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天津滨海新区新机遇
来源:天津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3
    

 

 

 

 

  开发建设滨海新区,是“三五八十”四大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多年来,我们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战胜了重重困难,基本建成了现代工业基地,全面增强了辐射和服务功能,滨海新区的阶段性奋斗目标已经提前实现。这是全市人民心血和智慧的结晶,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结果。

  ——摘自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张立昌在市委八届八次全会上的讲话

  建设滨海新区,是天津的希望所在、后劲所在,是实现更大发展的制胜一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三五八十”四大奋斗目标和“三步走”战略以来,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和港口功能日臻完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区域辐射能力明显提升,在昔日的盐碱荒滩上建设了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化新区,已经成为全市最大的经济增长点,在环渤海地区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自《中共天津市委关于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意见》

  “三五八十” 十年拼搏

  滨海新区 制胜一招

  生产总值由112.3亿元增至1500亿元

  建设滨海新区,是天津的希望所在、后劲所在,是实现更大发展的制胜一招。

  在历史发展的关头,重要的就那么几步。历史的机遇,天津没有错过。1994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三五八十”四大奋斗目标,经过全市人民的拼搏和奋斗,“三五八十”四大奋斗目标提前实现。

  到2003年,滨海新区提前一年基本建成,成为天津最大的经济增长点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能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赢得竞争主动权的“制胜一招”。滨海新区这样一个地方的决策,能够上升为中央的决策,能够被纳入国家发展的总体布局,是天津十几年的奋斗的结果,是“三五八十”积聚能量不断释放的结果。正是十多年的艰苦奋斗,才主动创造出,并赢得了今天的机遇。

  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滨海新区在招商引资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生产总值由1994年的112.3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1250亿元,年均递增20.8%,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13万美元。财政收入由23.6亿元增长到169亿元,增长7倍。外贸出口由5亿美元增长到137亿美元,增长26倍。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64亿美元,世界500强中有70多家企业在新区投资,已成为外商在中国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今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滨海新区经济快速增长,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外贸出口、实际利用外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超过20%,预计2005年生产总值达到1500亿元,综合实力和区域经济带动力进一步增强。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天津滨海新区已经形成了多方面的比较优势,具备了服务区域经济的基础和能力,在环渤海地区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多年的拼搏,十多年的奋斗,为实现更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历史性的决策,历史性的成果,已经使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框架

  1994年,滨海新区开发建设之初,天津面临着许多突出的矛盾。大面积危陋平房急需解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亟待改善;很多老国有企业生存压力增大,不通过嫁接改造调整,就难以有出路;老城区基础设施陈旧,水、电、路网等体系并不健全,有待完善;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有限,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如今,滨海新区通过十多年建设发展,已经具备了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框架,新区投资环境和城市载体功能得到质的提升,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十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滨海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在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中,尽管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还是本着“统筹发展,举全市之力建设滨海新区”的原则,明确提出了“老区支持新区、新区带动老区、新老并举、共同发展”的思路,市财政通过地方收入全留、税收返还、以港养港、专项补贴等多种方式,给予滨海新区大量资金支持,完善了新区基础设施框架,增强了新区发展活力。

  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364亿元 其中基础设施投入880亿元 现代交通体系物流体系初步建成

  十多年来,滨海新区集中资金、集中物力进行了大面积的基础设施改造。仅2001年至2004年,滨海新区就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56亿元,超过了“十五”计划450亿元的目标。预计今年年底,新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64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880亿元,建设了475个重点工程,竣工443项,新建和改造了海滨大道、津沽二线、南疆220千伏变电站、北塘水库扩容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天津港15万吨级深水航道、蓟港铁路、津滨轻轨等重大交通项目相继建成。形成了内中外三环和“六横六纵”的道路骨架。滨海新区建成了发达的陆路交通网络,现代交通体系和物流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对内吸引和对外输出的双重作用更加明显,发挥着连接国内外、联系南北方、沟通中西部的枢纽功能。电厂装机容量274万千瓦,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口岸建设快速推进。城市居民燃气率89.6%,集中供热普及率74.4%。新区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力度,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新区500多平方公里湿地得到有效保护,沉积80多年的2.7平方公里的碱渣山彻底整治。城市绿化覆盖率3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9平方米。

  此外,新区投资软环境建设也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南开、天大等10余所高校在新区建立分校。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医疗服务网络,万人拥有医生数28.4人。泰达图书馆、心血管医院等一批公共设施投入使用。职工医疗、离退休人员工资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应保尽保。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200元。

