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2012-2015年)上
来源:南方日报 更新时间:2013-01-18

清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清远市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2012-2015年)》的通知
 
清府办〔2012〕138号
清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清远市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2012-2015年)》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清远市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2012—2015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迳向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反映。
 
                           清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2年12月27日
清远市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2012-2015年)
为进一步提高我市信息化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依据《印发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的通知》(粤府办〔2011〕83号)和《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粤发〔2011〕17号)中配套文件《关于加强社会建设信息化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结合我市信息化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形势
(一)发展基础。
近年来,我市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普及,电子政务稳步推进,两化融合工作进一步展开,信息化发展上新台阶,信息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开始显现。
 1.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市基本形成了铜缆通信、光纤通信、无线通信等多种技术手段的信息网络,基本实现“网络到镇、信息进村”。
 2.电子政务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基本建立,公文交换、网上审批、电子监察等政务应用积极推进,信息公开、网上办事、网上咨询初见成效,政府网站和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和管理水平有所提高。
3.企业信息化取得一定成效。企业和信息化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程度有所提高,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信息产业在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
4.农村信息化广泛开展。基本完成了农村信息综合服务站建设工作,“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建成,信息技术在农村繁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5.社会信息化稳步推进。社会管理、公共监管、科技文化、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全面铺开,教育、医疗、劳动就业等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二)发展形势。
1.信息化促进的技术环境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发展迅猛,计算技术向超高性能、网络化方向演进,通信和网络技术向无线、宽带、移动方向发展,超高速宽带网络、新一代通讯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深入融合,相互促进不断催生新理念、新产业、新应用,深刻改变了信息化发展的技术环境及条件,给信息化促进工作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对信息化推动赋予了新的技术手段和发展机遇。
2.社会建设赋予了信息化新的历史使命。《关于加强社会建设信息化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信息技术是促进社会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手段。政务信息化应围绕惠及全民、促进和谐社会发展,把建设重点放在改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强化综合监管等领域,需要与政府的职能转变、管理创新等方面相适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动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提高行政效能、打造服务型政府、促进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存在问题。
当前,我市信息化发展面临主要问题:全市整体信息化程度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孤岛情况依然严重,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的力度有待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不高,网上办事水平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电子政务整体效能没能充分发挥,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水平有待提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深,电子商务应用普及不广,信息服务业发展缓慢,互联网领域的业态创新活跃程度不够,通过信息化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作用还不明显;信息化投入不足,人才资源缺乏,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信息技能与水平有待提高,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仍需加强,信息安全应急保障能力有待提升。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实施“桥头堡”战略、建设幸福清远核心任务,以深化应用和注重成效为重点,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强化资源整合与共享,大力推进信息化普及及应用,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发挥政府在统筹规划、应用推进、政策环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为指针,统筹城乡、区域、行业信息化发展。充分利用、整合各相关部门的信息及网络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和网络互联互通,服务政府、服务居民、服务社会。
