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紧迫任务、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和永恒任务。要坚持把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促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抓手、关键和着力点,推进工业加快发展,使工业成为推进湖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推动湖北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支点。
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要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优化湖北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推进基础产业优先发展。推进湖北跨越式发展必须有雄厚的基础产业支撑。湖北缺煤少油乏气,水电利用和后续开发潜力有限,能源是发展的瓶颈制约之一。要加快核电、火电、水电和新能源等协同发展,构建适度超前的能源保障体系。现代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是湖北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的先导、引擎和关键。要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和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支持培育集成电路、高端芯片、新型显示器、专用电子设备、工业软件、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合”,发展移动通信,建设智慧城市,推进物联网建设和应用,加快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建设“数字湖北”,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推进优势主导产业提升发展。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有色金属、食品、纺织服装、建材等优势主导产业构建起我省工业骨架,也是湖北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支撑,必须大力扶持。
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加快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加快产业化步伐,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导引领作用,力争到2015年,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居于中西部前列。
推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咨询、研发设计、中介服务等关联性强、带动作用大的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壮大动漫、创意、服务外包等新兴业态,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产业集群,降低生产成本,构建后发优势,推动产业升级。
推进低碳产业和循环经济发展。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发展,控制过剩产能释放扩张,大力淘汰落后产能,突出抓好小钢铁、新水泥、小造纸等落后产能的淘汰,形成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大力开发低碳技术,鼓励支持低碳企业发展壮大,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推进循环经济。
调整所有制结构,推进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
2010年我省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0.9%。从总体上讲,我省国有工业企业和个体私营等非公企业都有加快发展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快国有工业企业发展,高高挺起全省工业脊梁。同时也要大力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格局。
要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改革调整步伐,推进产权多元化,促进优化重组,发展大产业,培植大企业,形成一批大企业、大集团。
要加大与央企的对接合作,推出一批合作项目,着力跟踪落实,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要大力发展个体私营企业,政策上要给予积极鼓励引导,放开一切能放开的领域、行业、地域、资源和要素,破除一切阻碍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的陈规陋习和条条框框,不限制发展速度、比例、规模、范围,积极促进创业创新,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市场主体集中;要注重引导各类企业联合发展,互相渗透融合,扩大规模,提升档次,提高管理水平。
要推进企业兼并重组。以培育主导产业为目标,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以知名品牌为依托,推动各种所有制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
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
2010年底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1.4%,在全省工业发展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全省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15877家,比“十五”末增加9064家。但企业规模较小、骨干企业较少问题依然突出。同时,中小企业发展不够、实力不强、活力不足依然是我省经济中的突出问题之一。
在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中,要辩证把握大中小企业关系,一手抓大企业,一手抓中小企业。要大力发展骨干企业,引导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瞄准世界范围和行业前列知名百强企业,高起点招商引资,大力培育引进壮大一大批技术先进、优势突出、品牌响亮、带动力强的行业领军企业,力争“十二五”过百亿元的大型企业达到50家,其中过500亿元的10家以上,夯实湖北工业发展的基础,培植湖北工业跨越发展的顶梁柱。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不可替代。
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我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深入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加强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信用担保、市场开拓、创业辅导、人才培训、技术创新、信息咨询、法律维权等服务体系,推进银企合作,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调整布局结构,大力发展中心城市和县域工业
近些年来我省一手抓中心城市工业发展,一手抓县域经济发展,成效明显。2010年我省“一主两副”城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70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4.9%。县域工业发展加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县域生产总值比重由“十五”末的20.1%提高到34.2%。
实现工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必须落实政策。
一是规划先导。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认真编制并组织实施工业发展规划,明确全省工业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方向、重点、布局和措施,扎实推进我省工业结构调整升级。
二是投资先行。投资是推进工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必须从调整投资结构入手,才能落到实处。要加大工业投入,整合专项资金,集中有限财力,突出支持重点,优化投资结构,重点向主导产业、优质企业、名牌产品倾斜,引导资金投向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
三是人才先进。把优秀企业家作为稀缺资源特别珍惜和重视,大力培养造就善经营、严管理、开拓意识强、具有创业创新、奉献敬业精神的企业家队伍,这是我省工业跨越发展、持续发展的关键。坚持走以人为本、人才兴企之路,重视人才引进、流动、培育、激励,靠充满希望的事业吸引人才,靠优厚的待遇稳住人才,靠真诚的感情留人才,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结构。
四是技术先驱。把技术创新作为推动工业结构调整的动力和支撑,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之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和创新服务机构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五是环境先造。没有良好环境,发展就是空谈。牢固树立“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加强对工业发展的组织领导,优化投资环境,搞好协调服务,精心组织经济运行监测分析调度,强化生产要素保障,深入推进“大企业直通车服务”制度,服务企业做大做强,营造你追我赶的氛围,促进我省工业跨越式发展。(作者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作者:作者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