机制,充分发挥各区的主体作用,每个区都要启动1-2个旧城改造项目。继续抓好西海岸起步区南片区和新埠岛的建设,启动江东片区、金沙湾和如意人工岛的规划建设。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以公共交通为引导,切实加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做好城市轨道交通的前期工作。新建7个公交场站。组建海口公交集团,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能力。优化交通组织,科学设置红绿灯、天桥、开口,合理调整和开辟新线路。抓好全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工作。开展“建设国际旅游岛,安全畅通文明行”行动,加强交通秩序管理,严厉查处交通违法行为,加大“三车”整治力度,积极营造文明安全高效的交通环境。
  
  加大旅游化改造力度。完成滨海大道街景整治和滨江西带状公园一期,加快城乡100公里绿色慢行系统建设。全面完成旅游公厕建设任务。改造提升五公祠、海瑞墓、丘浚墓等历史人文景点,加快推进骑楼街区保护和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加强旅游标识系统和公共信息平台等设施建设,积极推广使用规范的多语种标识标牌,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三)多策并举,切实推进具有海口特色的新农村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一批防洪楼,完成7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扎实推进龙桥、龙泉、龙塘和遵谭镇等低洼地带的排水排涝工程建设,有效解决防洪排涝问题。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抓好改水改厕、公路设施、沼气建设、垃圾清运等工程,新增170个生态文明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有序开展特色风情小镇建设。以产业支撑为重点,推进永兴、云龙、红旗、演丰、新坡等中心镇建设。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规划和景观风貌规划,积极打造历史文化、绿色生态、民族风情等特色镇村。创新建设模式,盘活中心镇的存量土地,制定吸引社会投资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建设和管理,努力实现社会化投入、市场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
  
  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落实好国家各项惠农支农政策,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权益。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增加生产经营性收入。结合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推动农村承包地相对集中、连片开发、规模经营,增加农民资产性收入。积极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镇域经济,培训农民1.5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万人,增加工资性收入。
  
  (四)择其机要,不断增强科学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继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启动国土空间规划,高度重视沿海沿江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进一步完善功能区划。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出让运营机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城市经营水平。深化“强区扩权”,进一步下放权项、下沉资源,重新调整市区土地收益和财政体制。完善绩效评估制度,加强市区两级依法行政考核,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能。
  
  创新重点项目推进机制。完善重点项目库,精心策划、储备、包装和推介包括特色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旅游地产、产权交易和城市品位提升在内的一大批重点项目,为“十二五”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和动力源。切实降低投资门槛,大力拓展社会投资,注重选商引资,围绕产业配置优势资源,认真办好100个重大项目推介活动,形成项目落地的合力,切实推进一批重大项目落户我市。
  
  坚定落实对外开放政策。抓好免税购物、游艇水域开放、低空空域改革试点、竞猜型和即开型彩票等优惠政策的落实。完善综合保税区的服务功能,把政策用足,让效应落地,努力将保税区建成我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高水平办好第二届游艇和高尔夫两大论坛,支持观澜湖举办高尔夫世界杯等赛事,组织好旅交会、冬交会等大型活动。完善区域经济联络沟通机制,加强投融资、产业、人才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五)用情用心用力,在改善民生上多务实效
  
  千方百计促进社会充分就业。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建成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多渠道开发公益岗位,帮助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低保家庭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加强大中专毕业生和自主创业人员的就业创业培训和服务资助,力争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
  
  积极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多渠道增加投入,确保用地需求,强化项目服务,全年建设完成保障性住房11268套。全面普查居民住房情况,对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探索实施动态管理,健全保障性住房的准入、退出和分配机制。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继续推进规范化学校建设,抓好中小学校校舍安全工程。创新农村薄弱学校帮扶模式,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加快建设西海岸九小和实验中学高中部。高度重视学前教育,新建一批标准化幼儿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规模培训教师,引进一批中高级教师和优秀师范毕业生,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深入开展国际旅游岛建设市民文明礼仪教育。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继续完善市、区、镇(街)、村(居)四级文化基础设施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积极培育以开放、包容、创新、争先为主要内容的海口城市精神。
  
  提高公共卫生水平。完善城乡医疗卫生保障机制和各项设施,增强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功能,建立大中型医院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帮带关系和双向转诊制度,全面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做好食品药品安全、重大疾病防治和妇幼保健工作,加强食品药品和卫生执法监督。
  
  扎实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完善包括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保障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做到“应保尽保”。加快农村敬老院和五保之家建设。落实优抚政策,做好残疾人的各项服务。完善户籍老年人乘坐公交车优惠政策,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残疾人、低保户等人群乘坐公交车实施减免费。
  
  保障市场供应和物价平稳。实施“菜篮子”工程,规范收费,减少批发环节,保证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加强农资、食品等商品的价格监管。完善低收入群体补贴与物价上涨的联动机制,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
  
(六)综合整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与服务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积极争创国家卫生城市。继续抓好“五大工程”整治,完善数字化城管指挥监督中心管理体制,积极构建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坚决查处违法建筑,防止发生新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行为。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城市应急管理机制。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认真做好矛盾排查调处工作,积极推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有效衔接;健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的发生。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城市公共数字监控系统建设,完善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打黑除恶和打击“两抢一盗”专项斗争,加大毒品违法犯罪打击整治力度。加强安全生产,强化责任考核,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认真做好各项社会管理与服务工作。夯实基础工作,加强基层建设。规范社区居委会工作职能,不断拓展社区服务,积极开展便民利民活动,推进科技、文化、体育、法律、卫生进社区,努力建设文明和谐社区。深入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推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做好拥军优属、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档案史志、人防、防震减灾等工作。
  
  (七)从严要求,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建设法治政府。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自觉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接受社会、媒体的监督。坚持科学决策,注重保持政府决策和措施的连续性。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综合执法能力,规范执法行为,严格实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在政府系统内全面开展“解放思想,勇于创新,转变作风,努力提高行政执行力”活动,打造“阳光政务”。
  
  建设民本政府。牢固树立“为群众服务让群众满意就是最大政绩”的观念,急企业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主动为企业、为群众排忧解难。尊重群众愿望,凡是重大项目、重要改革或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出台之前要向群众公开,充分倾听各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基层,向群众学习,掌握第一手资料,总结基层经验,想方设法解决群众、基层突出困难和问题。
  
  建设高效政府。加强公务员培训,提高公务员素质。扩大行政审批提速成果,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并联审批,全面推行公文网上审批运转,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加强督查通报制度,把落实执行能力纳入考核内容。加强部门的协作与沟通,确保政令畅通、务实高效。
  
  建设廉洁政府。加强审计和行政监察,注重对重点项目建设、土地使用权出让、国有资产运营、行政审批权运用等方面的监督。坚持勤俭办事,科学合理安排财政预算,加强预算执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大违法违纪案件查办力度,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大力开展投资环境专项治理,对“吃拿卡要”行为实行“零容忍”,对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严加处置,以亲民为民、清正廉洁的作风服务于民、取信于民、回报于民。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不平凡的历程和显著成绩使我们备受鼓舞;展望未来,崭新的任务和更高的目标使我们充满激情。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励精图治,实干苦干,攻坚克难,乘势而上,努力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为海口的扬帆远航和人民的幸福安康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