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阳县加快实施人才强县战略
来源:null 更新时间:2012-04-14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以及南宁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决定》文件精神,加大宾阳县人才工作力度,实现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宾阳县决定加快实施人才强县战略。

    近年来,宾阳县通过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规模、门类比较齐全、整体实力不断增强的人才队伍,人才工作机制和发展环境也显著改善。但是,必须清楚地看到,全县人才总量不足、层次不高、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然突出,对高层次人才的吸纳和承载能力比较薄弱,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有待完善,人才队伍状况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全县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从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增强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观念,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一、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基本要求是:

    (1)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人才工作,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要按照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贯彻落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

    (2)坚持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作为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根本出发点。人才工作要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与全面实施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坚持走人才强县之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才的全面发展。

    (3)坚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突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高层次人才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确立人才资本是最重要的资本的观念,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优先发展科学教育事业,着重培养造就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加大优秀人才的聚集,变人才优势为科技优势和经济优势。

    (4)实施农村乡土人才开发,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以在农村基层组织中开展“农村党员乡土人才开发工程”为突破口,整合全县农村乡土人才资源,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乡土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农村乡土人才在科技兴农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为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智力保障。

    (5)坚持以人才结构优化调整为主线,推动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按照统筹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重点产业需求与人才队伍整体建设,统筹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需求,统筹城乡发展与区域发展,积极实施区域化人才开发计划,形成若干个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优势人才群体;打破人才城乡、行业、身份、所有制界限,促进人才合理分布,发挥人才队伍的整体功能。

    (6)坚持制度创新,构建开放的人才工作新格局。人才的活力取决于机制和环境,要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加快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推进人才所有社会化,人才竞争激励化,人才管理法治化,人才资源资本化,人才开发持续化和人才安全稳定化,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

    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总体目标。建设灵活的人才机制和优良的人才环境,最大限度地吸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做大做强我县人才资源;建设完善的人才创业发展体系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人才创业发展平台,做到人才资源使用效能好;建设发达的人才市场和健全的人才信息网络,做到人才市场化、信息化程度高。具体目标是:

    ——人才总量有较大增加,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基本适应,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到2010年,党政人才中,研究生学历达到100人,科级领导人才本科以上学历达到80%以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中、高级人才达到400人以上;专业技术人才高、中、初 结构比例提高到15:40:45。农村党员乡土人才,2004年达到1000名,2010年达到7000名以上;全县农村乡土人才2005年达到2000人以上,2010年达到20000人。人才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人才队伍结构更加优化,人才分布更趋合理,基本建成“环境一流、机制灵活、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产出高效”的人才大县。

    ——形成广纳群贤,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起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社会保障机制,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

    二、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升人才队伍综合竞争力

    4、突出能力建设,加快对高层次急需人才的培养。以提高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根据各类人才的特点,加大高层次急需人才的培养。实施党政人才“素质提升工程”,有规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大规模的党政人才培训,积极开展依法行政、电子政务,以及MPA核心课程的培训;选派优秀青年人才到区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口学习深造,或到东部发达地区交流挂职锻炼,重点培养党政人才的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依托国家和自治区“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十百千人才工程”等重大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党政、教育、卫生、农业等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5、构建“教育强县、培训大县”品牌,促进学习型县的形成。根据我县目前教育优势,整合教育资源,进一步做强做大教育这篇文章。进一步加强与东部地区、高等院校培训机构的合作,通过整合资源,构建起优势突出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继续教育平台。加快专业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促进人才的分类培养和个性化培养,努力形成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社会服务、行业指导、单位自主、个人自觉的人才培养新格局。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加快教育发展,做大优质教育资源,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着力建设宾阳中学、宾阳高中、宾州中学和芦圩完小等一批“名校”,着力建设具有我县特色的职业技术学校,积极发展民办教育,打造宾阳教育品牌。进一步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制定鼓励各类人才学习培训的政策,着力提高各类人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促进人才培训社会化,建立优势互补、覆盖全县的教育培训网络,广泛开展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的创建活动,努力建设学习型县。

