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世纪90年代,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公共部门绩效管理运动进入鼎盛时期,英国、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荷兰、加拿大、德国、法国,以及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都对公共部门开展了绩效评估实践。在这一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评估也在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整体框架内得以开展,进而发展成为考察政府施政绩效一个重要的领域。
一、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的实践
1、西方发达国家对文化艺术的管理模式
西方各国政府对文化部门的文化资助和管理模式上存在着各自差异,从北美到欧洲诸国,大致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和理念。美国倾向于将文化服务置于市场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既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也可以为民众提供更多样的文化选择。美国没有设立文化部,政府支持文化的主要方式是用税收杠杆鼓励民间对文化事业进行资助,让民间捐款成为美国非营利文化机构主要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美国政府也设立了诸如国家艺术基金会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 、国家博物馆图书馆学会等政府代理机构,主要负责利用联邦政府的资源,对艺术文化进行资助。
欧洲国家在传统上就热衷于对文化艺术实行资助。以法国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依靠政府财政对本国文化发展提供直接支持,设立“文化和通讯部”负责对全国的文化艺术事业进行直接管理,主要职责包括编制年度文化预算报议会审批,管理和使用文化 费等。而英国政府对文化艺术的介入力度介于法国、美国之间。英国设立了“文化、媒体及体育部” (Department of Culture, Media &Sport)负责艺术、体育、康乐、政府奖券、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和广播等,并向艺术委员会、电影D会、美术工艺局、旅游D会、一些博物馆及美术馆等提供资助。而具体文化资源分配、事务管理则是通过各级文化艺术委员、艺术发展局来完成的。
不论具体的管理方式为何,国外公共文化服务的运营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外部资源的投入,可以说,关键在于资金。资金来源主要来自民间捐助和政府财政,而财政投入归根结底来自纳税人。因此,文化管理部门及文化机构有义务确保这些资源得到有效的使用,为社会提供更全面的文化服务,并接受议会和社会公众的监督,这也构成了文化服务部门进行绩效评估的“逻 起点”。因此,对公共文化服务部门进行财务绩效审计和服务业绩评估,其目的就在于确保所投入的公共资源能更有效地运用于实现市民文化权利、完善文化设施、传播文化艺术、扶植文化精英等。在此基础上,对文化部门的资金使用效率、资源利用效率、公众满意度等方面的评估就成为绩效评估的主要方面。
2、建立在法制保障基础上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
西方国家都有着较为悠久的法制传统,其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的整体框架也建立在相应的法律制度基础之上。英国1983年的《国家审计法》也从法律角度表述了绩效审计,授予国家审计署检查各部门使用资源的 济性、效率及效果的权力;1997年颁布的新《地方政府法》中进一步规定,地方政府必须实行最佳绩效评估制度,各部门每年都要进行绩效评估工作,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及固定的程序。美国国会1993年7月通过了《政府绩效和结果法案》(The Government Performance and Result Act of 1993,简称GPRA),以法律形式要求所有的联邦机构使用和发展绩效评估技术并向公民报告绩效状况。此后,美国国会又进一步增加、完善了相关法律体系,促进了绩效评估在公共部门的推行。其他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审计法》、日本的《会计检察院法》、韩国的《政府绩效评价框架法案》等都从不同方面对政府绩效评估加以法律规定。
与绩效评估的整体法律架构相配合,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也都设立了相应的法案,对文化服务机构的权利和要求都做出了规定。早在1850年,英国就通过《公共图书馆法案》(the Public Libraries Act 1850),许可各地筹建公共图书馆,向居民免费开放。1964年的《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法案》(The Public Libraries and Museums Act 1964),其中提出要“面向所有需求者,提供广泛而有效的图书馆服务”,同时“确保出借的书籍等在数量、范围、质量上满足成人和儿童的需求,通过馆际D作或其它方式保证足够的馆藏量”、“鼓励成人、儿童充分利用图书馆服务”。 1999年,在《地方政府最佳服务效果法案》(the Best Value provision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Act 1999)中,也对地方政府提出了文化绩效方面具体的指标和要求。
