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中關村
来源:科技日報 更新时间:2012-04-14
   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中關村風雨歷程20余年,一方面由中國智力資源最密集的地區,發展為中國創新資源、創新能力最發達的地區;另一方面也在探索中形成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形態、社會發展的新模式。在人們的贊賞和肯定中,中關村成為中國現代文化的聖地、中國知識經濟的發動機、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最前沿。但是,在得到贊美和肯定的同時,批評與置疑也不斷與之相伴,而中關村的創業者們也用自己的創業實踐不斷回答著各種質疑。

  一、對中關村科技園區的種種質疑

  ———上世紀80年代初,中關村憑借“電子一條街”打開知名度的時候,卻被人們稱為是“倒爺一條街”、“騙子一條街”。幾年后,中關村人自主研發的科技產品如雨后春■般冒出,聯想的漢卡、四通的打印機、方正的激光照排……一項項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一個個自主創新的品牌,中關村用事實回應了這些批評;

  ———當中關村突破“電子一條街”的範圍,形成了一區七園的高新技術產業格局和空間布局,聚集了14000家高新技術企業、實現銷售收入近3700億元的時候,人們又認為她是“排除草根企業”沒有自主創新的“商業城”,不是科技園。但也正是在此時期,中關村的企業先后獲得過9個科技進步一等獎,承接了占全國25%%國家“863”項目;占全國的36%%“973”項目,在芯片、集成電路設計、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環保等技術領域實現了重大突破,迅速形成了產業鏈和產業集群。

  ———時至今日,仍有人對她的實力提出懷疑,認為中關村的稅收政策與全國其他園區一樣,沒有優勢;認為中關村的政府作為不積極、不主動,競爭力不如其他科技開發區。但是,一萬多名國內外企業家卻扎根中關村,成千上萬的老百性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中關村。從高清電視、手機、MP3、筆記本電腦到看不見摸不著的各種軟件、芯片……在中關村都出現了自己的民族品牌。

  為何會出現上述質疑?有的學者認為這里反映著區域之間的經濟競爭,也有學者認為:中關村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知識經濟的最前沿,濃縮著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發展的諸項矛盾,因此中關村自然就應是學術界和媒體關注的焦點。“誰要想在理論上有所作為,盡可在中關村這個領域里尋寶;誰要想一夜成名,拿中關村說事準行。”一位學者戲說道。

  我們認為:對中關村的批評和置疑絕大多數是善意的,有對中國改革開放發展中存在問題的思考,有反映中國改革開放中政策制定和制度創新的宏觀問題,有對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過程中各種現象的思考與議論,有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思考和探索,也有對知識經濟運行模式的思考,同時也有對中關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的反應。

  但探討中關村不能離開中國的歷史和中國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不能脫離當今世界知識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否則,就會橫看成嶺側成峰,就是盲人摸象,是學者會得出違背科學的結論,是記者會寫出違背事實的報道,是官員會作出違背規律的決策。

  二、中關村是什么?

  中關村是什么?從物態上來看,是一個蘊涵著上萬家高新技術企業的經濟區域,但從我們國家民族發展的歷史角度來看,我們不能不看到:

  ———中關村是黨中央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兩大戰略實施的重要基地。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是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在綜合國力競爭成為國際趨勢的歷史條件下的重大舉措,是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探索。

  ———中關村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產物。沒有改革開放,中關村地區依然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等智力資源,但是這些僅僅只是資源,不會與產業、經濟挂■。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出現了新的整合智力資源的主體,就是企業。中關村的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從無到有,從幾家到14000多家,都是中關村智力資源創新的重要載體。通過市場經濟與國際市場相銜接,成為世界經濟中產業價值鏈、市場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中國最具創新活力的地區。

