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规划VS城市规划 五城市"十一五"宣言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广州

以2010年的亚运会为契机,提升信息化协同能力、信息普遍服务能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能力、信息产业集聚和创新能力。

武汉

努力提高的信息共享水平和行政服务水平,推动特色信息化服务发展。

南京

把信息产业培育成第一支柱产业,打造软件名城,并建设成为区域信息服务中心,进一步强化南京信息通信枢纽地位。?

沈阳

解决“十五”期间存在的问题,缩小与先进城市的差距;推广信息技术应用,注重信息化带来的渗透倍增效应。

厦门

全面完成厦门“数字城市”基本框架建设,基本建成海峡西岸信息中心城市和面向全球市场的国家级软件研发中心、软件外包出口和人才培育基地。

贯通东西南北的枢纽城市——武汉

武汉“十一五”信息化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匹配度:★★★★

关键词:

国际性城市 五大为民服务信息平台 五大信息化应用系统 五大信息化示范工程

解析:前段时间,有一篇文章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深圳,你被谁抛弃》。其实国内需要关注的城市不只是深圳,至少还有一个,就是武汉。

武汉是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通讯枢纽,也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内外贸、科研和教育中心。然而武汉,这个曾经被誉为“东方芝加哥”的城市,现在落后了。

武汉的发展离不开周边城市的协作。然而长沙正在向华南珠江三角洲靠拢,南昌向华东靠拢,安徽的沿江城市也在积极向长三角靠拢。这时,武汉的城市发展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就已出台的武汉城市发展规划来看,武汉的城市发展定位似乎该猛进的时候保守了一些,该低调的时候又冒进了一些。现在中国东西、南北发展无法连贯,很大程度在于武汉这一中国腰眼的沉寂。从发展定位来看,武汉只满足于一个现代城市有点低调,而建“国际化大都市”却又显得好高骛远。

事隔多年之后,武汉最近制定的《武汉市“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显得更为符合市情,没有了浮躁和好高骛远之嫌。

首先,武汉要建设城市物流信息服务综合平台、征信平台、中小企业服务综合平台、招商信息服务平台以及旅游服务信息平台五大为民服务信息平台。武汉是华中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和货运中心,中小企业多如繁星;而且武汉是一个历史名城,名胜古迹使它成为一个旅游胜地。因此,这五大平台互相支持,互为呼应,环环相扣,意在提高武汉市的信息共享水平。

其次,武汉将大力扶持城市社会保障综合数据库系统、税控管理系统、进出口监管系统、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远程教育信息服务系统五大信息化应用系统。

第三,武汉将积极建设城市安防监控信息示范区工程、江汉区网上审批与网格化信息服务示范区、武昌区建设社区信息服务示范区、光纤到户三网融合示范区工程、城市一卡通信息示范项目等五大信息化示范工程。

可以说,武汉的“十一五”信息化规划非常朴实,和它的城市发展规划也大致匹配,只是在信息化规划中,不再用到“国际性城市”这一说法。这是一种对自身再认识之后的定位,是一种理性的回归。其实,武汉还可以再强化一些自己在技术、人才方面的优势。武汉是中国第三大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光谷也吸引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城市心态:

武汉城市的底层,浮动着一种失落的情绪。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的武汉已成为东方大都会,武汉三镇,名扬海内外。武汉人自问,武汉的影响力到哪里去了?以前的汉派服饰,都销声匿迹了?武汉的软件业始终在低谷徘徊,一批具有成长性的企业纷纷跳出武汉,到北京、上海寻找外面的世界。

这种失落的情绪使得武汉人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心态:一种是低调行事,不爱张扬;一种是梦想“大武汉都市圈”,重拾旧日辉煌。这或许就是武汉发展规划中一时低调,一时好高骛远的潜在原因吧。

最说不清楚的平民城市——广州

广州“十一五”信息化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匹配度:★★★★

关键词:

活力广州、文化广州、祥和广州 生态广州 2010年亚运会 四大战略

解析:曾经有媒体向全国读者征选国内城市之最,广州被冠以一个奇怪的之最——“最说不清楚的城市”。理由是,作为华南最大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中心和改革开放最前沿城市之一,这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处处洋溢着不可思议的活力和生机。但也就是这座城市,却又嘈杂、拥挤、凌乱,活像个集市。

很多人形容广州喜欢用一个词:平民主义。偏离中国传统的政治中心,浸透2000多年的商业传统。广州人的骨子里面,有着天生的务实因子。这种务实,同样体现在对广州的城市发展定位上。

1993年,广州提出了“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口号;1996年,广州及时调整,提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2001年,广州提出“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目标。现在循序渐进的广州人明确提出,广州市将以承办2010年亚运会为契机,加快建设活力广州、文化广州、祥和广州和生态广州,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全面建设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

解读广州的城市定位,颇为耐人寻味。广州是以区域功能为主的中心城市,因此,广州的城市发展规划是围绕现代化大都市以及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而制定的。