公共广播方面的绩效要求也在法律中得以体现,美国《1988年公共电讯法令》规定,美国公共广播局必须每年向国会汇报各公共广播机构当年度为小众群体及其他各类观众提供的服务种类。英国《1990年广播法令》中规定,英国广播公司和第四频道需提交年报及帐目给文化传媒及体育大臣,籍以向国会负责。德国的《州际广播D议》、澳大利亚的《澳洲广播公司法令》、加拿大的《1991年广播法令》等法规也都提出了各其公共广播公司的在职责、服务标准、负责对象等等方面的要求。
3、各国文化绩效评估的基本情况
审计体系一般分为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部门:议会、审计部门、文化事务或基金管理部门、具体文化运营机构、民间审计机构,等。在政府审计中,审计部门处于重要位置,负责对文化管理部门及其下属的文化机构进行财务和工作绩效评估,审计部门高度独立,直接向立法机关负责。文化管理部门一方面接受立法机关和审计部门的质询和审计,一方面也负有对下级文化事务机构进行管理、评估的责任。为保证审计的公正,民间审计力量(会计师事务所等)也介入审计流程。绩效审计的结果直接关系到对文化机构的业绩评价、文化机构负责人的工作评估、财政拨款、文化政策的调整等等,得到了各级立法机关、审计部门、文化部门的重视和配合,一个从中央到地方,覆盖全面的文化服务绩效评估体系也得以形成。一个健全公正的评估体系的建立可以作为提升各文化服务部门的服务水平与公共资源有效分配的依据,当然,由于各国文化体制不同,具体的绩效评估体系也存在差异。
(1)英国
作为主要负责国内文化事务管理的政府机构,英国文化传媒及体育部每年要受审计署审计评估,主要涉及资金使用效率、服务效益的审计。在英国审计署(National Audit Office)2003-2004年度完成的审计报告中,涉及英国文化传媒体育部的资金方面的绩效审计报告就有:《对皇家公园代管机关的审计》、《对博物馆、展览馆渠道和增加收入的审计》、《国家对科技、艺术的资助项目的审计》;审计署同时也关注文化服务的质量,如2004年发布的针对英国图书馆所提供远程服务的调查报告(The British Library: Providing Services Beyond The Reading Rooms),对服务质量、收费、问题等进行了分析评估。英国主要的公共广播服务提供者——BBC也向国家审计署负责,审计署代表议会及“政府帐目委员会”(Public Accounts Commitee)审议广播公司的公共开支。 此外,地方上的康文服务委员会(Cultural And Leisure Services Committee)也要对当地的文化服务绩效进行评估。
英国文化传媒体育部也肩负着评估下属文化机构服务绩效的工作。2001年4月其下属的图书信息档案司制订并实施了《全面高效的现代化公共图书馆——标准与评估》(Comprehensive, Efficient and Modern Public Libraries-Standards and Assessment) ,提出了一套针对公共图书馆的绩效评测框架,按此标准,文化传媒体育部对英国所有的公共图书馆开始了为期3年(2001-2004年)的评估达标工作,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样由该部于1999年发布的《政府资助博物馆与美术馆效率与效益》(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of Government-sponsored Museums and Galleries)针对由政府提供资助的博物馆和美术馆提出了绩效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最近,以英国副首相办公署(Office of the Deputy Prime Minister)名义发布的《最有价值绩效指标:2005/06》(the Best Value Performance Indicators:2005/06)中,博物馆、美术馆的评价指标框架又有新的发展,并作为对地方政府的绩效要求加以推广。 英国广播公司(BBC)则通过发布节目政策声明向公众负责,并按既定的基准衡量其服务表现是否符合既定目标。
(2)美国
1965年成立的“国家艺术基金会”和1967年成立的“公共广播公司”,是美国两个主要的国家级文化机构,两家机构都由美国国会直接拨款,负责支持艺术和非商业广播电视的发展。它们对文化行为和观念都没有“管理权”,其影响力仅在于调配手中有限的资金给那些值得支持的项目,所以其对于预算使用情况的评估则显得尤为重要。根据2003年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the National Endowment of the Arts)的预算,美国政府为文化艺术事业提供1.5亿美元的拨款。国家艺术基金会是美国政府赞助艺术家和学者的最大公共资金来源。据估计,美国公共资金和民间资金每年为文化艺术提供的赞助总额为120亿美元。
