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让日照港变“数字港口”
来源:大众日报 更新时间:2013-01-22

 
  ◆信息化是港口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在港口发展中,信息化建设存在着诸如平台、系统不统一,数据相互矛盾,资源难以共享等问题。日照港集团信息中心通过系统集成和信息资源整合,打造集成化港口信息系统,让日照港口变身为“数字港口”。

  □ 本 报 记 者 陈 明 本报通讯员 刘艳娟

  2012年3月底,日照港集团生产系统核心业务流程和底层数据的梳理工作完成,为后续开发提供了统一数据规范和业务规范;

  5月,裕廊公司汽运疏港系统上线运行,同时自主开发的手持终端功能也已投入使用;

  6月,油品公司客户管理、合同管理等六项商务功能进入试运行阶段,汽运集疏港流程即将投入使用,整个物流商务系统进展顺利……这些只是日照港集团信息中心全面加强信息系统基础平台建设的一个方面。去年以来,日照港集团信息中心围绕信息化建设,统筹实施各项系统开发,数据梳理首战告捷,三大系统、基础平台建设得到加强。

  “集成”让数据更统一

  此前,日照港集团自主开发的生产信息系统已有效运行多年,不但有效改进了港口生产作业流程,还极大提高了调度指挥效率。而整个信息化建设要涉及网络平台、服务器平台、数据平台及应用系统等内容,但由于部分外购或委外开发系统的开发平台不同,无法得到软件程序源代码及缺少必要的技术资料等原因,系统集成工作存在着技术上的障碍。2012年,日照港决定建设更为安全、快速、稳固的网络平台,打造先进的集成化信息系统。

  2012年2月1日,日照港数据资源统一平台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主要以生产运营业务范围(公共资源、生产运营)为对象,对生产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业务流程、运行功能、基础数据等梳理,完成生产业务流程情况、当前功能运行情况、基本数据表情况等列表的全面整理,并根据数据全面性、共享性、一致性等建表要求逐一优化各项生产业务流程,最后进行物理实现,逐步完成数据共享和集成化系统资源统一平台的建设,变各个应用系统“自建自用”为“共建共用”,实现一次录入、多次使用,实现信息共享。使所有用户,不论是内部还是外部,不论是在港口还是异地,都能方便地登录和使用港口信息系统,查询到所需信息或完成相关业务处理,实现集团经营管理的信息化。

  “系统集成完成后的最大优点就是在同一系统内,各单位与集团之间以及各单位之间的数据,包括支持港口生产运营的生产管理系统、支持商务运作的物流商务系统和支持集团公司管控的内部管控系统都可完成数据统一。”信息中心主任徐振和说。

  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

  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泊位的利用效率,保障港口船舶作业生产的有序、高效进行,是摆在船舶调度计划人员眼前的一大难题。为了确保船舶靠离泊位安全顺畅,调度指挥人员调研出到船舶周围环境资料,做出安全、正确的指令。信息中心软件技术人员结合国内外先进的图形化制作软件和船舶作业资料,自主实施完成了一套集团靠离泊计划图形化系统。新的系统以船舶靠离泊位为横轴,以靠离泊计划时间为纵轴,以二维图形的方式将船舶在港动态和靠离泊计划做了形象的展示。调度计划工作人员在制作计划时可根据图形化展示信息,以图形化的方式调整船舶停靠离泊位和预计靠离泊时间,并通过高频指令准确地发送到船舶负责人。

  日照港石臼港区大约平均每天要完成近30余列1800多节车皮的矿石装车作业,其中4条自动装车线承担了大约65%左右的装车任务。车皮参数信息快速、准确传递到装车机司机手中对于及时、高效、高质量完成装车作业就显得至关重要。信息中心积极攻坚克难,实现了日照港生产信息系统与装车机PLC信息系统完成物理连接,通过两个系统间的数据整合交换,终结了由人工手抄、传递、录入装车信息的时代,实现了信息在系统中的数字化传递,确保数据的准确性,避免了由于信息的错误传递造成装车事故和二次作业,保证了装车质量,提高了装车满载率和合格率。“在以前要完成现场抄号、传递单据、录入信息整个过程大约需用30多分钟,而现在装车机司机通过该系统,在PLC终端选择生产系统中待装车编组,车皮信息自动填充到PLC系统,过程仅10秒,极大地提高了作业效率,压缩车辆在港停时,”股份二公司的一位负责人介绍说。

  保证信息化服务“时时在线”

  有了完备的信息化系统还要保证信息化服务“时时在线”。

  按照设备在生产中的地位、结构复杂程度以及使用、维护难度,信息中心将设备划分为:重要设备、主要设备、一般设备三个级别,便于规程的编制和设备的分级管理。凡是安装在用的设备,做到台台都有完整的使用、维护资料,包括路线、部位、内容、标准状况参数、使用周期等。在日常巡检中,切实做好各项工作记录,保证分管区域内设备的完好,确保设备自身运转的安全。

  信息中心网络部监控班在实践中加强班组成员技能的学习与提高,对设备故障维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班组讨论,商议出最优的维护方案,对维修过程的细节进行分化,对存在疑难问题的故障点,抽出人力和物力进行技术攻关,实现内部消化,做到预防维修,改善维修,事后维修结合起来,达到设备综合效率的提高。

  2012年以来,信息中心网络部处理用户故障900余次,故障率为去年同期的46%;GPS维护处理故障409次,月故障率同比降低约29个百分点。针对港区机房多,光缆及管道线路复杂,信息中心专门成立网络课题组与电力课题组,强化维护人员专业技术知识,加大日常巡视力度,故障处理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