  ———中關村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一批優秀知識分子和企業家、創業者構成的創業舞臺。這里有北大、清華等39所大學培育的精英人才,有從世界各地歸國創業的留學人才,也有從老國企轉型的科技和商業人才。比如清華畢業的馮軍、科學院的柳傳志、留學歸國的鄧中翰,從老國企出來的王東升、從衛生防疫站走出來的非典疫苗和禽流感疫苗的專家尹衛東,還有僅僅中專畢業從大山里走出來點沙成金的秦升益,他們從社會不同階層不同背景走來,卻同樣具有創新精神,是他們支撐起了今天的中關村。

  所以看中關村,這里雖然沒有大工業基地,但蘊涵了中國高端的科技資源,并與國際資本緊密相連。在這里,辦公室創造產值、知識創造財富。所以評價中關村,她不是哪一級政府、不是一家企業、不是一種簡單的經濟現象、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經濟開發區、不是出口加工區,而是中國人走的自主創新的道路的嘗試。我們說在中國,搞改革開放,發展市場經濟無先例可循,就是要摸著石頭過河,中關村就是其中的一塊石頭。

  三、一個必須要回答的問題:中關村科技園區的所謂投資環境

  有人質疑中關村的投資環境,這可以說是個在今天中關村發展中存在的不是問題的問題。評估一個區域內的經濟指標,過去是注重投資環境的,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初期,在技術人才和資本等諸多經濟要素中,資本的要素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營造投資環境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特點。在經濟不發達的地方,引進投資是第一要務,有了資金有了企業,才能使區域有經濟活力。投資環境最硬的指數是對資本的吸引力。資本是逐利的,在這個意義上,在不影響投資方生產與贏利的前提下,哪個地方的優惠措施多,越能吸引投資。由于政府對土地等市場資源的巨大影響力,在吸引投資的競爭中,往往是政府的力量和政府讓渡的地方利益成為對資本的吸引力。這時,所吸引的資本往往是加工貿易或制造業資本。

  但中關村所營造的不是這樣的市場環境,中關村關注的是那些引領世界經濟與科技發展的項目與資本。所以,中關村所著力經營的是科研以及技術成果產業化的環境。通過人才、科研以及產業化的能力與氛圍吸引相應的經濟與技術的高端產業與高端項目,當然,還有相應的資本。這種資本也是高端資本和創造的資本。但是在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發展十幾年的今天,中關村決不能把吸引投資作為發展的第一要務。中關村要做的是讓市場來配置要素,讓政府、企業乃至全社會共同來營造創業環境。

  對于一個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競爭力的評價,在不同的經濟時期有著不同的客觀標準,但我們不能忽視市場經濟本身所具有的五條帶有共性的標準,即:“政府行為規範化”、“經濟主體自由化”、“生產要素市場化”、“貿易環境公平化”和“金融參數合理化”。在這5條共性的標準框架之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融資環境的好壞是決定其競爭力的主要因素。融資環境,是指在投資過程中影響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綜合條件,通常由五大要素構成,即政治環境、經濟環境、自然環境、法律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從實質上而言,融資環境是在區域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伴隨產業價值鏈不斷分解與區域分工重組,某些區域寄希望依靠獲取“外來轉移要素”以促進發展的背景下提出的,其目的就是創造條件,吸引投資。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充分考慮各項指標的客觀性、可獲得性、國際可比性、獨立性等要求;還要考慮與“投資環境”相對應其他因素,例如“創業環境”、“發展環境”、“商務環境”等諸多基本因素。

  以中關村科技園區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使命是追趕和超越世界經濟技術的發展潮流。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衡量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融資環境一個重要的指標不僅是看區域內的企業獲得了多少投資,而更應注重企業成功實現融資的數額,即合理的金融參數,以及實現了多少自主創新,實現多少高端資源的“中國創造”。在這方面,才能看到中關村的價值。

  據不完全統計,2003年—2004年,中關村園區有39家企業先后41次實現海外融資9.9億美元,4家企業海外上市融資1.3億美元。如中國內地較早的電子商務網站之一卓越網獲得亞馬遜投資7500萬美元,中國移動十大短信息服務提供商之一北京靈訊互動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獲得Tom.com投資6640萬美元,IC設計企業大唐微電子獲得華平創投7000萬美元,網絡應用服務商北京聯眾電腦獲得韓國NHN投資1億美元,內地10大手機短信服務商北京掌中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掌中萬維)獲得香港網(hongkong.com)投資4億港元等等。這些企業涉及電子商務、無線增值、網絡應用、電信技術、IC設計、軟件產品及服務、網絡安全、數字電視、廣告等多個產業領域。在一筆筆美元滾滾而來投進這些自主創新企業的背后,反映出中關村科技園區巨大的吸引力。

