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信息化推动接轨大上海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为什么是湖州?

  为什么是这样的湖州?

2003年的时候,许多人,从湖州的平头老百姓,到政府官员,从湖州市民,到江浙圈里人,还都在问这个问题。

  自1997年至2003年,在长三角16城市每年的横向比较中,湖州的人均经济指标排名靠前,但经济总量及GDP增幅均相对靠后。2003年,湖州市的GDP达488.97亿元,增幅为14.8%。在包括上海、苏杭、宁波在内的长三角16个重点城市中,总量名列倒数第二,仅仅高于舟山。增幅则列第10位。

  这个曾经是“苏湖熟、天下足”的富甲一方的江南小城,曾经被称为“江表大郡,吴兴第一”,“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不得不面临长三角经济低地的尴尬处境。

  湖州人有句方言叫“百坦”,翻译过来大抵上就是“慢慢来”的意思,是湖州人道别问候时常常用的词语。久而久之,“百坦”竟也成了湖州人性格的写照。然而,置之死地而后生。2004年,湖州求变。告别“百坦”,钟灵毓秀的湖州人在短短的时间里,交出了一份惊人的答卷。

  接轨大上海是主旋律

  靠什么取得突破,超常速地发展?借力打力,是否可以事半功倍?答案直指上海。

  资本总是流向经济活跃区、市场繁荣区,而接轨就是主动创造条件承接经济发达地区的“溢出”效应。同时,充分利用上海研发基地、信息中心、开放窗口等资源优势,倚仗经济龙头的资金、信息、产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已成为上海周边城市在本地发展战略中的主线。

  “谁能更好地接轨上海,谁就能率先迅速崛起”。这句话在上海周边的城市已经是耳熟能详。从2003年开始,长三角的话题随着流光飞舞。当“昆山奇迹”、“江阴板块”在中国经济版图上熠熠发光之时,龙头城市上海日益强大的辐射力,使得“长三角”地区众多的县市脱颖而出,成为区域经济的许多新亮点。接轨上海热的背后是没有人愿意失去机遇,更没有人愿被边缘化。

  聪明的湖州人制定了“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战略取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湖州除了全省一些共性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以外,还有自己独特的机遇,这就是杭宁城市带加快发展的机遇。随着长三角城市群的迅速崛起,高速公路的贯通,杭宁这条长三角弱边的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湖州作为杭宁两大城市间唯一的省辖市,可以顺势应时,从更广的区域、更高的定位来审视自身的发展,顺应长三角经济社会一体化趋势,使湖州真正成为杭宁城市带乃至长三角地区一个重要的枢纽城市,更好地接轨上海、辐射苏皖广阔腹地。

  然而接轨上海究竟接轨什么?如何接轨?

  湖州怎么做?湖州的思考是,从特色入手,发扬自身优势。

  湖州自然环境优越,资源丰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有比较鲜明的三个特色。

  一是区位交通特色;二是生态特色;三是湖州有很好的农业基础。可以说,依托这些特色,湖州要做上海的“后花园”和“菜园”这一口号说的更有底气。

  因此,湖州制定了在发扬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把加快发展工业经济放在首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方向。接轨的本质是在开放中寻求自身的后发优势和发展的突破口。在实现“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战略中,湖州政府拿出了一系列切切实实的措施,而其中,信息化成了湖州超速发展的推动力。

  信息化超速推动

  政府门户网站、金税、金关、金卡等等电子政务的各项应用一如其他的城市一样,在着力推进。湖州已初步建成了公安户籍管理系统、劳动就业信息系统、计划生育管理系统、科技信息系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卫生医疗保健系统、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等部门业务系统,并已覆盖到县区、乡(镇、街道)、社区,已经开发成功的一批基础性数据库充分发挥了作用,初显成效。

  然而不一样的地方是,湖州针对其特色优势和工业化薄弱环节,下了信息化的重药。

  内河航运信息化

  紧靠太湖,密布的河网,通畅的内河交通,是湖州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同时,湖州又是长三角的建材基地,低成本的内河运输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其运输能力占整个长三角运输能力的30%以上。为保持并扩展这一先天的优势,湖州在长湖申线重点航段和岔口建立了18个现场视频监控点;在江苏与南浔交界处建立了面积约25平方米的多媒体信息显示屏,为船户提供天气预报、货源市场信息、水上安全指南、法律法规咨询等全方位服务;研制了浙江省第一艘多功能信息取证监督管理艇,实现航道情况的动态管理;开发应用了“浙江省船员管理系统”、“浙江省港航数据字典及数据库平台建设”、“航道信息LED发布系统”、“长湖申线视频监控系统”、“浙江省港航系统3G系统建设实施规范”等项目。