    三、以“建设人才小高地”为重点,加快高层次急需人才聚集,形成局部人才优势新突破

    6、依托人才小高地的建设,加快形成人才群体优势。突出以事业引人才,加大政策倾斜,在全县范围内筛选一批科技水平高、发展潜力大的产业、行业、开发区作为人才小高地建设单位的重点,在人才开发资金、科技立项经费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建成一批层次高、环境好、优势突出的县级人才小高地。加强招商与引才引智的融合,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以项目承包方式来我县创业。发挥现有产业优势,加快汇集具有一定规模,优势明显的高层次重点优势学科专业人才群体、专业技术带头人群体,中青年科技骨干群体和支柱产业人才群体,结合我县实际构建镇(乡)农村乡土人才小高地。

    7、加大产学研联合,积极争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服务宾阳建设。制定政策,充分利用我县资源优势,扩大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人才、技术、项目方面的双向交流与合作,促进优势资源共享。以技术和项目为依托,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引导产学研各方在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加强技术集成和产业配套,吸引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和管理人才到我县企事业单位、重点建设项目从事科技研发和管理工作。

    8、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大力吸引区内外优秀人才聚集宾阳。积极融入泛珠三角人才一体化开发,主动接受“泛珠三角”城市对人才聚集效应的辐射,在人才交流、资源共享、市场运作等方面充分展开合作。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畅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实行高层次人才引进优惠政策,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科研、项目、教学启动、安家经费和社会保险,在子女就学、配偶就业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放宽行业准入条件、加大科技项目优先资助力度,充分利用政府组织和民间交流两种渠道,引导和支持高层次人才携带资金、项目来宾阳创业,或在宾阳进行技术转让、技术承包、技术入股、自办或合办民营科技企业、股份制企业。

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建立完善人才工作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9、突破局限,把握新的人才标准;并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建立完善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提出: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新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的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这是我们必须把握的新的人才标准。针对不同行业特点、不同的职位和职业要求,制定分类分层的人才评价系列、考核评价标准,克服人才评价中重学历、重资历,轻能力、轻业绩的倾向。根据德才兼备的原则,建立以绩效为核心,由品德、知识、能力等构成主体要素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坚持实践检验人才,努力形成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市场评价和技术评价的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改革评价方式,改变单一的人才评价主体,充分发挥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构的作用,增加人才评价的透明度和群众参与程度,完善定期考核、平时考核、任期考核和目标考核等制度,确立有所区别评价主体和各有侧重的人才评价方法。积极引进应用各种现代人才测评技术,改进人才评价手段,努力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水平。

    10、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进一步深化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以扩大民主、加强监督为重点,完善选任制,改进委任制,规范专任制,推行聘任制。改进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办法。加大选拔任用优秀年轻干部力度。选拔一些德才兼备、具有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的中青年人担任领导职务。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扩大试行公务员职位聘任制,探索公务员队伍契约化管理的形式。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探索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以推进企业经营管理者市场化、职业化为重点,坚持市场配置、组织选拔和依法管理相结合,改革和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任用方式。

    以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扩大单位用人自主权,积极稳妥地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并规范事业单位科学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等环节,规范公开招聘制度和辞聘解聘制度,建立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未聘人员管理办法,促进事业单位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11、建立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人才创新创造。深化企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大力推进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让创造了较大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的人才享有优厚待遇。在完善工资总额宏观管理的基础上,落实事业单位分配自主权,建立起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类管理,重实绩、重贡献,向重点岗位、优秀人才倾斜的薪酬制度。以经营业绩为核心,构建起与企业资产规模、效益、资产保值增值相联系,市场调节、企业自主、政府指导的企业薪酬制度。积极探索建立产权激励机制和人才资本及科研成果的有偿转移制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行期权、股权激励,对企业经营者及有突出贡献或特别优秀的科研、管理、生产、营销人员给予激励。

    12、创新人才流动机制,盘活人才资源。打破人才流动壁垒,创新人才流动机制。打破人才单位所有、部门所有、地区所有的体制性障碍,消除人才流动过程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户籍等限制,推动三支队伍之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组织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人才的合理流动。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全面建设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形成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运行格局。建立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吸引区内外一流人才参与我县的发展和建设。发挥市场配置功能,积极支持一批社会精英和科技拔尖人才,走出“书斋”、“大院”,领头闯市场,创大业,当老板;积极支持专业技术人才、高校毕业生、军转干部到非公有制组织和社会组织发展、创业;鼓励党政机关、科研院所、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流动。

