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讯(赵晓慧)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消息,自2007年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召开以来,全省信息化发展在社会领域、电子政务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助推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建设。
社会领域:数字住房保障系统率先实现动态监管
社会信息化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推进了公共服务均等化。河北远程教育网覆盖了全省所有中小学校,90%以上的中小学校都配备了计算机教室,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社会保障卡已经发卡1675万张,开通了12333社保热线和网上咨询。数字住房保障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保障对象、房源、项目等动态监管。民政婚姻登记、殡葬等管理系统实现了全覆盖。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实现了重大疫情网络直报,全省172个县(市、区)、近5万个村基层医疗机构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并与新农合省级平台对接。11个设区市和24个县建设了数字城管系统,石家庄、秦皇岛、廊坊、邯郸以及迁安、北戴河新区被列入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电子政务:全省电子政务覆盖率超过50%
全省电子政务框架初步形成,构建了全省统一电子政务网络,着力推进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超过50%。省级49个部门473项行政许可事项中,除25项因涉密外,其余448项全部实现网上审批与电子监察,走在了全国前列,市县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覆盖率分别达到72%和66%。上报省政府的文件已全部实现网上传输。国土、财政、工信等20多个省直部门实行了网上办公。在全国率先建成国库无纸化电子支付系统,全省国税纳税人网上申报比率达83.55%。药品流通实时监控系统覆盖生产经营企业4048家,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覆盖907家国控、省控企业的1788个排污口。省市县政府门户网站体系已基本形成,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有效载体。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基础数据库初步建成
初步建成人口、法人、宏观经济、地理信息等基础数据库,并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立了省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全省统一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初步建成,实现了工商、质监、国税、地税等部门间企业基础信息和股权转让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形成了文化信息资源框架体系,每年可提供万册以上电子图书、200小时视频资源,信息总量达75TB;档案数字转换量占到全省馆藏档案的17.52%,电子科技文献保有量40TB,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资源总量40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