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思考
来源:现代管理科学杂志 更新时间:2013-03-18

         摘要:建设智慧城市不仅是治理城市问题和城市病的内在需求,而且是主动实现城市跨越式和创新式发展的难得机遇。它可以激发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转变政府的行为方式、提高政府的效率,也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使我们的城市运行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更绿色、更和谐。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产业;城市病;治理

一、智慧城市理念的倡导和普及
08年11月6日,美国IBM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Sam Palmisano)在纽约市外交关系委员会发表演讲《智慧地球:下一代的领导议程》,首次提出“智慧的地球”的概念。2009年1月28日,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与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了一次“圆桌会议”。会上,彭明盛再次提出“智慧地球”的理念,建议新政府投资建设下一代智慧型基础设施。奥巴马政府对此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2009年2月24日,IBM在中国提出“智慧地球赢中国”,并建议优先建设智慧的电力、智慧的医疗、智慧的城市、智慧的交通、智慧的供应链(物流)、智慧的银行等六大行业。2009年8月,IBM发布了《智慧的城市在中国》。报告认为,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推动中国社会的城市化进程,成为城市管理者的当务之急,建立智慧的城市将是城市信息化的终极目标和战略方向。2010年6月2日,在世博会期间,“2010智慧城市全球峰会”在上海举办。彭明盛发表“从城市开始构建智慧的地球”的主题演讲。他认为:世界将继续变得越来越平、越来越小、越来越普遍联系在一起,世界也在变得越来越智慧,所有这些变化都会集中在城市呈现出来。2010年11月2日,由科技部等单位举办的“2010中国智慧城市论坛”在武汉召开,论坛的主题是“发展更科学,管理更高效,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2010年12月12日,以“加速物联网发展与应用,共享智慧城市建设经验”为主题的2010中国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建设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2011年5月18日,第二届APEC智慧城市智能产业高端会议在河北省廊坊市举行,国际智慧城市组织(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ICF)的评审团主席约翰·荣格应邀参加。国际会议“智能城市周2011”在2011年10月24日通过“新智能城市宣言”:以建设安全、可持续发展及高效的城市为目标”,焦点集中在“要想看清未来城市需要具备的条件,首先需要了解城市存在哪些问题”上。
IBM公司积极倡导和推广“智慧城市”的发展理念和建设方案,尤其是借助上海举办世博会的时机,举办智慧城市的全球峰会,在IT界、经济界、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同。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认识到了“智慧城市”的前瞻性和先进性,相继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举措。据估计,目前全球已有1200多个智慧城市项目。
在国内,尤其是近两年,“智慧城市”理念获得不少地方政府的认同,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呈星火燎原之势: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沈阳、大连、东营、南京、无锡、昆山、杭州、宁波、厦门、广州、深圳、佛山、成都、武汉、长沙、南昌、西安、昆明、廊坊……越来越多的城市将智慧城市的建设提升到战略层次。以上海市为例,“十二五”期间,上海将率先构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这也是进一步延伸世博后续效应的重要内容。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国际智慧城市组织(ICF)的成立和评比活动也对智慧城市理念的普及和推广产生积极的影响。它每年都举办全球智慧城市的评比,评比分三阶段:第一阶段从全球众多城市中遴选出Smart21,第二阶段再从中选出Top7,最后评选出年度智慧城市(Intelligent Com-munity of the Year)。第一届世界智慧城市评比自1999年开始,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1届(2003年除外)。
二、智慧城市概念的辨析
IBM在《智慧的城市在中国》白皮书中,把“智慧城市”定义为: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http://bbs.rfid9.com/thread-8780-1-1.html。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IBM的智慧城市理念把城市本身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是由组织(人)、业务/政务、交通、通讯、水和能源等六个核心系统组成,这些子系统形成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整体。
在未来,借助于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智慧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方式,可以将城市中各领域、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地整合起来,就好像给城市装上网络神经系统,使整个城市像一个有智慧的人那样,具有较为完善的感知、认知、学习、成长、创新、决策、调控能力和行为意识,使之成为可以指挥决策、实时反应、协调运作的“系统之系统”。
关于智慧城市概念的理解,需要关注几个问题:
智慧城市的手段——智慧技术。