    13、健全人才社会保障机制,维护人才合法权益。全面落实和完善企业单位各类人才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障,强力推行人才全员参保制度,确实维护各类人才的合法权益。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向高层次人才倾斜的岗位津贴制度、住房补贴制度、科研经费保障制度和学术休假制度。尽快建立重要人才安全管理制度,对承担重点工程、涉及企业核心技术或商业秘密的人才依法实行保护。加强劳动监察,完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大对人才在科技研发、项目承包、技术服务、创业、兼职、流动等活动中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人才保护法制环境。

以满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抓好队伍建设,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

    14、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造就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加强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开展创建学习创新型领导班子活动,强化理论武装和实践锻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群众观。通过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民主评议制度,及时将群众公认、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提拔到领导岗位,尤其是选准配强正职领导。注重班子结构配备,形成梯次配备、专业配套、知识互补。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健全规范各种制度。加强作风建设,着力解决党政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政治方向、政治纪律等方面的根本问题,提高执政能力和拒腐防变能力。加强党政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后备干部队伍的结构与领导班子建设要求相配套。加强选调生的培养和管理,高度重视年轻干部的实践锻炼,通过实施县直单位与镇(乡)干部双向挂职锻炼“百人工程”,促进年轻干部多岗锻炼,帮助他们积累领导经验,开阔视野,增强才干,提高工作能力。造就一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

    15、瞄准经济发展,加快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与乡土人才队伍建设。

    遵循企业家成长规律,围绕发展我县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大力实施企业家人才开发计划。采取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引进职业经理人才。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交流平台,鼓励和引导企业家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参与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努力形成一批掌握现代经营管理知识,擅长资本运作,熟悉国际惯例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规则的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要针对我县行业、产业发展的特点,制定专业技术人才分类开发计划,建立以项目选拔为主要内容的培养机制,加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入选后的规范化管理:一是加强政治思想管理。二是加强使用性管理。重视使用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委以重任,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鼓励和支持我县拔尖人才对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搞好“传、帮、带”,以培养出更多的学科带头人。三是搞好服务性管理。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认真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为他们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创造良好的环境。要注重他们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提高,积极为他们创造科研、进修、培训和对外技术协作、学术交流的条件,尽快使他们挑重担、唱主角。完善创业扶助机制,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竞争能力的既有基础研究、项目开发和推广应用等不同领域,又有年龄梯次结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加强乡土人才开发建设。根据发展现代农业、绿色农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以党员乡土人才开发工程为突破口,大力开发在种植、养殖、加工和流通等领域的能工巧匠,组织和引导农村乡土人才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进步。大力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劳务输出培训工作。充分发挥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各种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作用,把农业科技示范场、科技园区作为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教育基地,实现农村人才资源开发与新技术培训、新产品推广相结合。建立健全农村人才服务体系,按照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大力支持掌握一定技能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兴办实体,发展创业,参加由政府资金支持的农业开发项目招投标,创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

    16、大力加强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工作,推进人才工作协调发展。消除体制障碍,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纳入整个人才资源开发的总体规划当中,在人才选拔、政府奖励、职称评定、专家评选、社会保障、人才落户、人才培训、人事代理、科研工作站建设等方面与国有企事业单位享有同等政策待遇。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特别是民营企业家的培养力度,引导民营企业对经理人实行董事会聘任制和契约化管理,鼓励和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和其他各类人才到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就业创业。

    17、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实现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协调发展。加大少数民族人才、青年人才、妇女人才和党外人才的开发力度,特别是要重视镇(乡)人才工作。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和大中专毕业生到边远镇(乡)和基层工作、就业。完善镇(乡)教育、卫生等行业人才对口交流机制。

    18、围绕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大力实施高技能人才开发计划。结合我县小五金、建材、皮革、造纸、蔗糖、绿色农业和服务业等产业发展,大力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职业技术振兴计划。充分发挥企业在技能培训中的主体作用,通过组织技术革新和攻关,改进技能,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促进岗位成长。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提高等方式,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构建一支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与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换代,技术发展需要的各类高技能人才队伍。