  机场扩建全面开工 建成北方航空物流集散地

  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日前已全面开工建设。除设计富有天津特色的航站区外,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还包括了飞行区、货运区、导航工程和配套设施的建设。飞行区工程将现有跑道向北延长400米,使总长度达到3600米,再新建一条长3600米平行滑行道,并建设相应联络道和改造助航灯光系统。另外,还将新建客机坪34万平方米。航站区工程将新建6.8万平方米航站楼和4.5万平方米停车场,项目总投资18.6亿元。目前,通向机场的公路、地铁、立交桥等配套工程已进入前期施工阶段,相应的水、电、气、通信等工程已经开工。

  天津机场的定位是:以货运为主、客货兼营,充分发挥国内干线机场、国际定期航班机场的作用,努力建设我国北方地区的航空货运中心,加快京津机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一体化进程。货运区改造工程包括,将现航站区改造为货运区,现航站楼改造为货运办公、商业和培训中心。

  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干线机场和北方航空货运中心。

  天津港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性港口

  天津港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国际贸易港,已跻身世界港口20强。远洋航线已通达欧、亚、非、美等各大洲。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是国家级一类航空口岸,中国北方最大的货运机场,现已开通国内外航线40多条,成为地区性的航空货运枢纽。截至2004年12月31日18时,天津港全年已完成货物吞吐量2.2亿吨,成为我国北方首个货物吞吐量突破2亿吨的港口。

  天津港从2001年至今共投资60亿元以上用于深水航道及大型、专业化泊位的建设,先后进行了南疆散货物流中心全封闭式煤炭长廊胶带机、10万吨级深水航道、南疆煤码头完善工程、15万吨级通用散货泊位工程等重点项目的建设,为港口新增吞吐能力8609万吨,其中,新增集装箱吞吐能力245万标准箱,为港口生产保持持续的高增长奠定坚实基础。目前,天津港百里港区已拥有各类客货运泊位140余座。拥有我国大陆最大的集装箱码头群,可接卸第6代以上集装箱船舶。作为世界最大的人工港,天津港除具备相当数量的集装箱和通用泊位以外,还拥有散粮、散化肥、金属矿石、煤炭、焦炭、原油等专业化泊位和客运码头。

  天津港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天津港逐渐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性港口,一流的投资合作环境更吸引了各大船公司、货主企业的青睐。现在,天津港已与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通航,集装箱班轮航线保持在70条以上,平均每天有近50余艘船舶到港。在国际航运企业前20强中,已有18家同天津港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天津港众多新落成并投入使用的大型专业化深水泊位中,更有神华、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企业的鼎力加盟。现在的天津港,已成为我国北方主要的集装箱枢纽港,铁矿、原油、液体化工中转储存基地和国际煤炭中转、储存基地,是我国沿海最为繁忙的港口之一。

  国际物流中心建设成绩斐然

  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可谓是成绩斐然。区港联动日前获得国务院批准,保税物流园区建设已经启动。引进了丰田通商、香港嘉里、荷兰世天威、中信物流等20多家大型物流企业,进一步扩大了工厂物流、市场物流,现代物流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30%。分拨销售进口轿车5万部,继续保持全国第一。空港国际物流区保税库通过验收并投入运营,海港保税区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1994至2004年 滨海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滨海新区1994—2004年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累计651项(含重复计算跨转项目256项),实际建设项目431项,竣工395项,有36项跨转至2005年实施,累计完成投资681.4亿元(占新区固定资产投资2663.8亿元的25.58%)。

  1994年建设项目20项,完成投资15.5亿元;

  1995年建设项目40项,完成投资20.6亿元;

  1996年建设项目60项,完成投资26.3亿元;

  1997年建设项目60项,完成投资32.8亿元;

  1998年建设项目52项,完成投资42.5亿元;

  1999年建设项目53项,完成投资52.2亿元;

  2000年建设项目55项,完成投资58亿元;

  2001年建设项目85项,完成投资68.2亿元;

  2002年建设项目75项,完成投资85.6亿元;

  2003年建设项目75项,完成投资122.5亿元;

  2004年建设项目76项,完成投资157.2亿元。

 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极大地增强了天津的综合实力,拓展了天津的发展空间,提高了天津的城市地位。事实充分表明,滨海新区是天津的希望所在、后劲所在,是加快发展的制胜一招。

