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一对夫妻帮农民工上网订火车票,每张收取10元手续费。两人被警方刑拘,而大多数网友鸣不平。昨日,各地报道说,因无人敢帮忙上网抢票,农民工买票更难。
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 2012年我国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年增长率达18.1%。
看看这个数据,似乎我国农民工自己上网订火车票已不成大问题。其实不然,我国总人口的上网率在国际上并不高,甚至于落后于周边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互联网的普及程度也不算高。网民也大多数集中在35岁以下。
在这所谓网络时代中,我国仍有相当多的人对互联网的使用一窍不通,或者会一些却无法应对复杂的实际运用,他们是网盲,这就是现实。但这不应是他们的错误,更不是他们的罪过,而如果他们因此就生活不便、失去权力、遭遇不公和步履艰难,则是这社会的错,是社会管理出了问题,不够完善,需要修补。
有一个调查说,我国非网民不上网的主要原因包括:36.0%的非网民选择“不懂电脑/网络,不具备上网所需的技能”;31.4%的非网民选择“不具备上网条件”;18.1%的非网民选择“没时间上网”。还有费用和网速问题。这些“瓶颈”都使许多人,特别是老年人、城市贫困户、农民工和边远地区的农民不能享用当代网络之便,而他们有时的确非常需要网络,如春节回家的订票。
如何解决这类问题?
这些年,政府在电子政务和火车订票网络等政府服务上做了大量的投入,这是必要的,但相比之下,政府在使用的末端却较少关注和投入,或许是认为网络应用“百姓”端会自然增长,政府不必多管。可事实证明,这样不行,如要真正做到政府电子政务及服务的“政通人和”、“实效快捷”和“公平普惠”,对“百姓”端同样要费心建设和投入。
现在,即使同城的中国人都有较大的处境差距。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说“:在网吧、学校机房等场所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比例下降幅度较大,而在家中接入互联网的比例继续走高,有91.7%的网民在家中上网。”可在城市干活的大量农民工没有家!在何处学习和使用网络?
政府电子政务及服务一定要做到包括网盲在内的所有公民的“人人会用”、“到处能用”、“用了有用”和“用了想用”,才有更大的实际意义,才不枉了那巨大的投入。当下,一时半刻就教会所有当代人都熟练使用网络,这不现实,但政府关心、建设和投入必要的社会网络援助,却并不是难事。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印度的经验。印度有一个安得拉邦,7500万人口,其中有48%是文盲,农业人口占70%,人均GDP低于600美元,可是该邦搞电子政务的成功故事却在全世界传颂,发达国家都跑去学习。该邦政府建立的eSeva系统(电子化服务)使文盲和贫困的农民都用上了电子政务。就是政府采用“建设-拥有-运营”或“建设-拥有-运营-转让”等模式,与公司合作建立了密布的网吧和网亭,老百姓可通过这些网吧免费享受政府的“一条龙”政务服务,从付费到交税等。不会上网的人则由与政府签约的“吧主”代办。在我们为管理网吧、孩子“泡吧”和“网瘾”大伤脑筋的同时,印度的二三十万家网吧成了政府和百姓“办正事”的地方,也少有此类麻烦。
其他国家在搞电子政务及服务时也多考虑到网盲。例如,
欧盟在制定新的电子政务发展战略时强调要“惠及全民”。新加坡电子政务行动计划提出的目标是用户端一定要便利,人人能用。
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将“夫妻帮农民工上网订火车票”之类都纳入了网络应用的政府和社会援助,又何来弄得大家都愤愤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