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提升浦东公安执法行为规范化
来源:解放日报 更新时间:2012-11-02

信息化提升公安执法行为规范化 市民满意度持续高位
记者:简工博 

   11月2日消息:近日,罗先生到浦东公安分局周家渡派出所咨询落户相关事宜,心里十分担心民警态度不好。但事实打消了他的疑虑。市公安局督察民警告诉记者,上海公安通过信息化手段,让民警工作过程“有据可查”,提高了监督民警执法、办事规范化的“精度”,确保民警执法、办事规范公正。最新数据显示,上海市民对公安工作满意度达85.23分,延续近年来的高位。

  在市公安局警务督察总队指挥大厅里,十几块显示屏实时显示着全市各派出所、职能部门的窗口情况。督察民警现场向记者演示:打开电脑系统,各个窗口单位和职能部门名单排成一列。点击一家派出所名称,显示屏同步声画就切换到该派出所窗口,身着制服的民警正在向一名咨询户籍政策的市民解释相关情况。再点击另一个派出所,画面中一名女民警正伏案办事,或许为了方便,她将制服的袖子撸了起来。这一细微的动作没能逃过督察民警的眼睛,立即致电派出所提醒民警:“这不符合民警着装规范要求。”而这双“眼睛”除了紧盯公安窗口单位,交通事故调解室、派出所问讯室等一般人眼中的“敏感”区域同样纳入视频督察监管范围。

  这支被称为“专管警察的警察”队伍——市公安局警务督察总队,自2009年开始建设督察信息网络,去年基本实现全覆盖。如今,一旦通过“视频督察”发现问题,督察民警立即电话提醒,如果发现严重问题,还会直接出警。警务督察总队警力采取24小时值班制,对民警执法行为开展监督:“过去进行督察,只能赶到现场随同执法。如今通过技术系统,可以在民警执法时同步督察,实时、随机抽查。”除通过视频督察提高监督效率外,上海公安部门正推行“网上办案”机制,案件从接报、做笔录到处理审批,全程录入内部工作网络,督察部门可随时调阅案件进展情况和相关文书,确保办案过程不偏不倚。

  “在督察部门和社会公众监督下工作,我们把规范、文明当成了习惯。”在外滩,巡逻民警潘洪亮遇上前来询问的市民,“条件反射”般抬手敬礼:“请问有什么需要帮助?”和潘洪亮一样,上海街头的交警、巡警,随身携带的警用物品中,有一个350兆数字集群电台和一只录音笔。记者在南京东路派出所指挥中心看到通过电台反馈的信息,配套的GIS电子地图上,实时显示着正在该区域巡逻的民警图标,点击任何一个图标,就能显示出民警的姓名、呼号、警号、工作单位等信息。

  通过这两件随身工具,基本能还原民警一天的工作轨迹,既方便案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调配警力赶到现场,也能监督民警执法工作规范。据介绍,这些仪器记录的内容将作为民警的执法记录被保存30天以上,一旦遇市民异议,民警工作过程“有据可查”。

  日前,一条名为“闵行交警恶意伤害5岁儿童及其父母”的传言在网上流传。发帖网友称,10月16日9时15分,一对夫妇骑车带着5岁孩子经过莘庄南广场被交警拦下,因车辆较多未及时停下,结果交警一把拉下抱孩子的母亲,导致大人小孩都摔倒在路上。信息点明了民警警号,还配上一张图片,引起不少市民关注。面对当事一方在网上“先声夺人”,相关部门立即展开调查,通过现场录音、周边视频等信息资料,还原了整个事发经过:当事人因违反交通法规载人,被交警执法拦截,骑车男子不仅不停车,反而骑车撞向警察,在此过程中孩子落地。孩子母亲见状追打民警,造成民警身上抓伤。信息技术留下的证据形成的调查结果,有理有节地反驳了发帖人的不实言论。网友们了解实情后,也明确谴责发帖人先违法后诬陷的做法。最后,这名发帖网友不仅自己改了名,还清空了所有微博。

  对此,一些民警表示,面对社会监督和网络语境,我们要强“内功”。执法监督信息化,“既能第一时间促进公安机关执法行为的规范化和正规化,也有效保护了一线执法民警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