  ——摘自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张立昌在市委八届八次全会上的讲话

  十多年的拼搏,十多年的奋斗,为实现更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历史性的决策,历史性的成果,已经使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滨海新区大发展的气势已经形成,大发展的时机已经到来。

  ——摘自《中共天津市委关于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意见》

  培育了一批高水平优势产业

  经过十多年发展,滨海新区如今已经培育形成了一批高水平优势产业。十多年来,结合全市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新区培育并壮大了电子信息、石油和海洋化工、汽车及装备制造、石油钢管和优质钢材、生物技术和现代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一大批优势产业,一个行业集中布局、工艺装备先进、生产流程衔接、交通能源和服务设施统一配套,投入少、制造成本低、体现集聚效益的现代化工业基地和高新技术、技术密集型产业群已经形成。其中,IT制造业居全国前列,石油套管产量跻身世界四强。新区产业直接带动了周边1000多家配套企业,工业销售收入中,有四分之一来自于各省市的配套产品。这些优势产业极大地推动了新区经济发展,新区已经成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产业基地。新区今年生产总值将达到1500亿元,比1993年增长12.3倍,按可比价格年均递增20.6%。工业总产值达到3800亿元,外贸出口达到165亿美元。人均生产总值1.32万美元。地区财政收入200亿元,增长7.5倍,年均递增19.5%,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优势产业快速增长 发展势头强劲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今年以来,新区电子通信、石油开采、汽车产业、冶金等支柱产业继续实现快速增长。电子通信产业不断壮大,生产移动电话4593万部,实现工业产值1040亿元,增长26%。石油开采业实现高速增长。渤海、大港两大油田生产原油1312.68万吨,增长26.3%;生产天然气6.57亿方,增长5.5%;中海石油天津分公司加大油气开采力度,全年原油产量预计达到1300万吨,将成为继大庆、胜利油田之后我国第三大油田。以钢管公司为主的冶金行业,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汽车产业实现突破,丰田锐志轿车下线,成为新区汽车产业的新亮点。

  十多年来,滨海新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有力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滨海新区现有42家国家及市级科研机构、35家博士后工作站和49家大型企业研发中心,建立起多层次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人才创业基地,成为京、津科技圈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2%。

  七大产业群

  一是以摩托罗拉、通用电器、韩国三星、松下电子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群。电子信息业全国领先。

  二是以大港油田、渤海石油、中石化、渤海化工等为代表的石油化工、海洋化工产业群。海洋化工产品世界知名。

  三是以钢管公司、荣程钢铁公司等为代表的冶金工业产业群。石油套管产量已跻身世界四强。

  四是以霍尼维尔、梅兰日兰、SEW、SMG等为代表的光机电一体化产业群。

  五是以丰田汽车等为代表的汽车和机械制造产业群。汽车产业实现了突破,高档轿车制造业水平大大提高。

  六是以诺和诺德、史克必成、施维雅、金耀集团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群。

  七是以统一电池、劲量电池、德达捷能等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群。

  海洋高科技产业发展 在全国走在了前列

  全国唯一以发展海洋高科技产业为主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塘沽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经过10年的滚动发展,已成为滨海新区重要的经济核心区域之一,区内建成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外国中小科技型企业工业园、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海洋精细化工示范基地、大学园等几大发展区域。先后引进美国、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400多家企业落户,已开发海洋水产、海洋化工、造船和海上仪器装备、海洋油气设备、海洋生物、环保工程、海水利用等几十个海洋产业,培育发展海洋类企业近200家。塘沽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在2007年前将建成10平方公里的国家级园区,生产总值达到70亿元,形成全国技术水平最高、生产规模最大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群。

  现代制造业形成规模

  经过这些年的奋力拼搏,滨海新区的现代制造业已形成规模。1994至2005年,新区工业总产值由213亿元增加到3750亿元,年均递增27%;工业增加值由68亿元增加到1040亿元,年均递增25.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新区工业的比重达到42%。今年上半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更是占到了新区工业总产值的46%以上。电子信息、石油和海洋化工、汽车及装备制造业、现代冶金、生物技术和现代医药、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等六大优势产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建立了高度开放外向型经济格局