智慧技术是指将计算机、信息网络和人工智慧及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融合在一起,以形成机器“智慧”的综合技术。智慧技术的核心是用计算机(云计算)来模拟人在各个过程中的智力活动(如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从而扩大、延伸和部分替代人类的脑力劳动,实现知识密集型生产和决策自动化。从技术内涵来说,智慧城市是对现有互联网技术、传感器技术、智能信息处理等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是实体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的有效结合,是信息技术的一种大规模普适应用,并将引发新一轮大规模的技术创新。
智慧城市的基础。
智慧城市是把城市看作一个有机体,着力培养它的监控、学习、反应、调整和适应能力。因而,有关信息的感知、获取、传递、控制、处理和利用的设施构成智慧城市的基础。借助于信息技术,城市系统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将成为智慧化基础设施。
智慧城市的核心。
智慧城市理念的实质是借助于智慧技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改变政府、企业和人们相互交往的方式,对各种需求做出快速和智能化的响应,从而提高城市系统的智慧水平。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其中,物联网体系的建设是智慧城市的核心。
智慧城市的目的。
智慧的城市意味着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也意味着在城市不同部门和系统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依时利一卡通软件, 公司坚持一个方向“物联网方向”更合理的利用资源、做出最优化的决策、及时预测和应对潜在风险、突发事件和各类灾害;目的是协调各职能部门,整合优化现有资源,提供更好的服务,为城市各类主体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和休闲的环境。
智慧城市的特征。
全面物联:智能传感设备将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对城市运行的核心系统实时感测,具有更全面灵活的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互联互通和相互感知能力。充分整合: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将数据整合为城市核心系统的运行全图,借助于发达的智慧基础设施,提升信息处理和信息资源整合能力,协同运作:基于智慧的基础设施,城市里的各个关键系统和参与者进行和谐高效地协作,提高跨部门、多层级、异地的合作能力,实现城市运行的最佳状态。激励创新:鼓励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智慧城市的体现。
智慧城市包含着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应用)项目、智慧服务、智慧治理、智慧人文、智慧生活等内容。对智慧城市建设而言,智慧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是手段和驱动力,智慧产业和智慧(应用)项目是载体,智慧服务、智慧治理、智慧人文和智慧生活是目标。具体说来,智慧(应用)项目体现在: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食品系统、智慧药品系统、智慧环保、智慧水资源管理、智慧气象、智慧企业、智慧银行、智慧政府、智慧家庭、智慧社区、智慧学校、智慧建筑、智能楼宇、智慧油田、智慧农业等诸多方面。
智慧城市的本质。
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的体现形式,是Cyber-City、Digital-City、U-City的延续,也是城市信息化发展到更高阶段的必然产物。但就更深层次而言,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的理念反应了当代世界体系的一个根本矛盾,就是一个新的、更小的、更平坦的世界与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落后管理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有待于用新的科学理念和高新技术去解决。此外,智慧城市建设将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改变物与物之间、人与物之间的联系方式,也必将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社交等一切行为方式和运行模式。因此,本质上,智慧城市是一种发展城市的新思维,也是城市治理和社会发展的新模式、新形态。智慧化技术的应用必须与人的行为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社会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乃至制度法律的变革和创新相结合。
三、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意义
经济发展方面。
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循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而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完全契合的,具体体现在:(1)体现资源节约、环保节能和绿色经济本质。现代很多城市病的根源,就在于人类在工业化、城市化中形成的消费模式和生产方式。借助智慧城市的理念和实践,能促进人们消费模式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创新,推动绿色消费、清洁生产和敏捷制造,实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在未来的智慧产业中,通过建立一批环保新技术的研发和孵化基地,直接推广一批低碳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可以大大降低能源消耗率和污染排放率。此外,借助于智慧治理,可以充分挖掘利用各种潜在的信息资源,加强对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行业的监督管理,改进监测、预警的手段和控制方法,从而降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大限度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合理调配和使用水、电力、石油等关键资源,减少浪费,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物联网”时代科幻电影镜头将成为现实-智能楼宇管理师的实际大缺
