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电子政务建设规划指南(上)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编委会
 
 主编:刘稚(自治区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主任、高级工程师)
 
 编辑:毕祥玉、张如平、刘忠瑞、车永红、杨树军、李桃、杨涛、赵魏、朱红、冯新江、岳才勇、顾旭华、刘平、刘明霞、王海波、周喜、梁剑、廖承建、陈可嘉
 
咨询顾问:蒋同海(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高侠(自治区信息产业厅处长、高级工程师)、吴向前(新疆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教授)、张斌(新疆天衡信息工程监理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张德禹(自治区公安厅信息通讯处网络安全科科长)
 
本指南编写修订过程中得到了乌鲁木齐市、昌吉、博州、石河子及自治区环保局、交通厅等地区和单位电子政务机构以及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新疆互联网协会、新疆电信有限公司、新疆西北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新疆志冠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的大力协助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目  录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总体规划
 
 第三章  基本体系和架构
 
 第四章  网络
 
 第五章  应用系统
 
 第六章  公众网站
 
 第七章  应急平台
 
 第八章  网络和信息安全体系

 第九章 项目申报

 附录:参考依据和资料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电子政务建设规划指南
 
二零零九年二月(第二版)
 
第一章  前  言
 
 为遵循国家关于电子政务“统一平台(网络)、统一标准”的工作原则,指导全区政府系统做好电子政务系统规划和建设,促进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依据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等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国政府系统电子政务(政务信息化)建设规划和指导方针,结合自治区各级政府和部门工作发展的需求和电子政务技术应用现状,我们于2007年8月编制并印发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建设规划指南(第一版)》(以下简称指南)。为适应政务业务需求和电子政务技术发展的变化,我们组织对第一版进行了修订,形成本指南第二版。
 
本指南第二版对第一版中有关内容进行了补充完善,补充了无线网络规划、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网上审批、电子监察、移动办公等内容,扩充增加了政府网站的建设和管理、应急平台系统建设规划、网络和信息安全体系规划建设,并对“数字城市(区域)”规划与电子政务规划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描述说明,以适应工作发展的要求。本指南仍将根据政务工作的需求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进行修改和扩充完善。
 
本指南适用于自治区各级政府(行署)、工作部门(机构)和有关行政单位的电子政务工作主管部门(电子政务工作机构)及政府采购部门等,在电子政务规划和方案制定工作中参考使用。有关IT企业在参与电子政务系统规划和建设时也应遵循。
 
第二章 总体原则
 
 2.1  规划编制指导原则
 
 “统一规划、统一网络;突出重点、分步建设;安全保密、务求实效”。

 要在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和自治区的统一规划指导下,遵循国家和自治区发布的电子政务技术标准和规范,结合本地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和需求,开展电子政务规划和建设;要依托自治区或本地区本系统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进行规划,避免重复投资和建设,促进网络互通互联、信息资源充分共享和业务协同;规划建设时要确定重点方向和项目,以点带面,分步建设,逐步展开;必须充分重视安全保密措施和手段的规划,以确保电子政务系统应用效益的充分发挥。

2.2  规划的基本组成部分
 
一个完整的电子政务规划应该包括:
 
1、现状和发展要求
 
分析本地区本单位政务工作现状、发展目标及对电子政务建设应用的要求。
 
2、规划原则和目标
 
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的统一规划要求及有关标准规范,依据上述分析,确定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原则和预期实现的功能及达到的目标。目标应以保障和改进政务工作为宗旨。
 
3、主要建设任务或内容
 
为达到电子政务规划的目标所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即所需要建设或完善的软硬件、网络、应用系统及运行环境(电源、机房)等。本指南主要描述的即是本部分的主要内容。
 
4、建设和运行保障体系
 
为保障建立的电子政务系统正常运行并达到预期效益,所需要建立的保障体系。包括:电子政务工作组织领导体制、工作机构及人员配置、职责分工、应用培训计划、工作规范制度、建设经费和运行经费安排等。
 
5、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
 
分析开展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过程中,在体制、机制、机构、人员、经费保障 、应用开展、运行管理等方面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针对困难和问题提出应用措施建议。
 
6、实施计划及经费预算安排
 
按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根据工作需要和经费保障条件,安排规划实施的分期计划。依据计划,就项目的建设方式(招标采购、监理等)和建设经费及运行经费的落实提出具体建议安排。
 
规划应由电子政务工作机构牵头有关部门参与进行制订,也可委托相关有规划制订资质的单位企业拟制。规范拟制后,必须征求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意见并组织进行专家评审。评审并进行修改完善定稿后,上报政府(行署)、厅局批准,抄报上级业务部门备案。依据规划,组织实施。
 
2.3   电子政务规划与“数字城市(区域)”规划
 
2.3.1数字城市(区域)的概念
 
数字区域(数字城市、数字地区),是指充分利用数字化及其相关计算机技术和手段,对区域的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系统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化,实现多分辨率、多维的存储、处理与可视化描述,并提供区域管理、服务与决策的信息支撑体系。按照“数字地球”的层次划分,“数字区域”是仅次于国家层次的一个关键建设内容,主要是指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科学规划全国及各地区以地理空间信息为基础的各类信息资源的获取、处理、共享、应用,从系统论和一体化的角度整合已有或者正在发展的与之相关的理论、技术、数据和应用;利用地理空间的数字信息资源构筑一个区域性综合平台,把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的经济、社会等多种信息加载上去,为政府和社会各方面提供服务,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并使区域范围内或区域间的各种信息资源得到最优化利用。我国的“数字区域”建设主要从区域政策实施需要出发,将区域界定为包括城市和乡村的广大区域。
 