    2.深化应用,融合发展。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加快信息资源开发,深化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融合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推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融合发展,走集约、高效的信息化发展道路。
3.务实高效,突出重点。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推广力度,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发展重点,突出应用,讲求实效。大力发展“两化融合”、“ 三农”信息化服务和便民利民信息化工程。
4.保障安全,促进发展。树立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的意识,落实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措施。逐步建立符合发展规律的安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发展环境,促进全市信息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体系,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提升社会公共事业服务能力,增强民众幸福指数,强化信息安全保障,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数字清远”雏形基本形成,为建设“智慧清远”打下坚实基础。
(二)具体目标:
1.信息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基本形成覆盖全市城乡的高速互联、业务融合的新型信息通信服务网络。信息安全设施和保障体系趋于完善,信息安全应急保障能力不断加强。
2.经济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框架体系基本建立,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有所突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不断提高。电子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幅度提高,现代产业体系初步显现。
3.实现电子政务业务协同应用。建成一批完备的基础性、公共性数据库,市、县、镇三级电子政务平台系统设施进一步完善,基本形成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
4.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各类社会管理系统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大量应用,建成面向社会各领域的信息化体系,网络问政成为常态。实现市级、县级行政审批许可绝大部分可网上办理,街道社区、乡镇和行政村公共服务事项基本实现信息化办理。
5.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网络到镇、信息进村”的基础上实现“应用入户”,农民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断增强。涉农信息资源进一步整合利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业信息化方面取得新突破。
6.居民信息服务品质得到明显提升。实现城市政务、生产生活、商务、文教卫生和娱乐休闲环境数字化,信息化成果惠及城乡广大民众。
(三)全市主要信息化指标:
到2015年: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0%,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65%,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65%,家庭网络平均带宽提高10倍,达到30兆比特;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南部地区实现“班班通”。
——传统产业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率达到8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控技术应用率达到60%,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率达到60%,旅游服务业信息技术应用率达到85%。
——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办理率达到90%,非行政许可的政府服务及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率达到80%。
四、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一)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1.实施宽带普及提速工程。加强政策扶持与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基础电信企业的主导作用,推动全市宽带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全面提升宽带接入、传输和交换能力,改善网络服务质量。推动城市光纤到楼入户,推动农村宽带入乡进村,重点扶持贫困地区宽带接入网络建设,改善公益机构与低收入群体的宽带接入条件。加快产业化基地及相关平台的宽带网络升级与提速,利用宽带网络与应用来推动传统工业的转型与升级。
2.夯实三网融合基础。加快推进各县(市)数字电视整转工作,实施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工程,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形成新的服务和运营机制,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构建高速互联、安全高效、惠及全民的信息服务基础网络,统筹规划和推进新一代互联网商用建设基础工作。提高农村网络通信能力,巩固和扩大村村通信息工程,大力扶持三网融合业务拓展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应用。