建设智慧型城市,通过智慧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信息、知识、技术和脑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可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由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从而使经济发展更具“智慧”。智慧城市建设对智慧产业具有关联效应和催化效应,对于物联网软件。建设智慧城市需要海量的智慧基础设施、智慧产品、智慧技术和智慧设备,由此将形成市场大、范围广、关联多、链条长的智慧产业链和产业群,并催生一大批新的智慧产业。以物联网为例,由于物联网涉及的技术是一个大集成,将带动大规模产业链的形成,其中包括物联网设备与终端制造业、物联网网络服务业、物联网基础设施服务业、物联网基础支撑产业、
物联网软件开发与应用集成服务业、物联网应用服务业等。据估计,仅物联网造就的M2M通信将驱动新一轮的ICT建设,将成就新的万亿美元的市场。因此,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提高经济的知识含量和产业的科技含量,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3)带动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以下特征: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广阔的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产业带动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日渐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大战略选择。当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各主要大国都非常重视,在国家层面做出战略布局和筹划,纷纷把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加大投入,着力推进。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产业的发展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基础的技术支持和产业条件;智慧城市的建设也拉动和催化智慧技术和智能产业的发展。在智慧产业中,很多内容就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将直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养和发展。
引发科技创新。
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支撑,而每种技术又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涉及众多学科和领域。就物联网而言,它涉及的技术就非常多:感知层包括RFID信息编码标准、数据采集、传感器中间件、中高速短距离信息传递等关键技术;网络层涉及有线网络、互联网、无线网络等在内的各种网络信息传输技术,信息安全技术是重中之重;应用层涉及的技术非常广泛,与不同行业的应用结合需要不同的技术,数量非常庞大。此外,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人才要素、技术要素、资金要素向这些智慧产业集聚。可以预计,智慧城市的建设将引发新一轮大规模的科技创新浪潮。
�.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
相对传统的人为行政管理和决策手段,智慧城市所提供的智慧化的城市服务手段,可大大提升公共服务部门的行政效率和决策水平,有助于实现城市政府从管理到服务,从治理到运营,从零碎分割的局部应用到协同一体的平台服务的三大跨越。以南京市玄武区为例,2006年,玄武区采用IBM提供的以SOA为架构的电子政务平台,在新建的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之上,整合了财务、计生、民政、发改、卫生、市容、文档等共13个政务应用系统。以往需要30天才能处理完的行政审批事项,现在缩短到7天;SOA的软件架构提供的是一个基于开放标准的城市数字化支撑平台,把财政、农业、教育等单位的数据进行共享和交换,光IT的成本,每年就节约80万元。
�.治理城市病,保障民生——智慧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联合国人居署(UN-HABITAT)发表的《State of The World's Cities 2010-2011》的报告认为,2009年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份额为50.1%,并预测到2020年这一比例为54.4%,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59%。今后五年内,中国的城镇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到203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5%左右,各类城镇人口新增三亿多人。但从国内目前城市化、工业化的现实来看,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增加,城市病更加突出:交通拥堵、食品安全、医疗资源紧张、公共卫生事件、环境污染、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就业压力、城市安全监管难度加大等。这些问题不断考验着政府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建设智慧城市,就是要贯彻“互联、整合、协同、创新、智能”的智慧城市理念,借助于全面的集成的智慧技术,建立统分结合、协同运行的城市管理智慧应用系统,通过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有效的交换共享、更协作的关联应用、更深入的智能化,促进城市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交通流的协调高效运行,使我们的城市运行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更绿色、更和谐。
参考文献:
[1]陈江岚.智慧城市论丛.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2]吴余龙.智慧城市:物联网背景下的现代城市建设之道.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3]李贤毅.智慧城市开启未来生活.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4]吴胜祖.智慧城市:技术推动和谐.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