数字区域规划是传统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与以GIS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面向城市规划、发展、建设、运行与管理的全过程。是运行系统工程的宏观思维,将数字化的技术手段运用到城市规划的规划编制、规划审批和规划实施等环节中,为规划决策提供所需的数据、模型、优化的方案和对未来环境的虚拟表现,实现物质、社会、环境空间一体化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安排。

2.3.2数字城市(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
 
数字城市(数字区域)规划总体上分为政府信息化(电子政务)、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规划三大组成部分。针对这三大组成部分,规划相应的网络和硬件基础设施、公共数据库、应用支撑平台、各类应用系统、标准和规范体系以及运行管理体系等。
 
总的来说,数字城市建设总体框架由两个平台、两个体系和三类应用系统组成。两个平台是信息资源平台以及网络和硬件基础平台,两个体系即标准规范体系和运行管理体系,三类应用是指政务信息化应用、经济信息化应用和社会信息化应用。
 
2.3.3数字城市(数字区域)与电子政务规划的关系
 
各级政府作为区域经济和社会的管理与决策者,发挥着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管理与社会服务的职能,拥有80%以上的信息资源。政府在“数字城市(数字区域)”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电子政务规划是“数字城市”规划的重要和基本的组成部分,也是推进“数字城市”规划实施的龙头和抓手。通过以电子政务建设为龙头,带动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这也体现了政府主导“数字城市(区域)建设的核心思路和建设重点。因此,各地电子政务(信息化)机构应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开展“数字城市(区域)”规划的制定工作,承担牵头协调职责。
 
通过电子政务建设为政府与企业、公众之间信息沟通和互动提供新的手段和渠道,如通过网上办事、网上信息提交,带动企业和公众的信息技术应用,促进企业和公众信息化;为企业和公众信息化提供信息资源,加强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的规划和管理,引导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政府与企业和公众的合作,共建和谐社会,共促经济与社会发展,促进“数字城市(数字区域)的全面建设。
 
第三章  基本体系和架构

3.1  电子政务的基本体系和相互关系
 
“三网一库”(以下简称体系1):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政府系统办公自动化建设和应用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36号),确立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的基本体系架构为“三网一库”。
 
“三网一库”指的是办公业务网(局域网)、办公业务资源网(广域专网)、公众信息网(互联网及公众网站)和办公业务应用数据库。
 
“二网一站4库12金”(以下简称体系2):200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办发[2002]17号)提出“二网一站4库12金”的电子政务体系架构。
 
“二网一站4库12金”中的二网指的是电子政务内网、电子政务外网;一站是政府网站;4库为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宏观经济4个基础数据库;12金指的是办公业务资源系统、金关、金税和金融监管、宏观经济管理、金财、金盾、金审、社会保障、金农、金质、金水等12大重点电子政务应用系统。
 
 “三网一库”体系与“二网一站4库12金”体系对应关系表

三网一库

二网一站412

办公业务网

内网

内网局域网

办公业务资源网(专网)

内网广域网

公众信息网

互联网接入网

外网

政府公众网站

政府网站

办公业务数据库

四库十二金


“三网一库”体系与“二网一站4库12金”体系逻辑图
 
上图中红色字体标注的是体系2的范围,绿色字体标出来的是体系1的范围,可以看出两者定义和描述的是完全统一的体系,只不过两个体系的细分和综合程度有所区别。如体系1对体系2的内网概念进行了细分,分为办公业务网(内网局域网)和办公资源专网(内网广域网);体系2对体系1的公众信息网进行了细分,分为外网(互联网接入网)和政府网站;另外体系2对体系1中定义的办公业务数据库(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具体明确为当前一段时期要重点建设的4大数据库和12大应用系统。
 
根据上表和逻辑图,可以看出:“三网一库”与“二网一站4库12金”体系无论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是统一的。“三网一库”与“二网一站4库12金”体系都着眼于在确保安全、方便应用的基础上建立政府机关内部、政府机关之间和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三个层面的信息化系统并尽可能地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以保障电子政务支持政府改进服务改善管理的目标全面达到,两者在内涵和外延上是完全一致的。
 
3.2 电子政务的基本架构示意
 
3.3 系统体系和架构规划基本原则
 
在进行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时,应遵循上述体系和架构进行规划设计。
 
考虑到自治区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建设的实践和习惯,本指南主要以国务院办公厅提出的“三网一库”的体系为主并结合“二网一站4库12金”体系来描述。应用系统规划建设以12金中的办公业务资源系统的内容为主。政府各部门各机构相关业务应用系统(如金保、金财、金盾、金审和金土等系统)依据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下达的规范标准进行规划建设,但需考虑与办公业务资源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等规划。
 
3.3.1网络规划的具体原则。
 
电子政务内网(办公业务网、专网)与外网之间物理隔离。即内网和外网之间网络线路和设备完全分开,不得有任何联接。
 
内网:内网根据处理传输的信息的密级分为涉密内网和非涉密内网。根据自治区保密部门的有关规定,自治区及厅局和地州市一级非涉密内网局域网按秘密级网络要求规划建设。但若需要按涉密网应用时,需要按规定报批。
 
