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区局坚持“四抓”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工作
来源:万州区审计局 更新时间:2012-10-16

 

近年来,万州区审计局紧紧围绕国家审计署和市审计局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主动适应信息时代发展要求,坚持“四抓”工作思路,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与审计业务相融合,努力推动审计方式转型升级,打开了“科技强审”新局面。

一、抓体制机制构建 保障发展动力

万州区审计局历届班子始终把加强审计信息化工作作为审计工作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采取多种措施,着力构建起有利于信息化工作健康有序发展的长效机制,确保审计信息化工作朝着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成立审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选调配备计算机专门人员,建立统一协调、分级落实的工作体制,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科室负责人具体抓的良好格局,汇聚起了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是健全管理考评机制。制定了《万州区审计局信息化发展实施办法》等制度,把信息化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构建起了目标清晰、责任明确、运转高效、协调有力的信息化工作运行机制。出台了《万州区审计局信息化建设工作考评暂行办法》,将审计信息化工作考核结果与科室和个人评先紧密结合起来,激发了科室和审计人员全面运用信息化技术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抓硬件设备建设 夯实发展基础

牢牢把握金审二期工程建设大好契机,加大硬件设备建设,夯实审计信息化发展基础。

一是配置更新硬件设备。先后投入近100万元,为每个职工配备并对一线审计业务人员的便携式电脑全部进行了更新,为每个科室添置了数码相机、摄像机等设备,为每个投资审计人员配装了广联达和浩元工程计价软件。完备的设施设备充分满足了审计工作的需要。

二是建设完善审计会商系统。极力争取资金和技术支持,每年签约专门机构、指定专人、安排专项资金进行维护,保障了审计视频会商系统运行清晰、流畅,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抓业务技能培训  提高实战能力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业务人员计算机审计知识的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为促进审计信息化工作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队伍支撑。

一是加强理论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充分利用审计署、市局二级培训平台,积极选派人员参加AO认证、计算机中级、计算机审计方法、AO应用实例等的培训学习。同时,还通过邀请专家讲课、加强区县交流、鼓励自学、案例展评等形式加强学习。目前,45岁以下人员全部通过了市审计局计算机中级知识培训和AO认证考试。培养了一批既懂审计业务,又熟练掌握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信息化工作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加强实践指导,提高实战能力。为加强审计信息技术运用的现场指导,专门在全区范围内选调了1名计算机专门人才,解决现场遇到的技术问题,消除审计人员畏难情绪。同时,还积极选派年轻骨干人员30余人(次)参加审计署和市审计局的审计项目组,在工作中锻炼学习先进经验和方法,提高了实战能力。

四、抓信息技术应用  提升工作成效

努力推动信息技术与身机业务相融合,不断拓展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监督和管理水平。

一是全面推行OA与AO运用。全面使用OA“1拖N”功能,在OA系统中建立起完备的项目数据库、被审计对象资料库;充分运用OA进行公文流转、计划管理、电子邮件、网上培训,基本实现了审计行政办公、审计项目业务流程、审计项目现场实施管理“无纸化”,提高了办公效率。制定出台《审计管理系统OA与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信息交互办法》,要求全局审计业务人员掌握运用AO系统进行数据采集转换、审计分析、审计抽样等现场管理功能。每年所有审计项目运用AO系统进行现场管理。三年来,共有196个项目的实施过程纳入AO系统进行管理,提高了审计质量。

二是深入开展计算机审计。在年初制定和下达审计项目计划时,把是否运用计算机审计作为重要因素纳入计划一起安排,要求每个科室每年必须要有30%—50%的项目采用计算机审计,并在每个审计项目组配备1名计算机审计人员。对涉及数据量大的财政、社保、医院等审计项目,采取集中力量公关的方式,以扩大计算机应用成果。如在对某医院的财务审计中,针对该院业务数据量高达200G的实际,还首次运用网络技术,审计组现场组建小型局域网,实现审计组成员信息共享,多人同时分析处理数据,大大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实现了审计组现场工作模式网络化零的突破。

三是加强计算机审计方法和案例总结。要求每个业务科室每年至少报送1篇计算机审计方法或AO应用实例,并对获奖的方法和AO实例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极大地激发了审计人员撰写方法和AO实例的积极性。近年共上报审计署AO应用实例、计算机审计方法31篇。2篇获审计署优秀奖,13篇获审计署应用奖和鼓励奖,2篇计算机审计方法入选审计署计算机审计方法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