以人才环境建设为基础,加快人才服务体系构建,不断提升人才开发整体效率

    19、加强人才环境建设,形成人才资源建设的新优势。把人才环境建设作为人才强县战略最基础的工作来抓,努力营造拴心留人的社会环境,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优化政务环境,进一步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的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畅通人才进出渠道。要建立配套措施,重诺守信、言出必行,使各项政策待遇真正得到落实。优化人文环境,广泛宣传人才强县战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优化政策法制环境,把人才普遍关心的人才流动、科技开发、利益分配、成果保护、社会保险等问题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依法维护人才的正当合法权益。优化生活环境,在户籍管理、住房、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尽可能提供方便,解除人才后顾之忧,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创业实践中去。

    通过优化环境,做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人才工作。要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的人才纳入全县人才管理的视野范围,进一步疏通服务渠道,完善服务措施,积极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提供全方位、便捷有效的人才服务。要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在政治上一视同仁,在政策上相同对待,在面向社会的资金、基金、培训项目、人才信息库等公共资源运用上平等开放,在立法和执法中同样保护合法权益。

    20、完善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流动。按照建立完善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建设要求,制定我县人才市场发展规划,实现市、县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网贯通。加大体制改革力度,实现管办分离、推动市场主体自主竞争;制定市场准入标准和运营规则,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人才中介机构有序发展,加快培育发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和高新技术人才市场等专业化人才市场,推进人才市场专业化、产业化、信息化发展。进一步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创新人事代理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落实用人单位和人才的自主权,促进用人单位通过市场自主择人,人才进入市场自主择业。鼓励和引导人才自由流动,自主择业,自主创业。打破农民进城务工的政策限制,实行统一的就业、社会保障政策。加强政府的调控和监管力度,建立健全人才市场供求、价格、竞争机制,鼓励和引导人才流向重点产业、行业,促进人才合理分布。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积极探索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兼薪的新渠道。

    21、建立人才开发分类目录,建立人才开发宏观指导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才信息资源的统计方法和手段,建立以规模以上企业为重点,覆盖全县的人才统计调查制度和人才需求的专业分类目录。定期开展全县人才统计调查,并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人才以及农村乡土人才纳入统计调查范围。完善人才供求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发布人才需求预测和高层次人才需求目录。制订和实施我县紧缺急需人才引进计划,为人才培养、企业投资、人才择业等提供信息服务。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区域、重点行业人才需求与配置的宏观指导,加强对重点人才开发的规划,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为人才工作提供坚强保证

    22、加强党委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各级党委要统筹规划,把握人才工作的重大方针政策,将人才资源状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之中,加强对人才强县战略规划、政策研究、宏观管理和协调落实,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将人才工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党政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政绩的重要内容,并通过动态的人才工作指标加强对人才工作的有效监测,切实做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宏观指导、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工作。

    23、加大人才资源开发投入。各级党委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各类人才资源开发计划,各级财政要加大对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县本级从2005年开始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人才开发专项经费,人才开发专项经费与县财政收入同比增长,实行滚动使用。人才开发专项经费用于各类人才的培养、引进和表彰奖励。各镇(乡)、企事业单位也要安排人才发展专项经费。鼓励用人单位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完善人才投资政策,鼓励和吸引境内外组织和个人自筹资金,通过各种形式支持我县人才开发事业。加快形成和完善以政府适当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各方出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24、实施优秀人才奖励制度。设立“突出贡献人才奖”,对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表彰奖励。建立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由县财政给予政府特殊津贴。鼓励科技人才开展科技创新,凡获得国家、自治区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及相当的其他奖项的人才,县里配套给予一定奖励。属于集体成果的,主要完成人获得的奖金额不低于奖金总额的50%,奖励资金由同级财政列支。优秀科技人才的奖励由县委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组织实施。

    组织开展“十佳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十佳科技致富状元”以及“优秀党员乡土人才”等评选和表彰,对在推进全县人才工作和在带领群众致富中成绩突出的人员进行表彰。

    25、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人才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加快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新理念、新思路,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促使广大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加强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和人才工作的理论研究,寻求多种实现途径。大力宣传各镇(乡)、各部门推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政策措施,宣传各类用人单位的典型经验和优秀人才的典型事迹,发挥典型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