电子政务办公业务网(内网局域网)与办公业务资源专网(内网广域网)之间逻辑隔离,采用安全隔离设备(防火墙等)进行联接。
 
办公业务网主干带宽不得低于千兆,桌面联接带宽不得低于百兆。
 
专网(内网广域网)规划需遵循的三大基本原则:传输网络必须与公众互联网络物理隔离,网络接入方式必须采用专线实时联接,网络传输带宽不得低于2MB,并可方便扩展。
 
自治区目前已建成了以自治区政府为中心,横向联接自治区党委、人大、政协、生产建设兵团、法院、检察院等自治区领导机关,纵向联接自治区各地州市、政府各部门机构、驻外办事处、大专院校、人民团休、新闻单位、大型国有企业和中央驻疆政府机关等,通过各地州市联接各县市区政府的自治区电子政务专网(内网广域网),实现300多家地区和单位的内网局域网互联。目前各联网单位普遍采用SDH光纤专线联接,与互联网等公众网物理隔离,基本带宽为2MB,可方便扩展。
 
专网是自治区统一的电子政务内网骨干传输网和网络平台,遵循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的标准和规范建设。专网网络中心设置了统一的安全防护、网络管理和运行保障等手段和措施,由自治区人民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负责建设并管理。
 
自治区各地州市和政府各部门机构都应依托自治区电子政务专网来建设网络信息系统,实现与所属业务部门的网上协同应用,避免网络重复建设、节约资金,并充分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业务的协同开展。
 
涉密网:如果内网上需要传输处理的信息是涉密信息,则涉密信息传输处理所涉及的网络要规划为涉密网。涉密网必须遵循国家保密部门相关涉密网的建设应用规定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
 
外网:电子政务外网局域网与外网广域网(互联网)之间逻辑隔离,采用安全隔离设备(防火墙)进行联接。
 
外网局域网主干带宽不得低于百兆,桌面联接带宽不得低于10兆。除采用有线方式提供网络链路外,还可采用无线局域网(WLAN)为辅助手段访问互联网。
 
外网广域网即互联网接入网,网络接入方式最好采用专线,网络带宽根据需要和费用平衡的原则确定。
 
内网(业务网和专网)和外网必须分开规划和建设,网络线路、网络设备等都必须分开布设和配置。原则上,各用户端(办公室)内、外网网络信息联接端口各有2个以上。用户可通过配置内网用机和外网用机,从而联接不同网络使用。为节约经费和空间,也可考虑在用户单机上配置经保密部门认可的隔离卡,实现联接内和外网,通过状态转换设置实现分时联接内网和外网应用。
 
注意:三端口以上的防火墙等安全隔离设备是在内外网上必须规划配置的基本设备。
 
3.3.2应用区域规划原则
 
不论内网或外网,在分别采用防火墙进行逻辑隔离方式的联接后,可规划分为公共应用区、内部应用区、开放应用区(中立区、DMZ区、非军事区等)等三大应用部署区域。
 
公共应用区为广域网络交换区(广域网),实现内部网络与外部的联接和网络信息的传送交换,一般联接防火墙外端口。内部应用区为内部网络联接区(局域网),实现单位内部网络的联接,主要部署内部办公及业务管理系统,供内部用户使用,一般联接防火墙内端口;开放应用区为公共应用区和内部应用区的用户提供开放共享的信息和应用服务,实现信息资源安全可控的共享和业务网络协同等,如对外服务的信息资源网站、公共邮件系统、公文交换系统等,一般联接防火墙DMZ端口。
 
3.3.3应用区域安全规划原则
 
为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方便地开展应用,正确地发挥上述各个应用区的功能,必须通过防火墙安全规划设置实现:
 
1)内部应用区可访问公共应用区和开放应用区的全部信息资源;
 
2)外部应用区仅能通过指定开放的端口和服务(如HTTP)访问公共应用区(DMZ区)的相应资源,不得允许访问内部应用区的任何资源;
 
3)开放应用区(DMZ中立区)可自由访问外部应用区,在特殊需要(如为了保障应用数据库安全而将数据库设置在内部应用区但又需让中立区的应用服务器穿过防火墙访问数据库时)情况下,可限制端口和服务让该区指定地址的设备受限访问内部应用区的资源。
 
3.3.4应用系统部署规划原则
 
1)应用系统涉及的业务是面向社会和公众的,而且处理的数据是不涉密的,应当部署在电子政务外网上。如纳税申报系统、大多数的行政许可系统等。
 
2)应用系统是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服务的,但其处理的数据是涉密的,则面向公众的业务受理和结果反馈子系统应部署在外网上,而涉及到涉密数据应用的业务处理后端应当部署涉密内网上。如国土资源矿产开采审批系统,业务是面向公众的,但在进行审批时可能会使用到涉密的国土资源管理数据库,这就需要分别部署在外网和涉密内网上应用。
 
3)应用系统是面向社会和公众提供服务的,但其处理的数据是内部的或敏感的,则面向公众的业务受理和最终处理结果反馈应用子系统应部署在外网上,而涉及到内部数据应用的业务处理后端应当部署办公业务网或专网上。如一些部门的协同办公系统和业务管理业务主要依托内网建立并运行,当建立面向社会的申报审批和行政许可应用系统时,前端业务受理和最后端结果反馈系统必须部署在外网网站上,而中间业务办理应用系统则主要依托内网运行。
 
4)应用系统主要为政府机关业务内部服务,且处理的数据不涉密,部署在非涉密的办公业务网或专网上,如公文处理系统、公文传输系统、档案管理、政务信息采编处理、督查信息管理等系统。
 
5)应用系统主要为政府机关业务内部服务,且处理的数据涉密,应部署在涉密内网子网上,如应急预案管理系统、涉密公文传输系统等。
 
3.3.5内网和外网之间数据交换方法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内网和外网之间数据的交换目前主要通过人工方式(采用移动存贮介质实现数据复制转贮)实现。有关不同网络之间数据交换的方式必须遵循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政府信息网络安全保密管理的相关规定。
 