  當然我們還要客觀地看到目前中關村企業技術創新主要依靠自有資金,融資環境有待改善。調查顯示,中關村科技企業技術項目資金主要來自企業自身,60%%以上企業是通過“自有資金”和“企業間拆借”進行項目研發的,只有24.5%%的企業是通過金融市場來對項目開發進行融資的,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中關村民營科技企業融資環境還不完善。所以說,中關村當前要解決的是融資環境的問題而不是投資環境的問題。討論中關村的投資環境要就它的特性進行,以方就圓,就會方圓皆失。

  四、科學發展才是中關村的硬道理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堅定不移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中關村的實踐正是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實踐。

  ———在理念上,中關村的創業者們在實踐中樹立中關村理念:即“科學民主、與時俱進”。這一理念是當代中關村人價值觀念的集中體現。中關村的企業家提出了“勇于創新、不懼風險、志在領先”的創新精神,這一精神是中關村創新事業的精神動力。中關村企業營造了中關村風氣:即“學習明禮、誠信守法、團結友善、敬業奉獻、鼓勵創業、容忍失敗”。這一風氣使人們在平等、自主的氛圍中交流與合作,在寬松、開放的環境中學習和創業,在法治誠信的市場中交易,在文明和諧的社區中生活。中關村人塑造了中關村形象,中關村形象是中關村理念、中關村精神和中關村風氣的外在表現,是中關村文化、中關村人、中關村社區在社會公眾心目中的反映。

  ———在環境上,中關村致力于營造以人為本的、寬松和諧的創業環境,致力于不斷完善為自主創新服務的創業制度環境。現代制度經濟理論已經證明,在最能持久保持國家財富增長與經濟發展的核心因素中,除去人們已經熟悉的自然資源、資本、人力資源、技術外,制度本身的建構是影響這些因素組合的最重要變量。而回顧研究中國歷史上宋代所具有的大規模先進技術(公元960—1278年),它們之所以沒能帶動中國最早走上工業化國家的發展道路,就是因為缺乏必要的基礎性制度支持,如政治、法律、社會等等,在此情況下,即使是再先進的技術領先和技術發展萌芽,都會慢慢消失,或者轉移。因此,處于今天异常激烈競爭的經濟全球化和國家競爭的大環境中,如何培養中國自主技術創新的制度體系,才是我們所必須要著力的,也才是中關村所追求的。

  ———在發展上,溫家寶總理在視察中關村時提到:推進技術進步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繼續辦好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一項重要工作。當前國家高新區的建設正步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必須承擔起新的歷史使命,要進一步發揮高新技術產業化重要基地的優勢,努力成為促進技術進步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強大引擎,成為高新技術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的服務平臺,成為搶占世界高技術產業制高點的前沿陣地。溫總理形象地說:“象棋中的‘車’是勇往直前的,‘馬’是與日俱進的,‘炮’是跨越式跳動的。就像車馬炮一樣,只要勇往直前,與日俱進,跨越發展,國家高新區就一定能辦好、辦出特色。”所以,中關村的發展要跟創業者一樣,有一種不懼失敗打破常規的精神。中關村注重的是園區的創新能力的培育、創新主體的成長、創新成果的轉化、創新體系的建設、創新障礙的打破、創新制度的建設。

  綜上所述,中關村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就是市場經濟、知識經濟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我們不排除制造業,但是不能用制造業的發展模式否定中關村的高新技術產業道路;我們不排斥招商引資,但是不能用招商引資作為評價中關村競爭力的標準;我們追求GDP,但是更注重GDP里所涵蓋的創新能力。這就是中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