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十五”期末我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5.11岁,比“九五”期末的72.11岁整整提高了3岁,超过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 增寿就是“硬指标”,它得益于“十五”期间我市卫生事业的高速发展。 农民看病有报销 日前,普陀朱家尖镇北塘村的唐兆宁欢欢喜喜地从区农医办报销了1.7万元的医药费。今年8月,55岁的唐师傅在一次意外中不小心摔伤,造成右胸肋骨等多处骨折,住院花了4.9万元医药费。这给他的家庭造成不小的经济压力,幸亏老唐去年参加了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减轻了不少压力。老唐逢人就夸,合作医疗等于给咱渔农民加了根保险带。 目前,我市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达标,渔农民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建立,有效发挥了医疗救助的社会“减震器”作用。2001年底,我市只有33个乡镇开展合作医疗,参加人数28万人。2003年起,我市在普陀、嵊泗开展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并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市推广。目前,参加人数已经达到43.58万人,参加率为78.17%,覆盖全市所有乡镇、村。合作医疗资金已经为渔农民住院、门诊补助1520.36万元,大批参保渔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 居民身体更健康 家住普陀东港莲欣公寓的陈先生对社区医疗服务表示满意。他说,楼下就是社区医疗站,身体有什么不舒服,走两步路就可以看上医生。 事实证明,“十五”期间,我市公共卫生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统计显示,市民的健康指标继续领先全省。 通过加强婚检宣传,加大产前筛查、诊断和外来人口孕妇管理的力度,我市孕产妇死亡率2001-2002年和2004年度均为零。其中定海连续9年,岱山、嵊泗连续10年没有发生孕产妇死亡。2000-2004年度平均婴儿死亡率为0.94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215%,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我市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120”社会医疗救助体系建设,严密作好疫情监测、监控,对食物中毒、急性肠道传染病的现场处置能力明显提高,5年来传染病总发病率下降了41.38%,其中2003年“非典”期间,确保了我市“非典”零的记录。在多次遭受台风等自然灾害后,都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以霍乱为重点的肠道传染病发病率大幅下降,2001年以来没有发生一例霍乱病例,脊髓灰质炎和白喉已经连续10年和20年未发现病例,丝虫病、疟疾、麻风病等地方病继续保持消灭或基本消灭标准。 出岛看病的少了 11月1日,普陀区人民医院迎来省卫生厅专家检查团,审核评定该院晋升二级甲等医院资格。向“二甲”冲刺,这在5年前是根本不敢想象的。该院医保科副主任护师孙志愿说,5年来医院的硬件建设上了新的台阶,单是我们医院就新增了4台CT机,购置了腹腔镜等设备,在六横设立了分院。 “十五”期间,我市卫生行业投资力度空前加大。全市累计投资3.5亿元以上。市中医骨伤联合医院住院大楼、舟山医院外科大楼等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医疗机构增加建筑面积达到6.5万平方米,先后购置了核磁共振、螺旋CT、直线加速器等高新医疗设备,信息化建设也上了新的台阶。 针对海岛危害严重的疾病,我市有针对性地加强诊治关键技术的科研攻关,其中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和医药科技创新奖就有19项。我市还引进了心脏冠脉搭桥、肾移植、人类辅助生育技术等高难度技术的研究、引进和应用,填补了我市高科技医疗项目的空白,从技术上基本实现了海岛人民看病不出市的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