第4章  网络规划
 
4.1 自治区政府部门(机构)网络规划与部署
自治区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及有关单位电子政务网络规划架构参见《自治区政府部门(机构)电子政务网络拓扑图》示意。涉及全区的网络应用系统要依托自治区电子政务专网进行建设和部署。只对本系统开放的内部应用服务,可在网络前端增加一台 VPN安全网关,其接入用户采用虚拟专用网络VPN网关+用户密钥KEY的方式进行安全认证后访问其服务器。对于共享及开放的信息,不需进行安全认证,具体规划方式请参见《自治区政府部门(机构)的电子政务应用网络拓扑图》示意。
VPN通道
 
地州市政府(行署)
自治区政府
4.2 自治区各地州市(设区的市)政府(行署)的网络规划与部署
各地州(市)政府(行署)电子政务网络架构,其专网(内网广域网)联接其所属的县市区和工作部门及机构,并承担对下专网建设和本级专网网络中心管理职责。如下图:  
4.3自治区各县市(区)电子政务网络规划与部署
 
县市(区)电子政务建设可参照新政电政办[2007]1号文件精神,按照“小内网大外网”的原则进行规划与部署。
 
小内网:以保障与上级政府部门业务工作的基本应用为原则,依托地州市延伸到县市区的电子政务专网建立适宜的小规模但随时可扩展的电子政务业务网,运行与上级政府部门业务配合和协同的内部应用,如对上的公文无纸化传输、政务信息、督查管理等应用,并可依托上级地州市的专网网站群建立县市的虚拟专网网站,开展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等。办公业务网和专网主要根据上级政府和部门的业务应用需要而建设和扩展。
 
大外网:依托公众互联网建设覆盖全县各乡镇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外网,通过采用必要的网络安全及用户认证保护手段,实现县市区级政府协同办公、相关业务管理、并联审批系统以及政府门户网站的安全部署和全面应用,保障政务公开、网上互动及网上办事的 “一站式”同网便捷实现。外网按全面覆盖原则进行规划和建设。
 
外网可采用VPN等安全措施,建立相对安全的虚拟网,保障数据安全和用户身份可靠。VPN技术的选择可采用VPDN/IPSEC予以解决,VPN接入用户的访问控制选择在VPN接入路由器或防火墙进行控制。

4.4 电子政务专网的联接参考方式

根据自治区主要网络通信运营商提供的网络接入服务类型,目前专网的延伸可考虑采用光纤、SDH、MSTP、ATM等多种方式。各种方式的特点参见表1。
 

接入

方式

光纤

SDH

MSTP

ATMATM+ADSL

复用方式

-—

时分复用

时分复用

统计复用

主流速率

10M/100M/1000Mbps

2/8/34/45/155/622Mbps2.5Gbps

2/8/10/34/45/155/622Mbps2.5Gbps

PVC256k -155Mbps;端口为155M2M

中心点(点对多点时)需要的端口数量

一对一

同分支点数量

可共享一个端口

可共享一个端口

主流接口

FX/GBIC(设备自带光口)

FE/GE(光纤收发器)

G.703/STM-N光口

FX/GBIC(设备自带光口)或者LAN10/100/1000M电口)

FX/GBIC(设备自带光口)或LAN10/100/1000M电口)

稳定性、

可靠性

较好(需在网络层面提供保护)

安全性

带宽独享性

一般

永久电路

使用范围

一般应用在市内

全疆

全疆

全疆

资费

适用的电子政务网模式

地州市、县本地联网

地州市、县本地联网

地州市、县本地联网

区县本地联网


表1:电子政务专网网络联接方式比较

4.5 电子政务外网的接入方式
 
外网接入互联网的方式主要有光纤和ADSL拨号两种。若需要同时解决外网各种应用访问接入和网站开放服务,且需要互联网固定IP地址,应考虑采用光纤专线接入本地运营商提供的互联网;若主要是解决接入互联网访问信息以及少量客户端应用的需要,或者需要移动办公,可考虑采用费用较低的ADSL接入或采用无线网络(WLAN/GPRS/CDMA)接入方式。
 
多级组网常见的联网方法分为有线和无线两种方式。其中,无线网络(WLAN)主要作为电子政务外网局域网的补充和优化进行使用。

接入

方式

光纤

ADSL

WLAN

接入点

服务器端

服务器端或客户端

客户端

主流速率

10M/100M/1000Mbps

上行512-768bps

下行1-8M

11-54Mbps

中心点端口设备

路由器或带三层功能交换机

路由器或三层功能交换机

无线AP、无线路由

主流接口或接入设备

FX/GBIC(设备自带光口)

FE/GE(光纤收发器)或RJ45

RJ45

WLAN无线网卡

带宽独享性

独享

独享

共享

使用范围

应用在市内

市内

AP接入点100米内或者WLAN覆盖范围内

资费


 
表2:电子政务外网接入互联网方式比较
4.6无线网络特性:
 
 
 
无线网络可以覆盖室内或者小范围的开放空间,在有线网络不可达或者布线较困难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用WLAN的接入方式。
 
无线局域网(WLAN)具有部署灵活、造价低、建设速度快、支持局部地区的低速移动性等优点, 作为有线局域网的良好延伸和替代,能有效地解决有线网络所固有的局限性。其缺点是:无线通信稳定性差,易受建筑物影响、数据安全性较差、传输质量有待改进。
 
4.6.1规划部署无线网络的原则:
 