3.统筹全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联合电信基础运营商和社会力量,推动云计算中心建设,实现面向政务和社会信息应用的集中部署,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继续推进“无线城市”发展,推动3G网络建设项目,实现无线宽带网络覆盖全市主要区域,实现全市3G无线信号覆盖率达90%以上。将有线电视网络与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纳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范畴,把信息化基础设施列为城市基础设施,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做好与城市发展相配套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实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城乡总体建设规划相统一。加强全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工作,出台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规范性文件,推进全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二)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共享。
整合各部门、各行业的信息资源,实施公共基础信息共建共享工程。推进全市自然人、企业法人、城乡规划、地理空间、企业及个人诚信、金融、税收、统计等支撑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宏观调控的基础数据库建设。整合公安、人口和计划生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教育、卫生、残联等部门相关信息,建设全市自然人公共基础信息资源库。整合工商、税务、质监、统计等部门相关信息,建立企业法人公共基础信息资源库。以记录企业、个人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信用信息为主线,整合行业主管部门、司法机关、行政执法部门和公共服务机构、行业组织的相关信息,形成信用公共信息资源库。以现有数字清远地理空间框架政务版地理信息库数据基础,叠加人口、企业、自然资源、宏观经济等信息,形成全市政务地理空间公共基础信息平台。根据清远市社会建设视频监控资源实际需求,落实省的统一部署,以各地各部门、企业已建的社会视频监控资源为基础,依托公众传输运行网络,整合资源,开展社会视频监控体系建设,建立社会治安视频监控资源共享基础平台。
(三)进一步推动政务信息化。
1.构建信息资源交换共享体系。升级优化政务信息网络设施,提高网络平台数据处理和业务承载能力。加快市电子政务中心机房的搬迁和升级改造,进一步完善电子公文交换系统,推动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设,同时,推进移动政务系统建设,实施政府移动OA项目,提高政府运行效率。梳理全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和数据标准,按照条块结合、纵横联合的原则,加快部署市、县、镇三级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平台,构建与政务管理与服务需求相适应的信息资源交换共享体系,推进信息资源共享,为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提供基础支撑。
2.推动电子政务业务协同。启动党政内网平台建设项目,拓展党政业务系统开发应用,完善人大政协提案议案系统功能,完善政法系统各部门三级网应用系统,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信息共享平台。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推动网上协同办公,实施协同管理、协同服务、协同监管、协同执法,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业务协同,优先推动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的协同业务发展,重点推进就业保障、医疗保障、社会保障、教育保障、住房保障、药品食品安全监管、能源安全、安全生产监管、市场价格监管、金融监管、社会信用等领域协同信息化应用,提高整体协同效率。
3.建设网上办事大厅。进一步加强市、县(区)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推动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强化政务公开,提升网上办事水平。鼓励具备条件的乡镇建设网上办事大厅,到2015年,形成“横向到市直局部办、纵向到县(市、区)镇”网上办事系统。建立完善市民网页、企业网页。市民网页为市民提供从出生成长、入学教育、就业求职、证件办理、医疗保障、退休养老、死亡殡葬等全生命周期的、个性化的政府网上服务。企业网页要为企业提供设立准营、年审年检、资质许可、金融税务、知识产权、质量监督、破产注销等全方位、一站式的政府网上服务。实现市级、县级行政审批90%网上办理,街道社区80%以上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办理,乡镇和行政村60%以上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办理。
4.强化电子监察。继续推进电子纪检监察综合平台建设,按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求,逐步将重点领域和权力行使的关键环节纳入电子监察,并建立相关的电子监察子系统。进一步完善预防腐败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廉政风险基础信息资源库和市、县、镇、村四级联网的预防腐败信息管理系统项目。建立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制定相关程序和操作规程及相关电子监察平台。进一步规范与推进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工作,完善“工作落实与督查”系统、网上审批、并联审批业务系统。按照“公述民评”工作要求,进一步完善市县镇各级服务窗口即时评议系统、政府门户网站的网上评议功能,对窗口服务、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等方面与社会公众密切相关的部门和单位开展即时评议和网上评议,不断拓宽电子监察领域,加强全市行政效能综合评估,提高行政监察水平。
5.推动网络问政。围绕党务公开、宣传教育、动员群众、通达民情、汇聚民智、解决民忧等工作,全面完善党委政府系统部门基于互联网的公众网站。进一步拓展网站服务功能,逐步在县(市、区)级以上党委政府部门建立网上互动交流栏目,开通网上咨询、调查、听证、监督、信访等业务,组织网民开展建言献策活动,开通党政领导干部网上在线访谈栏目,建立健全网民意见办理运行机制。鼓励有关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通过博客、微博、网上社区等方式拓宽便民服务渠道。县(市、区)级以上党政部门逐步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布制度。
(四)推进社会管理信息化。