  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始终是滨海新区的根本之策。十多年来,通过大力建设开发区、保税区和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对外开放功能区,有力推动了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预计到今年年底,新区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87亿美元,占全市的62%。外贸出口总值由5亿美元增长到164亿美元,外贸出口总值占全市的65%以上,增长31.8倍,年均递增33.8%;12年累计批准三资企业项目6300多个,实际利用外资187亿美元,占全市的62%;实际利用内资200多亿元。世界500强企业有70多家在新区投资,成为全国最具发展活力和国内外资本集中投向的地区之一,以及外商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外向型功能区聚集

  新区聚集了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园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等外向型功能区。其中,天津港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口,货物吞吐量位居世界十强。与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预计2005年货物吞吐量将达到2.48亿吨,集装箱运量达到480万标箱。天津港的进出口货物70%以上来自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等西部省市,集装箱运量60%以上来自“三北”地区。预计2005年,天津海关进出口货值超过800亿美元,其中55%来自北京、河北和西北地区。

  开发区成为最具生机和活力的经济区域

  74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家企业在开发区安家落户,44个世界500强公司在开发区投资了91家企业。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用地平均每平方公里投资密度达5亿美元,工业产值达80亿美元,主要经济指标连续8年在全国53个国家级开发区中名列第一。截至去年,天津开发区已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8246亿元、利润674亿元、财政收入519亿元。来自74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家企业在天津开发区安家落户,来自9个国家的44个《财富》世界500强公司在天津开发区投资了91家企业。2000年联合国工业开发组织评选出世界100个工业发展最快的地区,天津开发区榜上有名。1994年至2003年,天津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排名连续10年位居国家级开发区第一,成为天津乃至我国北方最具生机和活力的经济区域。今年上半年,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完成1037亿元,出口完成61亿美元,财政收入累计完成48.9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均创近年来最好水平,招商指标位居国家级开发区第一。

  保税区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保税通道 对区域的服务辐射作用日益增强

  位于滨海新区核心区域的天津港保税区作为天津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包括空港物流区、空港加工区及天津保税区3个区域,具备了国际贸易、物流分拨、临港加工、商品展销4大功能。天津港保税区在不断加大开放力度的过程中形成了日臻完善的投资环境,今年已引进外资15.4亿美元。天津港保税区已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保税通道,进出区货物总值中60%以上是外省市创造的,现已被国务院批准为区港联动试点。随着新区功能的不断完善,对区域的服务辐射作用日益增强。

  初步形成了具有新区特点的发展模式

  十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在建设发展滨海新区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新区在总体布局上,注重体现规划的先导性,并制定了基础设施规划和总体规划,聘请国际知名咨询公司编制了发展战略规划。在新区功能定位上,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明确提出了要建设现代加工制造基地和国际物流中心。在新区管理上,既强调加强统一领导,又注意引导好、发挥好、保护好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了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

  产业发展模式:

  由注重项目数量、规模向更加注重项目的质量方面转变

  十多年来,滨海新区在产业发展模式上走过了一条由注重项目数量、规模向更加注重项目的质量方面转变的道路。如今,在电子产业,滨海新区以汽车电子为突破口,积极促进汽车和电子两大产业联袂发展,争取集成电路技术在开发区生根发展;在汽车产业,不遗余力地争取汽车发动机项目的引入;在生物医药产业,自觉地抓自主知识产权,抓核心技术的发展。这些深刻的变化,变过去那种靠随机式引进项目、被动地接受产业形成的状态,为主动地、有规划地培育和引导优势产业的形成;变简单依靠大企业的龙头作用自发形成产业集群,为根据产业发展规划有意识、有步骤地积极培育和完善产业配套环境,着力延伸和强化产业链条。

  科学务实的管理

  高效廉洁的服务

  前美国驻华使馆商务参赞黎成信曾致信美国国务院,建议有意到中国投资的美国企业家来天津开发区看一看,说这里很可能是中国最好的投资区域。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作为滨海新区重要组成部分的开发区已经建立起与世界发达地区接轨的投资环境,开发区人称之为“仿真的国际环境”。这是天津开发区率先提出的一个观念。在这一观念的指引下,开发区白手起家,不要国家一分钱,在茫茫盐碱荒滩上修道路、打桩基、铺水管、建厂房、搞基建,优化出入区路桥交通。从开始的“三通一平”到“新九通一平”,开发区在硬件设施上有了质的飞跃。