WLAN不同于传统的有线网络,噪声和干扰、建筑物结构、无线设备的摆放位置及其参数的设置都对WLAN的信号质量和传输速率等性能有很大影响,因此,WLAN的规划设计也与有线网络不同。WLAN部署规划设计的目的是:必须先经过充分的实地勘测使无线接入设备能覆盖所有期望覆盖的区域,并具有足够承担预期负载的能力。由于环境的复杂性,WLAN的规划设计必须通过实际的测量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在进行WLAN规划设计时需考虑以下因素,考虑用户移动性需求、考虑AP覆盖区域、考虑负载能力、考虑频率干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综合考虑平衡,其中,接入点(AP)的定位和频率分配是WLAN规划设计的两个重要方面。良好的WLAN规划设计不仅可以保证较好的服务质量,也可以减少AP的使用数量,从而节约成本。
 
无线网络主要应用在电子政务外网上建设上,电子政务内网和专网在未采用国家有关保密部门核准的安全保密措施的前提下,原则上不得使用无线网络形式建设。
 
 
 
4.7视频会议系统建设规范
 
视频会议系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地点,通过传输线路及多媒体设备,将声音、影像及文件资料互传,实现即时且互动的沟通,从而实现远程会议协商功能的系统设备。视频会议系统采用集中式和自动化的会议管理,通过高效率、低成本的方式为政府系统召开各类全区工作会议提供有效的途径。按照自治区政府视频会议系统建设的统一要求配置视频会议多点控制单元(MCU)和会议终端等设备,并可根据会议召开的内容和范围分别依托内网或外网进行建设。基于内网的视频会议系统须依托自治区电子政务专网进行规划建设,并充分利用电子政务专网向下延伸和互联;基于外网的视频会议系统可通过租用运营商已有的网络资源进行规划建设,以避免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
 
1、性能要求:
 
带宽768Kbps以上(支持H.264,CIF,25帧以上),网络时延≤100ms,抖动≤30ms,丢包率小于1%;视频会议系统采用H.323 V4以上协议;视频编码支持H.261、H.263、H.264;音频编码支持G.711、G.722。
 
2、接口要求:
 
固定场所终端要求:能够与会议系统集成,具有独立回声抑制接口;具有多路视频输入接口,连接辅助镜头;支持双显示器显示,会议期间能够同时显示本地画面和远端画面。
 
移动场所要求:能够方便、安全的加入视频会议系统,设备抗干扰能力强。
 
固定场所视频输入/输出接口要求:RCA复合信号和S-VIDEO、VGA信号(可达1024×768像素)。
 
移动场所视频输入/输出接口要求:RAC复合信号。
 
输入/输出阻抗:75Ω。
 
 
 
第五章  应用系统
 
 
 
5.1应用系统规划基本原则
 
应用系统建设应当以满足政府政务工作开展的需求,保障政务工作发展的要求为宗旨,遵循“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原则和国家、自治区有关电子政务信息数据交换标准,以数据获取和整合为核心,面向决策支持、面向公众服务,强调集成、整合与服务,统一平台,规范接口与标准,以统一信任体系为基础,注重安全体系建立,以提供特色服务、个性化应用为方向,贯彻集约化、低成本的发展理念。
 
统一平台、规范接口:统一电子政务应用平台(简称:统一平台)是采用层次化、模块化和组件化的设计思想,面向电子政务领域中的各项应用,抽取共性、通用的基础业务功能组件,采用统一的技术参考模型构建的电子政务应用支撑平台,为上层的各项政务应用的开发和数据的加载提供服务支撑。各共性、通用的基础业务功能组件提供标准的、开放式的应用接口。基于统一电子政务应用平台的建设模式,符合以“整合、集成、协同、共享”为特征的电子政务发展基本趋势,符合以应用服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和集约化、低成本等,体现服务型、集成型和节约型的建设要求。
 
统一平台的技术要求:平台应采用B/S应用模式,体现模块化、组件化设计思路。平台应具有开放性和可扩展性,其所包含的技术内涵可根据未来的技术发展和需求的变化不断扩充和扩展;也可根据应用需要,不断丰富和充实其中的模块和组件;并针对平台中的模块和组件提供标准的、开放式的API接口。提供一体化的软件开发过程,有效的解决应用软件开发中的周期长和复用性差等问题,提高应用的开发效率。
 
统一平台至少应包含的功能组件:统一的机构、角色、用户管理、统一用户身份认证(即:单点登录)、基于角色和任务的权限管理、异构数据库连接中间件、数据管理(包含多数据源的管理、数据的导入导出、数据表的维护等)、可视化的表单管理、可视化的流程管理、服务引擎、消息引擎、日志管理、数据交换与共享、门户整合(包含信息的采集、信息管理与发布等)、智能全文检索等以及若干业务处理的独立组件:电子印章、二维条码、公文交换、CEB文档转换、即时通讯、短信等。
 
集中管理、单点登录:集中管理是指对所有应用系统的统一的机构、角色、用户的集中统一管理维护;单点登录是一种认证和授权机制,提供对所有客户端用户的认证、登录与授权,以一个统一的身份进入到在权限范围内的所有应用系统中,对所有被授权的系统进行无缝的访问,无需再次登录。简单说,一处登录多处应用。集中管理、单点登录有效解决了目前多应用系统中机构、用户的存储的冗余和管理的混乱,提高了用户的工作效率,降低操作的费用,同时还提高了应用的安全性。
 
集中管理、单点登录应采用基于数字证书的加密和数字签名技术,支持与CA的结合;应具有跨平台性、与操作系统和各类应用系统无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存在,能够统一管理各个应用系统的机构和用户的公共信息;能够实现机构、用户的分级管理维护、人员按各种分类方式方便地管理。对不同权限级别的用户和管理员有不同的系统功能和数据访问范围;作为各应用系统的统一登录入口,可以很方便的与其他应用系统进行结合。
 
