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周立新 通讯员李洪江
编者按
十八大报告提出:“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鄂州推动电子政务进社区,7个社区各持一枚钢印,依托市电子政务平台,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办理33个服务项目(3日1版《鄂州盖下全国“第一印”》),将十八大精神落到实处。
这项创新公共服务的务实之举,为何推出?将众多部门审批权一网收走,如何实现?本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10月9日下午,鄂州市综改办会议室,3名干部代表市政府,将7枚钢印发到7位社区负责人手中。钢印上刻着“鄂州市人民政府行政确认专用章”,还有一个代表社区名称的阿拉伯数字。
现场波澜不惊,掀起的改革浪花可不小:这7枚小小的钢印,将原分属11个职能部门的33个常办项目确认权集于一身,一印敲下,终结了过去群众为开证明、办手续而四处奔波的“公章旅行”。这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印章。
让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重心真正下移,这一步,迈得够大,也颇不容易。
“代跑腿”的尴尬
以往,农村居民要办理结婚证、生育服务证等证件,要逐级往镇、区、市跑,办理时间长,成本高,效率低。
作为我省综合改革示范区和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鄂州近几年建成和在建农村新社区60多个。他们在每个新社区设立综合服务中心,配备专人替群众“跑腿”。
老百姓原本很高兴,但不久后发现,社区服务中心能够办理的行政审批事项非常有限,办事人员只能“代办”,仍要跑多个部门,盖多枚章,交若干费。代办人由村聘用,每月的劳务费只有300元到600元,且素质参差不齐,大多只能手工办理。村民急着办的部分审批和服务事项,常常延时甚至无法办理。
社区服务中心与群众的期望产生较大差距,渐渐成了摆设。市纪委监察局在明察暗访中发现,服务中心无人值守、桌椅蒙尘、工作人员上网聊天等现象屡见不鲜。
社区服务框架有了,但其体制不完善,只能成为空间楼阁。向社区下放管理权限,又必然触及各级政府部门利益,改革阻力重重。
一竿子插到底
破解顽疾,让行政审批直达社区,一系列改革举措纷纷出笼。
今年,鄂州市将过去的市、区、镇、村三级政府四级管理模式,向市、功能区、新社区一级政府三级管理模式转变,赋予新社区具体承担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整合部门职能,减少审批层级,优化审批流程,将所有行政审批职能集中到城乡一体行政服务综合平台,使“面对面”审批转为“后台”审批。市综改办从170多项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行政审批事项中,筛选出办理件数较多的33项下放到社区,要求其中12项“立等可取”,11项“限时办结”,10项“定期办理”,并全部实行审批零收费,部分业务的工本费免费。
市纪委监察局、市综改办等部门采取明察暗访、领导约谈、媒体问政、电子监察等方式,加强对后台职能部门监察,全程督促审批落实,为电子政务进社区提供保障。
7月,电子政务进社区如期启动,大湾、石竹等7个农村社区开始试点。一批大学生村官担任社区服务中心管理操作员,确保办事效率。
电子签章需要社区配备彩色打印机,会增加打印成本。若发放实物印章,就要33个,还需村、镇、区各级的印章。怎么办?该市创造性地制作了“鄂州市人民政府行政确认专用章”,替代11个职能部门业务钢印,并出台相关规定,确定其法定性、权威性和效用性。办证者只需到社区提供相关材料,经电子政务系统一次性确认无误后,在提前印有部门公章的空白证件上加盖此专用章,无需四处“跑公章”就能领到证。
为确保该印章得到外地认可,该市还着手开通电子政务查询核实服务,并明确印章监管和使用主体,规避风险。
疏通“最后一公里”
10月11日,在南昌打工的大湾社区青年严峰携未婚妻张荣,到社区办理结婚登记。通过电子政务,仅10分钟,就领到结婚证。而过去群众办结婚证,需花1个多小时到市婚姻登记处办理。“没想到在社区就拿到结婚证,这么快!”他由衷感叹,要珍藏这本“全国第一份农村社区办理的结婚证”。
大湾社区居委会主任张明山说,社区有7个村、2万多人。刚实行电子进社区,很多居民不知情,仍往市里跑。通过宣传,现在人人皆知,业务量比原来增长了近10倍。
过去,“人在路上跑”;现在,“事在网上转”。鄂州市综改办综合部部长吴宏发介绍,33项审批事项优化后,环节缩减率为29%,时限压缩率为42%,有的事项最快只需5分钟就可办好,实现了审批高效、公开公正。
当然,改革不会一蹴而就。采访中,省党代表、蒲团乡横山社区党支部书记罗修安就表示,现在老百姓办证确实比以前方便了,但有个别审批事项还一下子难到位。比如残疾证,上面派人来医检,然后就把材料带走自己办,审批根本就进不了社区,更进不了电子政务流程。
群众在叫好之余,也希望把好事彻底办到位。诚如鄂州市委书记梁惠玲所说:“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就要真正地下放审批权限,把公共服务、行政审批送到老百姓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