以业务协同应用为重点,以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为支撑,以公共基础信息资源库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促进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1.社会综合治理。启动综治维稳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项目,推进综治维稳信息化综合平台建设,建立市级、县级、乡镇级社会管理信息化综合应用体系。加强对关系社会稳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信息化协同监管,实现社会综治管理动态化、精细化、网络化。
2.应急管理。继续推进市、县(市、区)应急管理平台的建设,加快应急基础数据库和业务管理系统建设,实现与各有关单位应急平台互联互通和信息数据共享,建立健全应对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群体性事件、生产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的综合信息指挥机制,构建紧密联动的网络应急响应体系,提高整体应对能力。
3.公共安全。
(1)完善公安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全市350兆无线通信指挥调度网,推进社会治安和城市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建立全市标准地址编码信息库,建设完善户籍管理、刑事侦察、出入境管理、交通、治安管理和动车信息采集应用平台等业务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综合查询系统,实现公安基础数据库与有关部门的共享和综合利用开发。
(2)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平台,启动市安全生产监管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对现有安全生产业务系统进行梳理整合,建设市级安全生产中心数据库,构建市、县(市、区)安全生产监管机构统一的业务平台。
4.市场和诚信监管。
(1)拓展工商、药监、质监等业务信息应用,加强对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农资商品和危险品等重点领域的信息化监控。建设市药品医疗器械安全监管系统、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系统、农资商品监管系统和网络商品交易监管系统。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食品、药品安全检验检测信息共享平台和追溯系统,为公平交易、安全评估、应急处置提供有力支撑。
(2)整合政府各重要监管部门及银行等业务部门的信息资源,建设互联互通的市场监管体系应用平台和社会信用监管体系应用平台。建立面向社会公众的网上信息查询平台,及时发布市场监管、信用监管的权威信息。
(五)推动社会事业信息化。
以业务应用需求为驱动,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立足点,以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为指南,以信息技术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1.就业和社会保障。完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推动就业信息服务向乡镇、街道和社区延伸,重点加强对高校毕业生、退伍转业军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失业人员、残疾人等群体的就业服务。以社会保障“一卡通”为核心,建立和完善新农保、医疗保险、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等各类保险信息化系统。推进异地退休服务、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养老保险权益联网查询、最低生活保障、灾害救助、残疾人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和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2.医疗卫生。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医疗卫生领域均等化,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卫生医疗机构的信息化网络服务平台。完善市级120指挥中心系统,建立县(区)级医疗急救信息系统,重点建设全市各级远程挂号系统,电子收费系统、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字化诊断及查询系统、远程医疗系统和疾病防控服务系统,实现医疗机构管理数字化,服务信息化,最终实现全市医疗卫生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与有关部门业务系统的信息共享。
3.公路交通。在交通运输信息的采集监控、资源整合利用、交通运行综合分析辅助决策、交通信息服务四个方面实现信息化突破。完善全市公路数据库,推进相关业务应用系统与公路数据库平台的数据共享和互动更新,建设交通综合管理系统、数字公路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出租车与公交车智能服务和管理系统、电子收费系统和交通应急指挥系统。改造全市公路交通视频监控系统,与社会视频监控资源共享基础平台对接。
4.文化档案。加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整合文化信息资源,探索建设清远数字图书馆,促进数字电视、电子娱乐、电子书刊普及应用。建设数字化档案管理应用系统,推动市档案馆和市直单位各档案室联网共享,实现集中式管理、分布式应用和电子文件在线归档。
5.旅游信息化。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推进我市旅游行业管理信息化、旅游企业经营信息化、旅游产品及服务信息化,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建立完善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开通在线监督管理系统,提升行业监管能力。鼓励旅游企业开展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支付等电子商务活动。扶持本地骨干旅游企业,通过信息技术调整企业管理和业务运作模式,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提升我市旅游企业竞争能力。构建覆盖全市景区的有线、无线信息网络,打造“无线城市”旅游门户,构建面向公众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向社会提供旅游公共信息服务。
6.科技教育。建设科技管理业务系统,构建全市科技信息、知识产权和科技咨询业务系统。推进数字校园建设,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各类教育应用服务管理软件,实现教育基础数据共建共享。提升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信息技术教育项目和国家贫困县远程教育项目。
