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发挥审计信息化服务促进保障作用,提升审计监督能力和实现审计工作方式转变,河南省审计厅提出实施信息化“136工程”(即开发1个实验室、完善3个中心、提升6个系统),持续推进数字化审计方式,逐步形成涵盖决策指挥、现场实施、业务管理、质量过程控制、机关事务管理等各环节的审计信息化、数字化格局,推动审计能力和技术水平提升。
开发1个模拟审计实验室。在广泛积累审计数据的基础上,依托审计数据中心的存储计算能力,构建模拟审计实验室。利用模拟审计实验室,开展情景化培训和案例化教学,促进提高审计人员技术应用水平和审计实战能力。
完善3个中心。完善审计数据中心,建成跨行业综合审计分析系统,尝试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关联分析、预警分析和预测分析,建设审计数据中心同城及异地备份系统;完善审计交换中心,为外出审计组提供异地审计数据交换和远程通信条件,努力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审计业务横纵协同、信息资源共享;完善审计指挥中心,建设上联审计署、下联市县审计机关的数字化审计指挥中心,及时掌握审计组资源分布及现场审计工作进展情况,实现审计机关与审计现场之间各种审计信息的安全传输,动态展示审计项目类型、进度、地理分布、人员构成与分工等情况,强化审计机关对审计现场的调控和指挥能力。
提升6个系统。提升OA(审计管理系统),拓展完善现有OA的人力资源管理、审计计划管理、审计项目动态管理、审计项目数据交互、审计经验交流、后勤管理、被审单位资料库、人才库、档案管理、绩效考核、党群工作和廉政建设管理等功能,适应新形势下业务管理、机关管理和廉政风险控制的需要;提升AO(现场审计实施系统),不断拓展AO的审计分析功能,提高利用信息化技术查核问题、综合分析、评价判断的能力;提升联网审计系统,丰富基于联网审计的计算机审计方法,提升数据处理能力,对接“十二金”工程;提升审计会商系统,建设省、市、县三级视频会议、远程培训和审计发现重大问题的专家网上会商系统;提升审计项目管理系统(OA-QC),形成以审计项目计划为主线,以审计项目实施为导向,以质量控制为核心的数字化审计项目管理系统,实现审计与审理网上同步、审计质量控制由“事后监督”向“全程监控”的转变;提升移动办公系统,依托审计交换中心,建设全省审计系统CA(审计人员身份认证)认证体系,逐步建立起安全可靠、不受地域限制、支持远程办公和信息共享的移动办公系统,为实现扁平化管理和灵活指挥提供支撑。
河南省审计厅通过“136工程”的实施,努力构建审计项目实施、审计项目管理及审计行政办公的全流程信息化,充分发挥OA、AO、联网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在提升审计质量、规范审计行为、降低审计风险、深化审计工作内容方面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