特色服务、个性应用:开展电子政务建设要结合新疆作为民族自治区的特点,在开展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时充分考虑到服务于少数民族群众的需求,在政府网站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及网上互动等应用功能规划设计时,提供本行政区域主体自治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信息处理方法,实现办公套件和信息发布、网站管理等应用的民文使用本地化环境。
 
少数民族语言信息处理系统应遵循国际标准ISO/IEC 10646-2000(GB13000)编码集以及国家《GB 12050-89 信息处理用信息交换用维吾尔文编码图形字符集》、《GB 12509-90 信息交换用维吾尔文16、24点阵字模集及数据集》、《GB 12510-90 信息处理用维吾尔文字符集键盘的字母区布局》和我区制定的《DB65/T2190-2005 信息交换用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编码字符集、基本集与扩展集》、《DB65/T2191-2005 信息交换用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字体字形》、《DB65/T2192-2005 信息交换用维吾尔文界面信息常用术语》等自治区地方标准,无二义性地支持各种语言文字信息处理与传输,保障实现民族文字信息资源的方便处理和充分共享。
 
在服务方式方面要注意到用户的个体差异与使用偏好,在服务内容上立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业务需求、沟通需求来提供,形成信息类服务、业务类服务、沟通类服务。在服务质量方面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易操作性,加快服务的响应速度等。针对服务公众、办公、管理和服务三个方面,服务公众中,统一电子政务平台中信息服务、网站办事等功能模块应利用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换等来提供依据公众的角色、职责、环境来组织信息与办事的能力,为公众提供真正的一对一的政府服务。在办公、管理和服务中用户可根据其职务、职责不同,在统一登录注册后即拥有个性化的应用界面和信息资源内容及除通用功能以外的部分专用功能,如领导的决策信息等。
 
5.2  办公应用系统的主要建设内容
 
办公应用系统应包括:公文处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公文无纸化传输系统(电子公文交换系统)、机关公文二维条码应用系统、内、外网信息发布系统、政务信息采编系统、督查信息管理系统、机关公文智能交换系统、会议管理系统、机关事务管理系统、视频点(直)播系统、电子邮件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即时通信和短信系统。要在统一应用基础平台的前提下,实现办公系统的协同性,即各应用子系统之间数据的充分交流共享和业务流程的交互,以提高应用效益。下面侧重对部分系统进行描述。
 
5.2.1 公文处理及档案管理系统
 
功能基本要求:主要包括发文处理(拟稿、初审、核稿、签发等过程)、收文处理(登记、拟办、批示、办理等过程),以及其他辅助功能(领导日程安排、值班管理、会议管理、资源库管理、通讯录管理等)。根据机关文档一体化的发展方向,档案管理功能也应纳入公文处理大系统一并建设应用。
 
功能扩展要求:县级以上政府机关公文处理系统应能支持CEB电子公文标准格式;系统应考虑与即时通系统和短信系统的结合,实现快捷迅速的消息传递;同时还应考虑到公文信息公开和共享的需要,设计预留与相应网站应用管理系统的接口,实现有关公文和处理信息自动发布和通过网站的方便查询;系统要应实现与公文无纸化传输系统(电子公文交换系统)的结合,即通过公文处理系统定稿的最终文件能够直接通过公文无纸化传输系统进行发送;由公文无纸化传输系统收到的文件也可直接进入公文处理系统进行相应的处理。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的要求以及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的规定,自治区县级以上各级政府机关都要逐步推广应用机关公文二维条码。公文二维条码是包含公文的基本信息,可对公文进行基本描述(如发文单位、收文单位、文号、标题、秘密等级、紧急程度、发文日期等)的二维图形化数据,通过计算机处理加载在公文封底(最后一页右下角),通过扫描二维条码,可实现公文相关信息的一次输入,直接导入,多次共享,减少重复登记工作,提高效率和准确率及文件管理水平,从而有助于提高公文的流转处理效率。
 
为保障公文二维条码的应用,公文处理系统必须支持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的机关公文二维条码应用,包括支持条码扫描设备实现对纸质公文条码自动机读生成公文标注信息、自动嵌套生成公文二维条码电子版及自动识读电子格式二维条码等;若在二维条码应用基础上规划建设智能公文交换系统,公文处理系统必须设计实现与智能公文交换箱系统的无缝结合。
 
技术要求:根据技术发展趋势和应用实践经验,为实现充分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建议采用应用与数据分离的三层架构体系和支持跨平台部署的技术开发,以便于系统的管理维护和升级发展。应要采用B/S应用模式,具备先进的工作流引擎,工作流程可由用户自行定制;同时要保证计算机对进入公文处理自动化系统进行操作的所有人员的工作日期、对象和操作过程、拟稿和修改的内容进行全过程的跟踪和记录,自动记录其修改痕迹,以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提高公文处理质量和工作效率。
 
5.2.2公文无纸化传输系统(电子公文交换系统)
 
自治区政府系统必须全部选用方正电子公文传输系统以保障全区电子公文版式的统一,实现自治区到各地各部门及各县市的电子公文直发。县市区对乡镇和所属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公文处理系统选用公文传输系统,选用时必须满足以下原则:1、电子公文版式必需使用不可篡改的版式文件;2、电子公章必须采用必要的数字签名或认证技术,具备防伪造、防篡改等功能;3、具有其它确保电子公文传输高效安全的技术和手段。
 