7.林业水务。以森林资源调查数据、森林火灾等专题数据为基础,建立市、县森林两级森林资源数据库,建立完善林业业务管理系统,建设森林防火指挥系统、森林防火数字化无线通讯网络、林火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和森林防火宣传教育通讯平台。建立水务资源和业务应用系统,升级改造市、县(区)三防无线传输网络,建立全市统一的调度指挥系统,建成三防信息整理、处理、分析、发布系统,使三防业务管理、调度、决策信息化和科学化。
8.环境保护。实施数字环保工程,实现对重点区域及江河水污染防治的网格化监控和管理,完善环保业务系统,建立综合环境地理信息平台,逐步完善覆盖全市的以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控制为主的环境保护综合信息化管理体系,加强对环境数据的统一管理、共享和深层利用,提高环境综合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9.国土资源和城市规划。加快建设城乡规划管理空间服务信息平台,建立市级城乡规划空间信息中心系统,强化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信息系统集成。整合基础测绘数据、规划审批数据、城市历史数据等数据资源,更新完善地理信息空间基础数据,建立国土资源“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实现与各系统和部门的数据共享。推进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项目,推动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保护及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网络系统建设。
10.城市管理。建设城市综合管理业务系统、城市管理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与公安交管、气象业务系统联网,构建城市公众服务系统。推动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建设和应用,强化跨部门数据整合和业务协同,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建设市容绿化专业网格系统,实现对生活垃圾、市容保洁、户外广告、景观灯光等领域的管理拓展。逐步将城市基础设施、北江防污治理等纳入网格化管理范围,建设市政专业网格化系统,与各相关部门信息互通和共建共享。
11.住房和城乡建设。启动数字房产项目,建设住房业务管理平台,逐步完善房产基础数据库,推动与各政府管理部门和企业数据共享。建立全市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和房产综合信息发布服务平台,科学分析房地产市场形势和发展态势,为社会公众提供权威、及时的建筑、房地产市场信息。加快完善物业和住房维修资金管理系统,强化物业监管和便民服务。充分依托住房和建设部门、代建部门已有的系统资源和基础数据,建设市级建设市场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建设程序审批、工地现场监管、建设主体管理、建设市场服务等信息化应用,与城市综合管理系统对接,与各相关部门信息共享。
12.金融领域。积极开展金融信息化创新,发展网络银行以及其他以网络为基础的银行新业务。完善银行卡业务系统,继续扩大各商业银行卡互联,探索新的结算工具。建立现代化支付系统,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全面、安全、便捷的支付结算服务。建立监管系统和预警系统,完善银行业基础数据库,与有关部门共享和互联互通。
13.社区建设。建立社区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中心,建设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一口式受理、一窗式办理、一站式服务”,实现社区日常管理、社区公共服务的智能化,推广交费易、物流配送等社区智能化商务服务。建设无线电子社区,积极开展移动电子社区的试点示范,以完善社区无线宽带信息服务设施为主要任务,推广移动平安社区监控平台、移动抄表、无线便民信息服务亭等项目,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用的无线宽带智能化楼宇和居民社区。支持运营商推行各项业务应用,在社区部署无线多媒体自助终端,让公众足不出户即可在线享受信息查询、预约办事、水电煤费缴纳服务。
(六)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从企业、行业、区域三个层面推进我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企业层面根据企业规模分类指导,重点促进中小企业两化融合;行业层面紧密围绕我市有色金属、建材、机械电子、能源产业需要,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两化融合和发展;区域层面突出推进一区五园两化融合(一区五园即清远高新区,佛山(清远)、佛山禅城(清新)、佛山顺德(英德)产业转移工业园,民族工业园、华侨工业园)。
1.推动无线园区和数字企业发展。在企业中积极推进产品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基本形成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新型工业体系。大力建设“无线园区”,推动“数字企业”发展。先在基础较好的部分园区试点,通过示范效应,带动全市所有园区进行“无线园区”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到2015年,建成1000家“数字企业”,力争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应用率达到100%,供应链、客户关系和生产现场管理系统应用率达到50%,企业制造资源计划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应用率达到60%;六西格玛管理系统应用率达到30%,中小型企业实现财务、物料和营销管理信息化的比率达40%以上。
2.推进产业集群大发展。围绕我市有色金属、建材、轻工、能源等传统产业的发展需求,搭建核心技术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配合清远“南融”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的战略部署,引导和扶持相关加工企业、服务咨询企业,创新行业公共实验室,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各类技术创新和试验网络化平台,建成面向汽车零部件上、下游产业链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信息平台。发挥带动效应,全面推进以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信息化服务支撑平台的广泛应用,推动信息化逐步向各产业链延伸,向产业集群渗透。在有色金属、化工、建材、造纸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中推广使用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设备,建立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控等信息系统,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七)发展信息产业和新型服务产业。
