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吴景牡 在12月25日打开湛江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官方网站,只见其首页的“办事指南”一栏,最新内容的日期显示为2009年8月24日;“政策法规”一栏的“现行政策”中,更新日期显示为2008年12月2日;“会展信息”一栏,其最新内容的更新为“2009年3月国内主要展会信息一览”。 (湛江新闻网 《政务网,你是便民还是敷衍?》12月26日)
不禁惊叹!真的晕!现在都快到2013年了!一个不得不正视的现实是,一些地方政府的政务网站却陷入“有站无政”的尴尬局面,即虽然建设了政府门户网站和信息平台,却在上面看不到应有的政务内容和官民互动,栏目空置、提供信息陈旧错误,甚至联系电话、电邮地址都是错的。大中城市尚且如此,其它城镇可想而知。
为什么会变成“有站无政”?表面上看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诸如人手不足,业务繁多,没有时间之类。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对民意的不尊重,缺少一颗为民办事,为民服务,接受群众监督的真心。比如很多政务网站要么长时间不更新,永远只有开通语,有的政务网站即便保持日常更新,发布的信息也往往是自说自话的自我表扬,仍然是一种单向的灌输式宣传教育。而有的政务网站不仅禁止网友评论,对网友转发过来的紧要发问,更是装聋作哑。多数政府网站目前只能提供网上表格下载和办事指南,不能开展在线办公服务。 这样的结果,最直接的影响便是政府公信力的下降。
这些问题的发生,当然不是技术和资金层面缺乏支持。一些政府网站沦为花瓶和摆设,原因其实还在于政府部门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管制思维,尚未树立起打造服务型政府、阳光政府的理念。电子政务不仅仅是要政府办公提供数字平台,更重要的应该是真正建成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桥梁;而且不仅仅是发布政府信息的告示牌,更应该是反馈民众意见的回音壁。
近几年来,中国的互联网生态发生了巨大而急速的变化,互联网不仅是一个信息平台和交流工具,更催生了网络民意和网上问政的勃兴。因为有互联网,周久耕、韩峰、逯军等一大批贪官、昏官、庸官倒下了;因为有互联网,赵作海、邓玉娇等一批公民的权利和正义得到伸张。然而在这些事件中,往往是一些民间网站甚至是很不起眼的小论坛,扮演了重要角色。不少政府投入巨资建设的门户网站,往往严重滞后甚至自始至终是旁观者。这不能不说是电子政务的悲哀。
那么,如何将政务网站打造成一个官民互动营造和谐社会的平台,而不仅仅是个摆设呢?笔者认为需要做到:一是真心。关键是官员有没有一颗真正将群众放在心上,为民谋福谋利,并听取群众心声,接受群众监督的真心。如果没那份真心,再先进的沟通渠道也会沦为摆设。二是信心。由于网络传播的快捷性和广泛性,不少官员为着自己的前途考虑害怕犯错,害怕质疑,害怕丢了顶上“乌纱”,因此瞻前顾后,不敢发表和更新网站。殊不知,这恰恰对官民互动造成了阻碍。倾听人民的心声,接受人民的监督,满足人民的合理诉求,这是官员的职责,也应当具备将人民群众的事情做实办好的信心,接受群众考核测评的勇气,让政务网站真正的发挥作用,打造成一个官民互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