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我军信息化建设的时代先锋
来源:新华军事 更新时间:2012-05-10

 
我军装甲部队举行师与师实兵对抗。

一辆辆战车风驰电掣,一艘艘战舰劈波斩浪,一架架战机搏击长空,一枚枚导弹直刺苍穹……今年年初以来,从黄海之滨到昆仑山麓,从塞外大漠到南海诸岛,全军部队掀起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演练热潮。训练场上,一派龙腾虎跃的景象;中军帐里,各种指令瞬间直抵战场一隅。当我军信息化建设步伐铿锵、加速推进之时,人们的目光开始聚焦到总参某信息化研究所。该所牵头研制的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成为推动我军信息化建设的强劲“加速器”。

勇立潮头 敢于担当

本世纪初,人类历史上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战争——伊拉克战争爆发,结果伊拉克军队在美军运用的信息化作战模式下一败涂地。警钟敲响了!此时,中国军队信息化建设尚在起步阶段,各军兵种独立建成的指挥信息系统多达数百种,却无法互联互通。

一次,时任该所所长的王建新在某部演习现场看到,由于指挥系统无法联通,指挥员冒着大雨站在两台指挥车中间,打着手势、扯着嗓门进行指挥。目睹此情此景,王建新痛下决心:必须尽快建成我军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

此后,该所官兵深入上百个单位展开调研,记录技术资料笔记100多万字,撰写论证报告850多万字,构建了数千种软件的技术模型。经过多年准备,该所向军委、总部建议:尽快打造我军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

受领任务后,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随即打响。该所科研大楼犹如航行在风暴中心的战舰,夜夜灯火通明。临近退休之年的老专家仍像年轻人一样伏案工作;各个项目组在全国各地往返奔波;很多办公室支起行军床供加班累了的同志小憩。在此期间,该所牵头组织300多家单位、8000余名科研人员,经过夜以继日的奋战,首次实现了我军联合作战指挥的互联互通,标志着我军信息化建设迈出了转折性一步!

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该项目获特等奖,项目总师王建新代表该所科研团队上台领奖,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迎难而上 自主创新

攻关历程中,该所科研团队始终保持着清醒认识:推进我军信息化建设,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

“软件无线电”技术是解决三军协同通信这一世界性难题的关键技术。当时,即使是西方发达国家也刚刚将其列入研发计划。年轻的博士于全毅然站上这条跑道,他带领的团队由2名博士和5名硕士组成,平均年龄不到30岁。而此时,在大洋彼岸的某国,组织了一支由150多名专家加盟、拥有上亿美金科研经费的研制队伍,投入该课题研制。几年后,国内第一台“军用软件无线电网关电台”诞生了!于全带领的“超轻量级”团队在竞争中获胜,成为本领域的“领跑者”。

信息安全防护是指挥信息系统的核心关键技术。起初,该所研制出一套网络安全防护系统。在一次演习中,导演部特意在指挥系统中植入新型病毒,结果该系统陷入瘫痪。为实现“顶级防护、万无一失”,该所科研团队决心创造性构筑纵深防御体系,突破内部防护这一重大难题。防御系统研发成功后,在历次演练中经受住了各类高强度内外攻击考验。

如今,该所科研人员又把目光投向云计算、信息栅格等新概念新技术的跟踪研究,为推进我军信息化建设、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优化机制 人才制胜

国防科研事业既是一场团体赛,也是一场接力赛。科学机制、人才博弈,已成为信息化战场的制胜之本。为打造一流的科研团队,该所千方百计为官兵们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提供理想的成才土壤。

为了让年轻科研人员在重大科研任务中快速成长,该所规定每年60%的重大科研项目由35岁左右的年轻人担任课题负责人,让他们在科研一线挑大梁、打头阵,确保完成一个课题培养一批骨干。此外,该所十分重视科研领军人物的“酵母”作用。戴浩院士是我军某重大工程建设的一体化信息系统总师,长期在重大课题攻关中扶持年轻同志,并多次把立功受奖等机会让给年轻同志……领军人物甘当铺路石的精神,成为科研团队锐意创新、积极进取的源头活水。

目前,该所拥有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8名全军科技领军人才和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对象、31名国家和总参谋部优秀中青年专家,5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形成“一线过得硬、二线接得上、三线有储备”的科研人才方阵。2011年,该所被评为“全军人才培养先进单位”。

聚指成拳 联合攻关

一个师级科研院所,为何能结出累累硕果?该所政委李成军道出体会:“在信息化科研中必须树立‘有问题共同解决、有风险共同承担’的全局意识和‘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资源共享理念,建立军内外横向协作机制,打破部门和专业界限,组成联合攻关团队。”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的研制过程中,该所大胆创新,打破编制体制束缚,整合各领域精兵强将和技术资源,组成阵容豪华的“战斗群”,参加研制的科研人员多达8000余人,来自全军和国防工业部门300多家单位。这种新的工作模式,使该所科研攻关实力大增。

在该项课题中,该所还推出“指挥机关+科研人员+部队用户”的研发联合体,研发、实验、使用3支队伍同时进场、捆绑作业、并行推进。此外,他们还采用钱学森倡导的“综合集成研讨厅”模式,把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召集起来展开思想碰撞、寻求创新突破。

该所所长刘怒告诉记者:“作为信息化建设研究所,胸中有全局意识,才能当好领头雁,凝聚各方力量办大事”。据统计,“十五”以来,该所有20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54项,受到军委领导的高度评价。在我军信息化征程中,这支特殊的队伍正阔步向前,创造新的奇迹,谱写新的辉煌。

本文原题《引领我军信息化建设的时代先锋——总参某信息化研究所助推我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纪实》,原载于《解放军画报》2012年05期上半月总第847期,摄影并撰文/黄 琳 特约记者 王安民 记者 李 靖,编辑/李 靖 学员 陈海强。

所党委专门制订领军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和院士后备人选培养长远规划,促进领军人物快速成长。

从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要求出发,与有关单位通力合作,联合攻关。

 陆军某合同战术训练基地举行联合作战演习。

全所始终着眼我军信息系统安全,不断在自主创新和关键技术上求突破。

空军某训练基地运用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组织部队举行“红、蓝”军强强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