1.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推动电子信息产业有重点、呈层次快速发展,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优化产业园区软硬件环境,引进一批电子信息大型优势骨干企业,带动行业快速发展。扶持和鼓励我市的电子信息类企业,加强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围绕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提高新产品的研发生产能力,重点支持液晶平板显示产业、半导体照明产业、数字家庭产业、电子元器件产业、数字内容产业以及机床电子、娱乐玩具电子、汽车电子等新型工业的开发与生产。
2.培育新型服务产业。发挥我市的国际首个再生金属交易平台的标杆作用,支持企业完成铜交易中心信息平台,配套银行结算、仓储、物流系统,为客户提供现货交易的综合服务信息平台,打造先进的有色金属行业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拓展系统应用领域,发挥引领效应,带动我市工业服务业向信息化方向跨越。大力推广全球定位系统、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采集跟踪技术在商贸流通领域的应用。建成先进的商贸物流信息网络,实现物流各业务环节的数字化,培育一批先进的现代物流企业,初步建立现代物流框架。扶持本地软件企业发展壮大,推动基于云计算应用的软件业发展,发展基于新一代无线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和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信息传输服务业,培育壮大信息服务外包产业。
3.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以服务经济转型升级为主线,普及和深化电子商务应用,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加快推动电子商务实现突破性发展,逐步建立电子商务体系。
(1)提高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加大电子商务知识普及和宣传力度,推进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支持大型企业自建电子商务平台,推动平台与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的对接和集成。鼓励中小企业运用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在线采购、销售、结算等电子商务应用。以“广货网上行”活动为契机,引导传统零售企业利用已有网站平台发展B2B、B2C商业模式,发展网络销售平台,发展在线支付增值服务。支持和规范团购电子商务的发展,鼓励大型快递企业依托物流配送网络发展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扶持本地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培育本土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加大力度吸引大型电子商务运营企业特别是总部型电子商务企业落户我市。
(2)推动行业电子商务应用。加强电子商务调查研究,探索适合本地的电子商务模式,构建信息化导入模型,在有色金属、建材、轻工、能源等传统产业发展壮大一批专业性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不断创新行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重点推动我市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特产企业电子商务的普及和应用。积极在文化、旅游、物流、教育、医疗等服务领域打造电子商务平台。鼓励企业运用新一代移动通信、物联网、云计算技术拓展电子商务应用,提供移动电子商务服务。鼓励企业和个人应用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面向公共事业、交通旅游、就业家政、休闲娱乐、市场商情等领域,发展移动支付服务、商务信息服务。
(3)完善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建立电子商务信用监测制度和电子商务评级制度,支持市场化的社会征信机构开展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引导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完善内部管理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电子商务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强政府财政资金对发展电子商务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形成政府引导性投入与社会资本投入互补的投融资机制。创造电子商务的产学研合作有利条件,鼓励高校、企业及研究机构联合培训电子商务技术、营运和服务人才,鼓励通过校企合作创立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基地。
(八)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
1.推进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整合农村信息服务基础设施与信息资源,推进农村信息村村通,实现市场、科技、政策、劳务和农民息息相关的信息进村入户。搭建服务于农村生产、村务公开、财务管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教育等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农村经济、社会、人口等各领域的信息化管理。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和社会管理的信息化试点示范建设。加强农村信息化培训工作,提高农民信息化应用能力。
2.构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继续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到乡镇和村委会,推进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农村和农业经济分析预测预警系统、扶贫管理系统,建立农村地理信息库、农业自然资源数据库和监测保障系统,加快气象等涉农应急信息平台的建设。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应用,搭建农产品电子交易信息平台,实现农产品网上交易。鼓励和扶持涉农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
