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政务微博给网络舆论带来的影响
来源:新闻爱好者杂志 更新时间:2013-02-07

文摘:网络社交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交方式,微博作为有代表性的社交平台已经成为新时期信息发布中心和民意的集散地。在这种大环境下,“北京微博发布厅”正式创立,开始了网络问政的突破性尝试,真正地体察民情、听取民意,是网络时代摸索出的新群众路线。本文从政务微博的发展现状入手,主要探讨其给网络舆论带来的影响。我们认为,政务微博背后的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利用好这个平台,切实维护群众利益,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

在微博作为一种网络新媒体迅猛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始终未放弃对这种社会化工具做出有益的尝试。《人民日报》认为“政府官方微博成为与民众沟通的新平台”[1]。2011年11月17日,北京市在新浪设立微博发布厅,开始微博问政,这一举动即刻引起了广大民众和媒体强烈的关注。的确,微博成为政府、媒体、民众三者沟通和表达的理性场所,成为社会共识不断凝聚的舆论平台,更成为和谐中国不断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首先,政务微博为政府的舆论引导和发布新闻提供了新的方法。由于微博具有使用便捷、短小轻快的特点,政府可以在第一时间发布新闻。在新闻实践中,政府的新闻发布由于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往往不能实现第一时间的快速传播,相反,总是处于被动的解释和澄清状态,政务微博的开通可以说大大改变了这种状态。另外,政府通过政务微博能及时快速地掌握舆情,掌握基层民众的呼声。如今,微博已大大超越了博客和论坛,是互联网中重要的信息源,微博用户通过跟帖、留言、询问、评论等方式发布新闻,表达呼声,政府可以迅速及时地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北京微博发布厅”从2011年11月17日15时上线后,达到接近300万的粉丝,可以说,这些粉丝正是政府重要的信息源和政府的耳目喉舌。

  其次,政务微博真正成为两个舆论场沟通的有效工具。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在2003年提出了“两个舆论场”的说法,说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两个“舆论场”,这两个“舆论场”不完全重叠,一个是“媒体舆论场”,是由主流媒体营造而成;另一个是“民间舆论场”,是由民众纷纷议论而形成。一方面,两个舆论场都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膨胀。传统媒体由于互联网络而传播得更快、更远,赢得更多的受众;同时,互联网络也成千百倍地扩大民众的声音。另一方面,两个舆论场都有必要进行改善。民间舆论场在某种情况下对民众的关切要比媒体舆论场迅速、直接,而且审视问题的草根视角要比媒体舆论场全面;但同时也应看到民间舆论场存在的诸如严重情绪化、滋生谣言、横行网络推手、法律和道德底线突破等的弊端。微博的出现给政府的决策提供了收集民意的舆论场。比如:在2011年《新婚姻法》颁布实施之后,互联网中一时传出国税总局拟征收加名税的说法,网络舆论的反对声四起,微博的声音最强。随后,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立即发布通知要求停止征收加名税。这不仅是政府部门重视听取民声民意,更是微博在政府的民主决策中显示力量的一次有益应用。

  网络在两个舆论场的沟通层面探索了一些有效的方式。比如人民网推出了嘉宾访谈,邀请专家学者和省部级以上官员与网民在线进行交流;强国论坛推出了E政广场,网民完全可以把自己当成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大事小情提出看法和建议,这一大胆举动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关注,同时也得到了党和国家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2011年,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在全国两会期间从E政广场中选取网民撰写的30份题案,分发到每位参加政协会议的委员手里;另外,网民可以在领导留言板直接向领导反映诉求,领导直接对网民的意见给予回复。

  到2011年10月,全国政务微博接近2万个,其中官员个人微博数目达到了9000个,政府机构创建微博数目超过了1万个。[2]人民网的微博主要是政务微博,而很多商业网站诸如腾讯网、新浪网也在做政务微博。“北京微博发布厅”正式开通后成为全国首个省级政务微博发布群,北京市的21个政府部门的政务微博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