  到目前为止,湖州已经建成了覆盖全市的水上安全监督信息网和港航管理综合信息网,实现了从市到各县航管所以及重点航管站的基于PSTN的局域网和广域网的互联;初步实现了港航管理主要业务信息资源在全市范围的共享;基本实现了“监管立体化、业务数字化”,为实现“数字港航”奠定了基础。

  2005年,湖州采用证书防伪技术、IC卡技术规范船员管理业务流程,使全航区甚至全省的船员管理达到网络化、动态化管理,并最终形成一个航区船员动态数据库。通过应用通信、计算机、红外、自动检测等技术,研究开发内河船舶船体数据自动采集系统,实现船舶船体基础数据的自动采集,提高船舶船体丈量的自动化程度。建立电子商务平台,进一步完善信息发布、电子货币支付功能,逐步建立物流配送体系。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无线传输(GSM)等技术对船舶的办证、征费、签证、报港、检查等日常业务,进行立体化和智能化管理。

  菜园子信息化

  信息化的菜园子,是什么样的菜园子?

  首先是有网络的菜园子。2001年以来,湖州就开始建设湖州农村经济信息网(简称农经网),现在已经基本建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2004年,湖州利用浙江省举办“网上农业博览会”的机会,积极组织企业上网,在农博会期间网上购销协议意向达6500多万元。湖州的农业龙头企业切身感受到了信息化的力量。

  针对大多数农民还没有条件上网或去乡镇工作站(或农村信息点)不方便的实际情况,各乡镇工作站及农村信息点将农经网上的一些热点、难点、重点内容下载后,采取印制宣传册、编制技术资料以及黑板报、墙报等形式,进行上门分发或在村间地头展示,较好地解决了目前农业信息传递上存在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其次,还是有组织的菜园子。为确保农经网上的信息及时、准确、不间断,湖州的农经网建立了一套信息工作的考核和评比制度,规定工作人员每天上传各类信息不少于20条,对乡镇信息员在网上报送信息由系统自动考核,并将信息工作的成绩纳入年终先进单位及先进个人的考评。

  当然,湖州的农经网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还比较薄弱,农网信息主要依靠各处信息站提供的工作动态和技术信息,以及转摘工作简报、报刊杂志、其他网站上的一些农业动态和政策信息,而农民最需要的当地和周边大城市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却相对缺乏。这也是湖州在2005年的重点工作。

  企业信息化

  湖州的工业分布比较鲜明。纺织工业自1960年起一直是湖州的首位工业,纺织工业、建材工业居前两位,构成了湖州工业的支柱,产值比重合计达到46.84%。

  从2004年开始,湖州的企业纷纷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据不完全统计,机电、纺织等行业中,不少企业实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化工、水泥等流程作业企业生产装备的智能控制率达到60%以上,机电成套设备普遍应用了数控技术,60%以上重点骨干企业已经或正着手建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80%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已建立企业网站或网页。

  织里童装设计平台是湖州企业信息化的试点。织里镇历史上就因织造业兴盛而得名,史料中就有“遍闻机杼声”的记载。织里镇有童装企业5000多家,已建成5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目前整个市场销售量占全国童装市场的20%左右,成为全国最大的童装生产销售基地。为了提高织里童装的竞争力,织里镇建立了服装设计中心。2004年,为给织里广大中小童装企业提供丰富的设计资源,提高童装企业设计水平。设计中心使用了中国童装产品资源库平台。这一平台的运行,受到了织里童装企业的一致欢迎。

  湖州将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培育一批在设计电子化、产品数字化、生产过程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重点工业企业,并普及电子商务在商贸和纺织服装、医药化工、机械电子等产业的外贸出口企业的应用,成为生产经营的主要手段和方式。

  正确措施的力行,见效迅速。2004年,湖州的生产总值达到580亿元,增长15%以上,为1997年以来的最高增幅。在长三角的十六个重点城市中,湖州的经济增长速度排在第6位。工业生产的增幅,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幅,湖州都列第五位。湖州人终于扫掉了头上的阴霾。

  深深为自己家乡自豪的湖州人有一个梦想。在湖州市中心有一个宣传窗,上面赫然写着:到2007年,湖州将成为一个长三角生态旅游城市和南太湖中心城市。等到这一梦想成真,湖州人会做更远大的另一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