(九)加快物联网技术应用和发展。
1.实施物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开展物联网应用试点,力争在交通、安全监管、电网、医疗、环保和水利六大领域应用示范工程取得成效。积极推进交通信息感知基础设施建设,在交通引导、公交管理、实时路况、客货车辆管理等方面开展物联网示范应用。加快推广无线射频、传感技术和信息传输技术应用,建立智能安全监测管理系统,重点对特种设备、易燃易爆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和交通运输工具等实施检测、预警和监控管理,加强对桥梁、隧道、场馆等市政设施实时监测和管理。全市电网建设和改造时,优先推广使用新型传感测量器、智能电表,推进“物联网智能路灯”和“电力无线抄表”应用,推广互动用电。推广使用具备物联网应用功能的便携式医疗设备,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健康检测与实时监护、远程医疗等领域的运用,提高远程医疗能力。运用传感网技术促进节能降耗,重点推进有色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生产设备智能化。采用传感、遥测等技术构建水资源信息采集系统,提高水资源情况预测能力。
2.壮大我市物联网行业规模。通过优化人才、资本、政策和服务环境,在无线射频、传感器、网络通信设备、软件与集成服务、网络运营及应用服务等领域,加快集聚具有较大规模的各类物联网企业。以完善产业链为导向,加强电子标签、传感器、集成电路、系统集成等产业重点环节的知名企业引进工作,强化物联网产业配套能力,吸引大型企业在清远进行物联网项目投资。充分利用现有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激励政策,重点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物联网中小企业,帮助企业迅速做大做强。
(十)推动信息环境和应用能力建设。
1.推进信息网络环境建设。积极引导电信运营商、城市公共场所经营管理主体加大信息网络建设投入,推动车站码头、公园商场、餐饮宾馆、旅游景点、休闲健身中心等公共场所的信息网络环境建设,实现重要热点WIFI良好覆盖,让公众享受部分免费服务,为公众提供更多更便利的信息获取渠道。推动无线宽带业务在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应用,建设覆盖全市的信息服务网点,为市民提供衣、食、住、行、购、娱等日常生活所需要的信息服务。继续推动市民卡在全市交通、教育、医保社保、文化旅游、医疗卫生、购物休闲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商业领域应用范围,增加镇、村级的服务覆盖面。
2.提升信息应用能力。推进信息知识普及化,提高市民信息应用能力。利用各种载体,采取多种方式,开展面向社会各阶层的信息化培训,提升居民的信息化素养、知识学习能力和信息消费水平。抓好公务员队伍培训工作,把信息化实操技能纳入领导干部年度考核范畴,推行领导干部信息知识的资格考试制度。依托公益性设施,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等,扩大信息培训覆盖面,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3.推进信息服务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推动信息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信息应用能力的差距,创造机会均等、协调发展的社会环境。鼓励和引导电信运营商、信息技术企业,针对残疾人、老年人、低保户等特殊群体,开发低价或免费的智能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逐步消除“数字鸿沟”,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
(十一)加强无线电管理工作。
1.完善无线电管理支撑体系。加快县级无线电管理机构的建设步伐,完善无线电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制度,建立无线电频率、台站和发射设备的长效监管机制。完善频率台站数据库,与省及各地市实现数据共享,建设联通国家和省的无线电管理信息网,提高无线电管理信息化水平。建立完善的无线电管理宣传工作机制,提高社会对无线电频谱资源和无线电管理工作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加强国防建设中的重要性认识。树立大无线的全局观念,坚持监管与服务并举理念,从保障重要无线电业务向服务一、二、三产业,服务全社会拓展。做好无线电产业体系服务工作,推动3G网络基站建设和4G网络试点,保障无线电产业健康发展。
2.提升无线电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建设覆盖全频段、覆盖重点区域(包括武广高铁沿线)的无线电监测网络,健全日常无线电监测业务规范制度,推行市、县电磁环境评估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电磁环境状况,加强辖区内电磁环境监控。加强民航、公安、广播等重要无线电业务保障,建立无线电监测应急保障机制,为应对突发事件预留应急频率,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无线电保障能力。推动城市应急指挥无线电通信网络建设,协调指导业余无线电协会构建业余无线电通信网络,纳入市应急管理平台。
3.加强资源共享和区域合作。整合现有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资源,技术设施建设兼顾军民共用,平战结合,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服务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加强省内外边界区域的频率协调、干扰查处和无线电监测合作,建立过界信号管理和查处干扰沟通协作的长效机制。
(十二)保障信息安全。
开展网络信息安全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明确信息安全责任分工,加强信息安全日常管理、指导和监督。强化互联网安全管理,落实网上身份认证实名制。全面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完善数字认证、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制度,严格政府信息系统外包服务安全管理要求。建立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安全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的工作机制。加强对接入终端、网络与信息系统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处置各类信息安全事件。落实信息安全国产设备政府采购政策,确保我市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业务信息系统以自主可控设备为主的格局。抓紧建设市级综合性数据容灾中心,提升网络与信息系统的数据备份和应急处理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统筹力度。