  建区伊始,开发区就致力于创建科学务实的管理和高效廉洁的政府服务体系。“以最廉洁的行为,从事最开放的事业”是天津开发区人的行动口号。为更多地吸引外商投资,在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的同时,开发区坚持依法治区,颁布了一系列地方性法制规章,建立了良好的招商引资、科技发展等政策法制环境,同时还制定出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在开发区经营发展的企业提供最大便利。开发区专门设立了科技风险金,重点扶持高科技企业与项目,极大促进了开发区企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完善的投资软环境体系,为招商引资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十多年成功实践告诉我们

  必须坚定不移地抓好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以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标准推动工作,努力做到高人一筹、领先一步,更好地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以开放促改革、促调整、促发展,在深化改革中破解难题、激发活力,在高度开放中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格局,努力提高综合竞争力。

  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创新作为不竭的动力,准确把握大势,善于抢抓机遇,思路上与时俱进,工作上持之以恒,不断增强前瞻性、战略性、创造性,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必须坚定不移地打好服务牌,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功能,在服务中求发展,在服务中增强辐射力和凝聚力。

  ——摘自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张立昌在市委八届八次全会上的讲话

 

  狠抓第一要务建设六大重点——访市发改委主任李亚力

  市发改委主任李亚力接受采访时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张立昌在市委八届八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十多年的成功实践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即“四个必须坚定不移”。这些重要启示是对新区取得辉煌成就的经验总结。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正是由于我们紧紧抓住第一要务不放松,才使滨海新区转变为一方投资热土,转变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进而从天津人自己的事转变成为国家总体战略布局的一部分。因此,下一步,要落实市委提出的建设新区的宏伟目标,使新区的生产总值到2010年时达到3200亿元以上,工业产值达到7500亿元,我们还要坚定不移地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努力做到高人一筹、领先一步,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偏离。

  具体来说,要抓好6个重点:一是建设现代制造基地。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实施新一轮嫁接改造调整,巩固壮大石油和海洋化工、汽车和装备制造、优质钢材深加工等支柱产业,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现代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力争到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7500亿元;二是建设科技研发转化基地。要围绕六大产业集群,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研发中心和科技孵化基地。到2010年时,软件开发、集成电路设计、生物芯片、纳米技术、民航装备等12个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国家级和市级研发机构达到100家,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200家。要进一步理顺体制,整合资源,集中力量规划和建设国家级滨海高新区。要实施名牌战略,培育无缝钢管、汽车、PVC等产品成为世界知名品牌。到2010年时,国家级和市级名牌产品由52个增加到80个;三是建设中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主要包括加快海港建设等内容。要建成25万吨等级深水航道和高度开放的国际化深水大港,通过填海造陆建设30平方公里的天津港东疆保税区,建成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集聚区。到2010年时,天津港货物吞吐量超过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000万标箱,进入世界港口前10强。口岸进出口总值达到2000亿美元;四是建设国际物流中心。要依托海港、空港和制造业集中的优势,建设总面积107平方公里的天津港集装箱物流中心、保税区海空港物流基地等六大物流基地,配套建设配送和分拨中心,形成以港口为中心海陆空相结合的物流运输体系。建立与国际对接的物流信息系统,加快物流信息化;五是建设宜居的生态海滨城区。在塘沽区建设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商业区,重点建设10.8平方公里,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和公司总部入驻。配套建设社会事业设施,建设适应不同需求的新型居住区,搞好环境整治,建设和保护北部、南部共500平方公里的两大生态环境区;六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把为工业、居民生活和区域经济服务作为重点,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配套发展其他服务业,建立比较完善的服务业体系,提高新区吸引力。特别是要发展金融保险、商贸会展、休闲旅游、中介服务和房地产等服务业。

 

  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访市经委主任王治平李玉峰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张立昌在市委八届八次全会上的讲话中,高度总结了滨海新区开发建设奋斗历程的重要启示,其中一条就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就此,记者采访了市经委主任王治平。

  “以开放促改革、促调整、促发展,是最具天津特色的一条改革和发展之路。”王治平说,工业这些年的长足发展正是得益于改革开放。1994年,市委、市政府创造性地把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同企业的调整改造有机结合起来,提出利用外资对国有企业实施大规模嫁接改造调整的重大战略决策。十多年来,通过嫁接改造调整,工业结构明显优化,速度明显加快,总量不断扩大,效益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从1994年实施嫁改调以来到2005年十二年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7%,实现利润年均增幅达到20.1%。预计200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将突破7000亿元,实现利润有望达到500亿元,分别比1993年增长5倍和13.7倍。