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每年定期发布年度报告书(Annual Report),向公众汇报其一年来所取得的成绩,财政年度内的资金使用状态,以及历年所获得的拨款。为此,美国审计署很早就提出要健全美国艺术基金会的内部审计体制,以此评估基金会的基金使用、内部管理、行政行为等状况。除此以外,基金会不定期对美国的文化状况进行调查,主要涉及公众对于文化活动的参与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如《2002:公众艺术参与调查》(2002:Survey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Arts)、《年龄与艺术参与:1982-1997》(Age and Arts Participation: 1982-1997);对艺术工作者就业情况的调查,如《从业艺术家:就业和收入,1970-1990》(Artists in the Workforce: Employment and Earnings, 1970-1990)、《艺术家就业和失业状况:1971-1980》(Artist Employment and Unemployment: 1971-1980)。
相对于英国,美国的文化体制较为松散,政府较少介入具体的文化机构管理。以图书馆为例,美国的博物馆大都是私人性质,其博物馆评估工作由美国博物馆D会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负责,全国各级博物馆的人力使用、设施安全、服务品质、营运状况、工作计划、资助支持、展示活动及未来发展等都定期得到评估,并向政府有关单位提出书面报告,作为博物馆改进业绩与政府 费补助的重要依据。
美国公共管播局也须向国会提交年报,全面详述其营运、活动、财政状况及成绩。公共广播局的财务交易须交予总审计局审计,评估其对公共资金的使用情况,审计局会将有关的审计报告须呈交国会,提供分析结果、建议等,以D助国会进行有效监督、制定政策以及做出拨款决定。如有需要,公共广播局的 事和人员可以被传召到国会作证。
(3)其他国家
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在文化绩效评估方面也较为健全。其中加拿大与美国的文化体制相近,其主要的文化管理机构是加拿大遗产部(Department of Canadian Heritage)。以公共广播为例,加拿大广播公司向联邦政府、国会及公众负责,并通过加拿大文物部部长向国会提交公司计划和年报。下议院的加拿大传统常设委员会可以传召加拿大广播公司的 事及人员,就该公司的营运及使用公共资源的情况作证。同时加拿大广播公司按照其所领牌照的规定,向加拿大视讯管理局提交年报,说明其遵守广播牌照条件的情况。加拿大审计局局长最少每5年审查一次加拿大广播公司的财务及管理制度。加拿大广播公司也通过其网址公开有关的资料,告知公众其政策和运营情况。
澳大利亚传播、讯息科技暨艺术部(The 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Arts)、新西兰文化与遗产部(Ministry for Culture &Heritage)也以发布年报方式公布其业绩、资金利用情况,并对其公民的文化参与、文化公平等进行调查。
4、各地文化指标体系
文化绩效指标是进行绩效评估的重要工具,主要用于对文化艺术、文化政策、节目、活动等进行观察、监测、评估。文化指标可大致从两个方面进行总结,一是用于文化统计的统计指标框架;另一类是运用于绩效评估的文化绩效指标。其中前者虽然不能直接用于文化绩效评估,但可以从中发展出文化绩效指标体系,为绩效的测量结果、可行性提供判定的标尺。一些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在公共文化设施、文化服务方面的统计框架方面,已 积累了一定的基础。
(1)文化统计指标框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统计框架主要包括:文化遗产;印刷品和文学;音乐;表演艺术;视觉艺术;电影、摄影;广播;社会文化活动;体育游戏;自然与环境。1995年,欧盟统计局和欧洲调查委员会 (Eurobarometer)在文化统计领域设立了四个方面的主要任务:文化活动分类;文化职业分类;文化基金和开支分析;各类文化领域的个人参与情况调查。欧盟领导集团(LEG)则认同了欧盟各国通用的8个文化和艺术领域:文化遗产;档案;图书馆;书籍和报刊;造型艺术(如视觉艺术);建筑;表演艺术;音视频、多媒体。
美国国家文化基金会(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收集的文化数据中,大致分为六类: a) 文化参与:主要有三类——参与文化活动的观众(博物馆、音乐会、剧院);通过大众媒体参与文化活动(看电视播放的戏剧表演、听广播的交响乐);介入文艺活动(参与团体演出、参加乐队、绘 )。b) 对艺术的态度:参与文化活动的需求、公众对文化在生活中重要性的评价、对艺术公共基金的支持程度。c) 艺术的提供:博物馆的数量;剧场数量;一个州有多少县设有艺术中心(%)。d) 艺术、文化基金:提供给文化艺术的公共基金数;艺术基金种类、私人捐给艺术活动和机构的资助数量。e) 艺术类就业:美国艺术工作者数量;艺术专业人员(音乐家、 家、舞蹈家 )失业率;各类艺术职业的收入;以及各类艺术团体未来的就业趋势。f) 艺术、人文学科教育:艺术、人文学科教育的可获得性;招生数;艺术教育师资数量;学生、家长、教师对艺术教育的评价。
2006年,新西兰文化部和统计部联合发布了《新西兰2006年文化指标》(Cultural Indicators For New Zealand 2006),首次尝试对当地文化活动进行全景统计描述,提出了包括文化参与、文化差异、文化 济贡献、社会凝聚力、文化差异等方面五大主题,下设数十个主要指标。值得一提的是指标中体现了相当强烈的人文关怀,如其中涉及统计新西兰的土著民族——毛利人本族文化的保护情况,例如毛利人用毛利语进行日常交流的情况、毛利语电视的普及率等,体现了对弱势文化生存权利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