5.2.3机关公文智能交换系统
 
公文电子智能交换箱是在应用机关公文二维条形码的基础上,通过采用自动识别技术、光机电一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实现纸质公文交换和流转的有关信息自动采集和自动控制的系统。通过与公文处理等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联接,推进普通书面公文交换处理工作的智能化、现代化,可在推进政府无纸化办公过程中辅助网上公文处理提高了机关公文的总体处理时效和质量。
 
5.3办公信息交流和共享服务系统内容
 
5.3.1内网(办公业务网及专网)网站
 
内网(办公业务网及专网)网站主要是提供政府系统内部机关之间信息资源共享的应用系统,为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使用的政府内部站点。内网办公业务门户网站设置在内网局域网中,能够提供各种综合信息和数据资源服务,通过网站可以进入到电子政务平台的各个应用子系统,实现单点登陆,将各个业务系统、办公系统、专项系统紧密的整合在网站上。专网网站设置在专网接入DMZ中立区,主要提供政府机关之间共享信息和资源的服务。专网网站要实现与内部业务网站的信息互动,两个网站共享数据中心中的公共数据库资源(可各有侧重),并通过符合安全要求的交换方式实现数据交换。
 
5.3.2即时通讯系统
 
即时通讯系统是一套统一通讯、业务协作的即时通讯工具,如QQ、MSN之类。主要应用于单位内部沟通、各种会议,该系统可传输视频与音频信息,使协作成员可以远距离进行直观、真实的视音交流的同时,利用多媒体的技术,还可以帮助使用者对工作中各种信息进行处理。从应用实践来看,是政府机关协同办公的有效辅助工具,在外网上可直接注册使用,在办公业务网和专网上建议专门规划采购配置,并规划实现与公文处理等办公业务应用系统的接口联接,以方便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5.3.3短信平台
 
通用的短信发布和接收平台,提供短信收发和管理等功能,通过平台提供的规范接口与其他应用系统结合。实践证明短信平台的使用将促使应用系统之间及应用系统与用户之间信息交换更加方便有效。
 
电子政务短信平台应用于内网(业务网、专网)时,必需独立配置短信系统,采取必要的安全隔离和保护措施实现与内网的联接,并提供规范的接口,具有灵活的用户管理、短信管理等功能,通过短信收发器(根据短信量的多少配置一口或多口)发送和接收短信。电子政务短信平台应用于外网时可与移动通信运营商合作采取短信网关的方式实现。
 
5.3.4移动办公系统
 
移动办公系统是根据移动无线通信网的应用灵活、安装速度快、建设周期短、无地理应用环境限制的特性,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和移动通信网络,以手机、PDA等移动终端为载体,在移动通信网的安全保障体系和协同办公系统的安全认证措施的支持下,结合已建设的协同办公系统,让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在移动终端上处理办公业务,为使用者搭建一个无所不在的办公系统,提高整个办公系统的应用效率。
 
通过移动办公系统,使用者在移动终端上经过身份认证进入系统后,可以签发、批示、阅示文件,查看文件的详细内容、办理的过程及办理意见等,也可以通过查询条件查找相应的文件和详细的内容。使用者在手机上对公文所做的处理和处理结果,实时地反映到协同办公系统中,与协同办公系统实现数据同步,保证整个办公系统在流程、数据和处理过程的唯一性。
 
相对于固定网络,移动通信网在安全方面还有一些缺陷和不足,所以,电子政务在移动通信网上的各项应用要严格依照国家有关安全保密的要求进行建设,原则上是基于外网建立的业务应用系统可规划建设移动办公系统,并且必须采取符合要求的安全保护措施和手段。
 
5.4 政务信息共享系统建设内容
 
5.4.1建立政务信息共享资源目录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以电子政务统一平台为依托,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对分散在各级政务部门的政务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组织,形成逻辑上集中,物理上分散,可统一管理和服务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为使用者提供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发现和定位服务,实现政务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服务的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体系。目录体系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信息资源管理、资源需求管理(需求目录编制)、资源目录编制(编目)、共享目录服务。
 
5.4.2建设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
 
为了实现跨部门的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各级政府在建设应用系统时应规划基础信息的采集、整合、分析和办公业务资源网(含基础数据库、平台数据库、专业数据库和节点数据库),建立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支持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避免重复建设,满足协同工作的需要,为政府部门开展联合审批、联合监管等有价值的服务型应用提供有力的支撑平台。
 
共享交换体系主要包括前置机、交换服务中心两个部分,实现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前置机主要负责数据的采集和标准转换工作。为了适应不同部门的业务情况,数据采集可采用三种方式:一是前置数据库方式,即由资源提供单位开发接口,将需要共享的数据统一转存在前置机上,为平台提供服务;二是虚拟数据库方式,即在资源提供单位的业务数据库上建立所需的数据表,前置机访问虚拟库取得信息;三是适配器方式,资源提供单位将业务数据封装,直接为平台提供服务。
 
交换服务中心负责数据交换管理以及用户认证、授权管理、访问日志、安全审计等工作。各部门通过交换服务中心访问所需要的共享信息资源。数据使用有两种方式:一是共享服务系统方式,即不修改原来应用,建立独立的资源访问界面供用户使用;二是数据集成,即通过改造应用系统,直接将平台提供的信息资源集成到应用系统中使用。通过日志和审计系统,资源提供者可及时掌握本部门数据流向、数据访问量等信息。
 
5.5 GIS基础地理空间信息系统
 
GIS基础地理空间信息系统是指:利用“数字地球”理论,基于3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系统RS)技术等关键技术,建设服务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于政府、企业、公众;服务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空间信息工程的核心是建设空间地理信息基础设施并在此基础上整合应用各种信息资源,实施深度开发和应用,为发挥城市功能,提供多方面的信息保障。
 