  王治平说,正是因为十多年来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才造就了滨海新区的今天,也才能使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纳入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全会把建成高水平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确定为滨海新区的重要功能定位,为工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和巨大的空间。下一步,工业系统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以“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的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八年嫁改调的成功经验,通过继续扩大开放,高标准、高水平地实施新一轮嫁接改造调整,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继续优化工业结构,着力提高产业结构的层次和水平,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面向全球市场的产业群;继续调整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工业东移,支持滨海新区开发建设,形成以滨海新区现代制造业为主、中心城区都市型工业和郊县区域特色工业为补充的科学合理布局;坚持走引进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子,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搭建支持优势产业发展的技术和产品研发平台,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更多的自有品牌,着力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总之,通过努力,天津工业要在“十一五”期间实现总量和效益翻一番,为加快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实现天津更快更好地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准确把握大势着力自主创新——访市科委主任李家俊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张立昌在市委八届八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总结十多年滨海新区发展得出的重要启示,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把创新作为不竭动力,着力自主创新,更好地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这一点,昨天,记者采访了市科委主任李家俊。

  李家俊说,十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发展路子,从而提前完成了“三五八十”四大奋斗目标,顺利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使天津不仅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也为更快更好地发展积蓄了巨大能量。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1993年的97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731亿元,年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由6.9%增加到32.2%。其中滨海新区成为拉动天津发展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2004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新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2%。通过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工业万元产值能耗和水耗、工业水重复利用率、工业固体废弃物重复利用率等指标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滨海新区在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能源和水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海水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成为全市乃至全国的科技示范区。

  李家俊说,下一步,我们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天津特别是滨海新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选择和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需要,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承担起建设高水平滨海新区研发转化基地的职责,紧紧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为科技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做到科技先行。首先要发挥与国家科技部、中科院、军科院、国家民航总局等建立工作会商制度和全面科技合作关系的优势,进一步吸引整合国内外科技资源聚焦滨海新区创新发展,组织实施一批国家层面的重大科技项目,共建工业生物技术、干细胞、创新药物、民航科技产业等一批一流水平的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基地,加快规划建设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作为滨海新区乃至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领航区,使滨海新区尽快成为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承接地和扩散地,成为高新技术的原创地和产业化基地,支撑和引领本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围绕天津“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破解制约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需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主线,抓好一批具有重大带动作用和战略性的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在资源、能源和重大战略高端技术上实现技术上跨越,在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上攻克和掌握一批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围绕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一批新兴高新技术产业;以滨海新区研发转化基地建设为重点,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尽快建设和完善国内一流的科技创新体系,保持本市科技综合实力继续位居全国前列,为滨海新区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功能——访滨海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二林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张立昌在市委八届八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总结了十多年的成功实践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张立昌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总结滨海新区十多年建设发展的基本经验,牢牢把握历史机遇,坚定不移地打好服务牌,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功能,加强合作,促进天津和环渤海地区的加快发展。

  经过12年的开发建设,滨海新区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带动天津经济加快发展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区,积聚了巨大的发展能量。当前,滨海新区的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央把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这既是天津滨海新区十几年奋斗的成果,又是我们面临的重大历史性机遇。

  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要深入总结和进一步发展滨海新区十多年建设的基本经验,坚持新区只有在服务中才能不断增强凝聚力和感召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合作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合理转移,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着眼于提升京津冀和环渤海区域整体经济实力,依靠区位、口岸、交通、土地和人才等综合优势,为环渤海和我国北方地区提供国际航运、国际贸易、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方面服务。在高起点、高层次框架内实现经济融合,加快区域间产业的梯度转移,发挥新区的服务、辐射和带动作用。要继续坚持“为投资者提供方便,让投资者赢得利润”的观念,创造一流的发展环境,完善政策措施,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投资软硬环境,广泛吸引国内外客商和优秀人才到新区创业。通过我们的服务,帮助企业提高效益和盈利水平,使新区真正成为成本低、回报高、最有吸引力的地区。要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发挥新区开放的先行优势,广泛开展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国内发达地区的联系与交流,搭建桥梁和平台,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拓展信息、技术、金融、产业等方面合作,实现天津和环渤海地区的加快发展。要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推动区域经济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扩大全方位的联合与协作,努力营造便捷的运营环境、高效的管理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滨海新区的繁荣与发展,为促进环渤海区域经济振兴,为全国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