广州的“十一五”信息化规划一如城市发展规划一样的务实。广州提出,信息化要注重与广州城市发展的互动,抓住2010年亚运会的契机,把建设着力点放在广州经济、社会、城市管理等核心问题上,使信息化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重要支撑。

在广州的“十一五”信息化规划中,推进信息化的四大战略颇为醒目:首先,实施渗透与整合战略,提升信息化协同能力,建设“数字广州”;其次,实施领先与协调发展战略,提升信息普遍服务能力,建设“国际信息港”;第三,实施开拓与创新战略,提升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建成国际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第四,实施互动与超越发展战略,提升信息产业集聚和创新能力,形成完整产业链。

可以看出,广州的“十一五”信息化规划围绕城市规划,意在实现信息化与广州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四个战略显得稳重、平和,一贯的平民风格。

城市心态:

广州就是一座平民之城,商业化、生活化、世俗化。广州的球市从来都是不愠不火,中国足球队兵败广州,球迷的反应也就那样平淡,不存在闹事的可能。不是缺乏激情,而是根深蒂固的理性的使然。那么多大牌的歌星影星,在广州都曾遭遇过滑铁卢——要广州买名气的单,确实很难。

广州是外在的含蓄,不虚荣,不讲宏大,更不赔本赚吆喝。反映在“十一五”信息化规划上也是如此,踏踏实实配合城市发展规划,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不给自己戴高帽子,也不给自己上脚镣。

六朝古都尊严深厚的城市——南京

南京“十一五”信息化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匹配度:★★★

关键词:

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 长三角国际先进制造业中心 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 全国重要科教中心 东部城市绿化中心 软件名城 第一支柱产业

解析:南京的头衔多:六朝古都、科技之都、艺术之都、旅游之都等等。南京人的心底都深以家乡为傲。南京确实优势太多了,是历史文化名城,又是全国工业基地。

但正是由于南京诸多的优势,间接造成南京以往的经济定位“摇摆不定”,他人对南京不能定性认识,品牌形象不突出。南京市社会科学院2004年12月发布的《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估的分析与对策》中指出,南京的城市定位缺乏持久性,追求“高、大、全”。

今年南京的城市定位就有较大的变动。

在《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至2010年)》中,提出至2010年左右,要把南京建成长江下游现代化的中心城市、国际影响较大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江滨城市,并基本实现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实现现代化,跻身世界发达城市行列。

而在南京最新的城市“十一五”规划中,定位和目标都有变化。规划明确提出,南京要致力于建设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长三角国际先进制造业中心、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全国重要科教中心、东部城市绿化中心五大中心,而信息化是增强南京中心城市功能的迫切需要。就最近发布的“南京市‘十一五’信息化规划基本思路”来看,两者还是基本吻合,互相呼应的。

“南京市‘十一五’信息化规划基本思路”提出,要把南京的信息产业培育成为全市第一支柱产业,把南京打造为全国软件名城,并建设成为区域信息服务中心,进一步强化南京信息通信枢纽地位。发展重点有以下四个。

首先,做大做强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例如,把平板显示产品培育成为南京市电子信息产业第一支柱产品,形成特色信息制造业集群。这其实就是针对“长三角国际先进制造业中心”的目标,以此锻造南京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其次,做大做强软件产业。力争用3~5年的时间,在全国城市软件产业排名“进四争三”。

第三和第四个重点方向都针对南京建设“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的目标。第三为完善基础,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南京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将加强电话网、广播电视网、移动通信网的建设,并强化网络间的业务融合。第四则是推动经济社会领域信息化,使信息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倍增器”。

城市心态:

安妮宝贝在一篇文章里说,南京人的淳朴和自足感很明显。他们没有上海人的急迫和尖锐,像一块植被丰满的泥土,踏实而安稳。所以他们注定和潮流无关。

这种说法得到不少人的认同。据说,天下“帮忙”的人都去了北京,“帮闲”的人都来了南京。南京城的公交车基本都是无人售票的,仅司机一人,但是井然有序;在南京问路,人人遥指细述,态度殷诚,可见心态平和。

不知道有着这样心态的城市,如何去完成雄心勃勃的规划。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重振雄风的老工业基地——沈阳

沈阳“十一五”信息化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匹配度:★★★

关键词:

幸福感 振兴东北 大沈阳 集约化建设 老工业基地改造

解析:沈阳人是中国最幸福的城市居民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披露:在被调查的国内大型城市中,沈阳市民的“幸福感”仅次于上海市民,位居第二位。

这个结果令人有些惊奇。在很多人眼里,正是这座城市,曾长期受困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十余年来工业持续衰退,大批企业破产倒闭,几十万职工下岗。然而,近距离接触沈阳之后,人们发现,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宏观战略布局下,沈阳对于重整旗鼓、再创辉煌的愿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过。

针对城市规划,沈阳市的市领导曾提出一连串的口号:“东北大振兴,沈阳要先行”,“大沈阳”,“活力沈阳”,“和谐沈阳”等等。2003年11月28日,《沈阳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纲要》(简称《纲要》)出台,此《纲要》称,经过7年的努力,形成全国装备制造中心、东北地区商贸物流中心、东北地区金融中心。