政府建设GIS系统应由政府主导,按照统一财政投资、统一基础图层、统一数据库、统一接口标准、统一控制管理的原则,依托电子政务网络基础,开展地理信息基础图层库的建设。基础图层库建设完成后,应由各应用部门按照各自需求叠加各类应用,通过建立基本的地理数据交换体系,逐步推进实现资源共享和业务应用。
 
 5.6其他应用系统的建设内容
 
5.6.1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建设和应用
 
网上行政审批系统是行政机关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在互联网上建立政府与企业、社会公众之间办事通道,进行网上申报审批,是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要的管理措施。网上行政审批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将规范各项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实现政务公开,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包括审批受理发布平台、审批办理平台,以及审批监察平台。审批受理发布平台提供行政审批事项的信息查询、表格下载、在线申报、在线咨询、审批投诉、审批结果发布等功能;审批办理平台为审批部门提供审批事项的受理、勘察、论证、审核等办理功能;电子监察平台对网上审批事项从受理到办结进行全程实时效能监察,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审批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投诉。
 
建设网上行政审批系统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困难和阻力较大,特别是建设初期,必须有强有力的组织力和行政力作保障。应成立以党委或政府一把手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组建由办公厅(室)牵头,编办、监察局、信息化部门、发改委、法制办为成员的专门工作班子,结合本级政府各个职能部门的行政许可审批业务的特点,梳理好各个行政许可审批的业务流程、相应的审批权限和时限,在行政服务中心先选择许可审批受众面广、同其他部门交叉审批少的业务进行网上审批的建设和应用,积累经验,逐步推广,直至建设涵盖本级政府绝大部分行政许可业务的并联审批系统。
 
网上行政审批系统的建设要以各地区电子政务标准为依据,以电子政务统一平台为基础进行规划、开发建设。建立本级政府的行政许可审批业务系统,减少维护、升级和管理成本;在登记、受理、审核、审批等流程的处理,以及统计查询等管理功能的开发上,依托电子政务平台的统一表单设计、流程设计、用户管理、权限管理,提高开发效率。
 
技术要求:参照已有的标准与规范体系中数据交互的接口标准,采用WEB SERVICES和XML等技术,形成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和政府公众网站、协同办公系统,以及电子监察系统等电子政务系统的数据接口标准,在政府公众网站上积极尝试在网上进行注册、提交许可申请、回复和受理的审批模式,建立审批信息专栏,实时反馈许可申请在网上的办理情况,供申请者查阅,公示审批结果,提高许可审批的透明度;结合办公系统的待办业务功能,在协同办公系统中审批许可申请,实现协同办公系统、许可审批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5.6.2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和应用
 
电子监察系统是行政监察机关采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化手段,基于电子政务网络和各行政审批部门的行政许可审批系统,实时采集行政许可审批系统的相关信息,对各行政部门实施行政许可审批的情况实施综合监察、程序监察、时限监察、收费监察、预警纠错、绩效评估的系统。
 
各级政府在规划建设电子监察系统时必须高位推动,建立有权威的项目领导小组,政府办公室(厅)牵头,监察、法制、信息化、财政等部门共同参与,协调配合;根据电子监察系统与网上行政审批系统的职能和关系,统盘考虑,统筹规划,认真做好项目前期的需求调研和方案设计工作,按规划分步实施;参照国家有关电子政务数据交互的接口标准,采用WEB SERVICES和XML等技术,规范电子监察系统和网上行政审批系统的数据接口。
 
通过网上行政审批系统的数据接口,电子监察系统实时、全程监察网上行政审批系统中所有申请的审批情况;结合审批环节的办理时限和预警机制,提供黄牌、红牌的预警功能,以及跟踪、督办的功能,实现事前预警、全程监督,实现网上行政审批系统、电子监察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建立、完善电子监察系统的考核机制,定时统计、评比一段时期内黄、红牌的数量、所占比率、办结率等考核数据;在政府网站上建立监察考评专栏,定期发布各个部门网上行政审批的考评结果,督促各个部门提高审批效率,改进服务质量,推进网上行政审批系统的有效运行。
 
逐步完善电子监察的手段,设置电子监察大屏,监察人员通过安装在各审批窗口的电子眼(可以360度旋转),在监察大屏上实时、全方位地对各审批窗口的办事场景和办事人员的行为进行视频监控,提高审批窗口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结合审批过程的实时数据,全面提升电子监察系统的监督效能。
 
5.6.3社区信息化建设系统建设及应用
 
社区信息化建设既包括城市社区也包括农村社区,是政府信息化在社区的扩展和延伸,其中社区管理和社区基础数据的报送是社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也是基层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旨在通过建设社区管理和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实现社区管理网格化、信息传递扁平化和工作手段现代化。社区信息化规划要遵循: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
 
建设目标和内容:建立一个具有灵活性、可扩充的,集网络服务和地理信息服务于一体,以居民信息为基础、以社区为终端、以城市为单元,建设社区服务信息网站和热线呼叫系统,全面建成社区管理与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初步实现社区管理与服务的现代化。最终建立面向居民、覆盖城乡、统分结合、功能完善、服务便捷、管理规范、运行安全的社区管理与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改善社区服务质量。社区信息化系统一般由“社区信息基础数据中心”、“ 社区信息基础软件中心”、“社区信息综合管理平台”、“社区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社区信息决策支持平台”以及“统一门户”组成。
 
标准和要求:社区信息化中的各项应用系统建设时,应以本地的电子政务统一平台为基础进行规划建设,并参照已有的技术规范和数据接口标准预留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