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信息化工作,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明确相关部门和机构职责,加强工业、信息和科技等领域工作协调配合,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形成联动协作的长效机制。加强对信息化基础薄弱地区的扶持和指导,稳步推进全市信息化发展。
(二)加强干部培训,加快推进步伐。
实施干部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训工程,重点围绕“提高认识、更新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能力”方面,全面提高全市党政机关人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对信息化的认识,促进干部掌握信息化辅助决策技能,达到“敢用、会用、能决策”,增强信息化条件下的科学决策和治事理政能力,使全市干部真正更新理念,进一步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加快推动全市信息化发展进程,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社会建设中的重大作用,为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加大资金保障,加强政策扶持。
完善信息化建设财政投资管理制度,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重点保障公共基础信息资源、公共基础设施、部门基础性业务、跨部门业务协同建设。充分发挥科技三项、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发展、信息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财政专项资金对信息化发展的引导推动作用。加大对两化融合中共性技术开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试点示范项目的支持。支持面向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信用融资业务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信息技术应用项目给予支持。各地各部门要积极争取省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
(四)加强项目管理,加强绩效评估。
信息化项目纳入信息化发展规划,按照先规划后立项、先评估后建设的原则,完善项目的规划、立项、招投标、监理、验收等工作机制,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履行审批手续。对公共性、基础性的项目实行统一建设,涉及垮地区、跨部门的应用项目必须联合共建,保证资源共享与互联互通。完善优化相关绩效评估管理办法,效果评估以效益为优先,强调资源整合,注重业务协同,提升信息安全,重点评估项目的建设过程、建设质量、应用范围、应用效果,评估结果作为今后信息化项目规划、立项和升级改造的重要参考依据。
(五)加强队伍建设,加大宣传推广。
推进信息化人才工程建设,为信息化工作提供优质人才保障。建立健全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激励、考评和管理机制,鼓励企业建立企业信息主管制度,吸引外地高级人才、创新型人才参与清远信息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工作。利用多种方式和各种渠道,加大我市信息化工作政策措施和应用成果的宣传推广力度,积极开展信息知识普及活动,努力提高全市人民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加强与各地各部门的学习交流,借鉴省内外先进经验,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
附件:1.信息专业术语解释
      2.清远市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2012—2015年)主要项目表
附件1
信息专业术语解释
1.云计算是基于统一的网络体系,通过虚拟化方式共享计算、存储资源的应用模式,使计算、存储、网络、软件等资源实现按需服务。云计算是一种新兴的商业计算模型,它利用高速互联网的传输能力,将数据的处理过程从个人计算机或服务器转移到一个大型的计算中心,并将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当作服务来提供,就如同电力、自来水一样按使用量进行计费。
2.物联网是一种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新型网络。物联网是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传递与控制,把网络技术运用于万物,组成“物联网”。物联网技术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技术,是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物联网的研发应用,是信息产业发展的重大飞跃。加快发展物联网,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
3.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三合并不意味着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三网融合应用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等多个领域。以后的手机可以看电视、上网,电视可以打电话、上网,电脑也可以打电话、看电视,三者之间相互交叉,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4.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是通过有效整合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设由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政务版和公众版地理信息数据集组成的地理信息数据体系,为各类社会经济信息的集成、共享提供权威、统一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对提高城市公共管理、应急处理、公共服务以及科学决策能力,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快速稳步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数字清远地理空间框架是数字中国、数字广东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省国土资源厅支持下,2010年3月市人民政府立项投资建设,2011年9月项目试运行并推广使用,建立了跨行业、跨部门的共建共享模式。目前示范应用有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地名信息管理系统、三旧改造监管信息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