细读沈阳市信息化“十一五”规划,我们看见的是紧跟中央路线的规划方案。针对沈阳信息化建设历史的不足,沈阳下一步将加大信息化对信息产业的拉动作用,建立扶持本地产业发展的市场保护机制,采用集约化的方式实施沈阳信息化项目。

在沈阳“十一五”信息化规划中,认为目前沈阳市信息化不是该不该建设的问题,而是如何避免大投入、少产出的重复建设问题,是如何将每年投入1个多亿变为每年投入几千万形成集约化建设模式的问题。

一语中的。沈阳市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正是集约化的建设模式。对于今天资源日渐枯竭的沈阳市来说,不缩紧钱袋,难以实现梦想。然而,沈阳市信息化规划中似乎还遗漏了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新型工业的发展,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沈阳目前最该做的是对大工业项目的改造,从而使沈阳工业重塑昔日的辉煌。

城市心态:

无论如何,沈阳毕竟是努尔哈赤从马背上下来后第一个落脚的地方,是岁月沉淀和历史积累的结果。这座城市率真的个性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沈阳是一座修在古战场上的城市,一个风暴般勇猛的城市,总有永不衰竭的激情。

过去,浙江和辽宁是毛泽东认为中国要发展必须关注的两个省份。而今天,振兴东北和西部大开发则是温家宝眼中中国腾飞的两个巨轮。

沈阳人渴望重现往日的辉煌,激情依旧。

国际性景观港口城市——厦门

厦门“十一五”信息化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匹配度:★★★★

关键词:

海湾城市 景观资源 数字城市 海峡西岸信息中心城市 国家级软件研发中心、软件外包出口和人才培育基地

解析:厦门的美丽是不可否认的,厦门的经济发展也是不可否认的。问题是,厦门作为我国最早开放的五大经济特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没有非常出色的表现却是事实。这其中原因何在?

厦门市制定的1995~2010年城市总体规划中表明,厦门市的规划目标是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厦门城市总体规划从“海岛城市”拓展为“海湾城市”,具备现代化的海港、空港、信息港,以港兴市,与国际接轨。

而厦门的发展潜力还不仅仅在于城市本身。在厦门的城市规划中,城市结构定位于“众星拱月”海湾型城市形态。厦门城市结构以厦门岛为中心,环绕海湾,辐射四周的卫星城镇,形成众星拱月、一城多镇的框架。

在“厦门市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初步思路”中,我们看到厦门市“十一五”信息化发展的目标是,全面完成厦门“数字城市”基本框架建设,基本建成功能完善、结构合理、保障有力、技术先进的海峡西岸信息中心城市和面向全球市场,规模化、集群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软件研发中心、软件外包出口和人才培育基地。而其中重点建设的项目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会信息化、信息安全保障、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

但是,现代服务业相对滞后、产业集聚能力弱、产品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制约了厦门中心城市作用的发挥。而同时,厦门经济活动融入了大量的国际资本。厦门距台湾最近,一旦“三通”正式实现,厦门在集聚海内外生产要素和开辟海外市场方面将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这一优一劣,恰恰是厦门市进行信息化规划尤其应该关注的。厦门市的基本情况与大连十分类似,大连的经验值得借鉴。在厦门市的信息化“十一五”规划中,我们看见的是一个四平八稳的规划框架。框架有一点缺憾在于,似乎没有找到厦门社会发展的动力引擎。而蓬勃发展的IT产业,则可能成为点燃厦门人激情的火把。

城市心态:

厦门仰仗着大自然的恩赐和国家政策的倾斜,一直是靠着一种自然的惯性前进着。与其说厦门是个没有冬季的城市,还不如说厦门是个没有四季的城市。生活在厦门,只有温馨,没有火爆;只有舒适,没有激情;只有干红的醇淡,没有白干的浓烈。有人认为,一个长期生活在厦门的人意志难以得到磨砺,个性难以得到张扬。

谁来点燃厦门人的激情?

记者手记

别忘了“秋后算账”

又是一年规划时。

聊起“十一五”规划,朋友调侃地说,“看着吧,又有一大堆工程要上马啦,花钱的时候来喽。不过,你如果仔细看规划,会发现有的人可聪明啦,从来不给自己上套。”

朋友说的上套,是指各大工程的考核机制。确实,如果规划落实到量化的目标不多,而针对规划目标设立各种考核奖惩机制也不完善的话,问题就突出了。规划和预算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日后建设的水平。而是否存在考核奖惩机制,则是衡量一个系统是否完善的最基本标准。如果没有人拿着尺子去度量这些规划制定者和执行者们的工作绩效,后期收获季节的苦涩不可避免。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信息化,从系统的角度看信息化,是此次未来五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战略给人的重要启示之一。而对于信息化中的每一个环节,我们同样要以系统的眼光看待——没有反馈机制的系统,实在称不上完整的系统。

定规划时,别忘了“秋后算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