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加速“公有云”落地
来源:中国电子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李佳师   
 
  目前在中国,政府是云计算最重要的推手,而在国外,云计算则主要由企业推动。根据国家有关发展规划,在“十二五”期间,政府除了大力推动云计算产业发展外,还将推动一大批应用示范工程的建设与推广。而这些示范应用工程中,有一部分是由政府驱动建设的公共服务平台、公有云应用。所以在中国,公有云能否成功、能否持续盈利,对中国云计算的发展至关重要。日前,IBM业务咨询服务部应用创新服务中心区首席架构师王静玺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想加速公有云在中国的成功,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云计算生态链,需要政府、行业协会、咨询机构与企业、用户参与其中,找到更好的资源共享模式,建立可持续运营的生态圈。

  云计算是IT与业务的结合

  云计算作为分享式计算模式,其对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成本的最小化优势已被全球用户认同。但如何用好云计算、如何让用户真正从云中获得切实好处,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杨国勋表示,公有云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在云所提供的私有云、公有云和混合云三种模式中,私有云被证明为最佳的企业“节流”模式,但如何更大范围地从云“开源”,让云成为用户赚钱的工具,仍有很多疑问,因为全球真正运营公有云赚钱的服务提供商尚是少数。

  也正因为如此,全球的IT服务提供商IBM、甲骨文、微软等不断扩大其自身公有云的产品范畴,不断加大对公有云运营的支持力度,希望透过其公有云的成功带来赢得客户对公有云更大的信心。

  目前在中国很大一批公有云项目是“样板工程”,真正盈利并可持续运营的并不多。IBM大中华区云计算事业部总经理王胜航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云计算是IT与业务的新商业模式的结合体。既然是两者的结合体,就不能够仅仅从IT的角度来思考云计算。应该说目前我们的IT已经基本上具备了为各种云计算服务模式提供技术支撑的能力,而现在云计算发展所遇到的瓶颈是如何用商业模式、运营模式的角度来思考云,加速技术与业务的结合。“惟技术而技术”正是目前云计算发展面临的最大误区。云计算已经为各种新的转型、新的商业模式、新服务模式的建立提供了技术的可能,所欠缺的是“业务”和“商业模式”的“临门一脚”。IBM软件集团大中华区云计算总经理朱绍康认为,仅仅将云计算作为IT发展趋势是偏离要领的。云计算的真正目的并非只是改进IT,而是要利用IT改变现有的业务模式、行业模式甚至是区域经济模式。

  推动云生态系统建立

  有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达606.78亿元。从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云计算工程中不难看出,区域政府或行业内的领导者在主导或引导云计算的发展方向,而且大都处在探索和规划阶段。

  在上述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包括盲目投资、重复投资、缺乏可持续运营的商业模式、缺乏用户支撑等。王胜航认为,要想引导云计算应用获得成功,云建设的推动者需要认真思考诸多问题,包括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什么样的业务适合在云平台中发展,并可以持续成长?在不同的行业中,如何识别适合在云平台中发展的业务类型?并如何体现出有别于传统的价值?行业云的应用架构与通用的云架构有何种区别?行业云中技术规范体系如何设置?如何定义和推广云服务/云产品,包括服务品质、价格策略等。

  王静玺认为,推动云计算需要总体规划,谋定而动,需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经济特征,云计算要基于这些不同区域的经济特征来打造不同的云服务,基于这些平台来扶持本地的产业链和生态链。比如在陕西、山西、内蒙古地区,做教育云平台,成功率会比较低,但是以能源安全生产来做云平台,成功率就比较高。而要想建立一个能源安全生产的云平台,需要龙头企业、有公信力的咨询机构、有影响力和推动力的政府参与,推动资源聚合。

  IBMGTS中国区市场总经理石峰认为,现在各行各业都进入了转型的洗牌期,机会稍纵即逝,如果等待就有可能错失机会。利用云计算,能够加速各行各业的资源整合,建立新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现在技术已经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我们需要做的是快速行动起来,以系统的思维、生态系的思维重构新的生态链,提供新服务。而在这个长长的生态系中,没有谁能够拥有全部的资源,需要不同的企业、不同的机构参与其中,需要开放协作才有可能加速云计算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