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建立居住证制发系统,探索“以业管人”新途径,多项人性化措施服务特殊群体……42岁的任谦是市公安局人口管理支队户政大队副大队长,在流动人口管理方面积极创新,先后被评为全省公安工作先进个人、全省优秀人民警察,12月4日又被评为“法治太原”建设先进人物。建立居住证制发系统去年3月,任谦接手我市居住证系统研发和居住证制发工作。他认识到,以信息化为先导的流动人口服务创新管理已成发展趋势,一个好的居住证受理制发软件系统,可以极大地解放基层警力,更好地方便群众。当时,我市存在非本地户籍人口信息系统无法受理居住证这一难题。为攻克难题,他首先加班加点通读了近10年来流动人口管理的文件和资料,夯实了理论基础。同时,他和同事深入基层走访一线民警,调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情况。在经历了理论与实践的“碰撞”后,他大胆提出了“系统=工作流程+业务表格”的软件研发思路,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居住证受理制发工作流程图。在系统研发期间,他又先后提出136条修改意见,不断与研发部门交换意见,最终建立了居住证制发系统。该系统投入使用以来,运行稳定,操作便捷,分类明确,统计翔实,为我市居住证制发工作和实现“以证管人”奠定了基础。探索“以业管人”途径“以业管人”一直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课题,为探索这一新途径,找到一条现实可行的管理办法,任谦多次前往大中型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调查。经过大量走访和多次论证,他设计了“暂住人口用工单位基本信息采集表”,并提出在富士康工业园区、太钢、西山煤电等大型流动人口用工单位,由公安机关划分警务区,设立警务室。根据厂区外来务工人员分布、居住情况、务工人员地域性特点、治安情况及管理难易度等因素,将企业内部划分为若干责任网格,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对散居在企业周边“城中村”的员工,推行“警企地三方联管”模式。由企业与当地政府和“城中村”协调,公安机关参与,对有意向在外部居住的员工,采取统一招租,就近住宿的原则,实现员工住宿管理全覆盖。对零散小企业,在郝庄地区实验推行社会化采集,启用网上警务室,强化单位内部流动人口信息采集互联网报送网上警务室工作机制,实现网下警务室与网上警务室并轨运行,社会采集信息与警力采集信息互为补充,达到人来登记、人走注销的管理目标。人性化服务特殊群体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特殊群体,任谦建立了流动人口大型用工单位联系制度,主动到企业采集信息,提供上门送证服务,方便务工人员办证。同时为特殊群体开辟“办理居住证绿色通道”,对流动人口子女升学考试,驾驶证件申领等群体做到优先受理、优先审核、优先上传制证。这些举措进一步密切了警民关系,赢得社会好评,受到流动人口和用工单位的普遍赞许,使居住证制发工作变为“民心工程”,为流动人口来我市操技兴业、投资创业、安居乐业提供了优质服务。本报记者 侯慧琴 通讯员 张宝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