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顶层设计
来源:ChinaSourcing 更新时间:2013-04-17


城市是许多人寻找另一种人生的地方,联合国人居署则坦言:城市正在变成一个矛盾的集合体,既是机会遍地的热土,也是不公滋生的温床。据IBM资料,“一个世纪前,全球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不超过20个,而今天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450个,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个数字还将持续上升;2008年底,中国城镇人口已突破6亿,城镇化率达到45.7%,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型城市逼近120个,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达388个;美国1982–2001年人口增长了约20%,而交通流量却暴增了236%,铺设更多新的道路和车道也许不太现实,但是将智能工具运用到道路和汽车中无疑是可以实现的”。另外“全世界半数财富被25个城市占据,未来的超级都市区将占有全世界66%的经济活动和85%的技术发展成果”。

显然城市需要变革和转型,为了抓住机遇和构建可持续的繁荣,城市需要变得更加“智慧”,而建设智慧城市就是对城市转型的一种积极探索和对城市发展新模式的不懈追求,是城市综合功能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路径,能给国内服务外包产业带来新的商业机会,也是推动社会变革和提高生活品质的现实切入点。

但智慧城市建设将牵涉到众多领域和城市管理各个方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正确处理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产业发展的协调关系,需要强有力的领导组织和运作能力进行顶层设计和运作实施,以避免重复建设、创造新的服务外包市场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智慧城市建设挑战分析

挑战之一:寻找突破城市化弊端有一定的难度。

世博会《上海宣言》中提到,“今天,50%以上的人已经居住在城市,我们的星球进入了城市时代。城市化和工业化在带给人类丰富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也伴随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城市贫困、文化冲突,正在成为全球性问题”。如何解决这些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需要统筹兼顾,重点突破,但往往由于主观因素和限于财力,难度很大。

挑战之二:信息化孤岛普遍存在。

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正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不断渗透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悄然开创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目前全球信息产业梯度转移趋势明显,中国各地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需求旺盛,许多城市已经处于从信息高速公路到建设智慧城市的阶段。但中国大多数城市的信息技术应用广度和深度还不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还不高,很多城市信息化工作往往存在技术容易解决、而运作模式解决协调难的现象,特别是各个部门各搞一套信息化系统,集成很难,形成大量的信息化孤岛。如以往在城市信息化过程中,就存在不同GIS平台在同一个城市运行,一些异构数据难以融合和城市基础数据难以共享,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在许多城市在智慧城市或智慧园区的建设过程中,开展大量的信息化建设,如果缺乏顶层设计,很容易出现重复建设和形成新的信息化孤岛。

挑战之三:智慧城市无成功经验可供借鉴。

2008年IBM提出“智慧的地球”这一发展愿景,认为“城市是一个集交通、能源、商业、安全、医疗、食品等系统于一体的综合体,要使我们的城市更安全、更高效、随时响应”。但由于智慧城市建设受重视的时间不长,尚缺乏智慧城市建设的成熟经验,特别是相关技术发展迅速,可供选择的技术成果众多,需要用与时俱进的思路从顶层开始谋划智慧城市建设。

二、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对策措施建议

世博会《上海宣言》提出“和谐城市应该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的合理有序、自我更新、充满活力的城市生命体;和谐城市,应该是生态环境友好、经济集约高效、社会公平和睦的城市综合体。为此共同倡议:创造面向未来的生态文明、追求包容协调的增长方式、坚持科技创新的发展道路、建设智能便捷的信息社会、培育开放共享的多元文化、构筑亲睦友善的宜居社区、促进均衡协调的城乡关系”。显然该倡议的“和谐城市”建设内容与智慧城市建设密切相关。

IBM认为智慧城市具有四大特征:全面物联、充分整合、激励创新、协同运作。显然智慧城市建设不单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领导力的问题,因此需要明确的指导思想来应用智慧的技术以降低成本,要崇尚科学思想,传承文化智慧,保护生态环境,发挥科技智力优势,努力建设以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应用普及化为主要标志,并服务于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智慧行业”的信息基础设施与应用体系,大力发展“智慧产业”,转变发展方式,创造服务外包市场,推进绿色增长。

1、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顶层设计

要在城市已有信息化基础上,明确一个部门负责或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和实施工作,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智慧城市建设所需智慧的信息化基础设施,避免信息化孤岛,研究制定智慧城市建设统一的智慧信息架构标准,考虑三网合一和留有充分升级接口,用智能传感设备将城市公共设施逐步物联成网,未来再随技术发展过渡到物联网应用普及,为智慧城市的海量信息发挥商业创新价值和创造服务外包市场塑造一个灵活、高效、安全、高扩展的系统,以此吸引技术提供商、平台架构商、应用服务集成商的积极参与和协同,从而促进城市的数字化、互联化、物联化和智能化进程。

2、智慧城市行业应用领域要避免重复建设

分析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地理环境,调查市民的需求和政府的愿景,本着要让智慧传递到城市的每个角落,在智慧城市信息架构下,以应用需求为导向,拟出分步实施的智慧行业应用领域及其推进方案,避免重复建设,推动建设宜居的、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城市。

(1)城市管控指挥系统。以宽带化、移动化和物联化来集成先进技术,使智慧城市的各神经元进行相互联络构成可以管控的、高效和协同的城市管理指挥系统,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包括数字城管应用服务、水资源管理、环境监控、食品安全、应急指挥、公安安全、城市交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居家生活等智慧行业领域的信息化系统。

(2)企事业管理服务系统。建设智慧城市精细化的电子政务服务、电子商务、金融贸易、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节能减排和物流信息平台等众多企事业管理服务领域,提高行政效率和改善公共服务水平。

(3)市民服务系统。建设智慧城市高效便捷的市民服务系统,可依托统一的数据结构、安全架构和基础平台,采用将市民综合卡、车辆卡等与手机绑定服务方法的市民一卡通服务。

3、智慧城市的智慧产业培育要避免同质竞争

智慧城市建设要根据城市特征和自身资源优势,以所在城市的优势产业发展为基础,与智慧城市的定位相对应,着眼高端化、信息化、集群化的新兴产业和服务外包市场,加快工业企业研发设计数字化、制造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并在城市已有相关园区建设基础上,根据市场空间和产业细分,科学规划统筹建设一批专业园区和功能区,避免园区重复建设和减少产业同质竞争。如集成建设科技创新园、软件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推动新兴产业和服务外包的错位布局和集聚发展。

正确处理好智慧城市、智慧行业和智慧产业三者关系,通过智慧行业应用领域,创造智慧产业服务外包市场,并根据整体规划和行业与产业培育成熟程度,指导进行分步实施。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实现让智慧与信息成为运营城市的新资源,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投资,实现信息技术与城市运作的有机融合,为城市培育新的智慧产业和服务外包增长点,帮助城市管理、城市服务、城市运营中各参与主体实现多赢。

4、智慧城市建设运作模式建议

明确以所在城市信息化部门或机构为核心,寻求合作伙伴合作合资成立智慧城市建设运作主体,形成一体化的“智慧城市”运作架构,采用国有控股、民营实施的运作机制。

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不同项目内容,可探索采用不同的商业运作模式,在确定与拟定、招标与选标、开发与建设、运营和移交等过程中可探索采用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转让)、BT(建设—转让)、BOO(建设—拥有—经营)、BOOT、BTO(建设—转让—经营)、BOOS(建设—拥有—运营—出售)、TOT(转让—经营—转让)、OT(运营一转让)等方式,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有效有序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进一步发挥经济社会信息化的带动作用,智慧城市建设运作主体可统筹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运维、智慧行业的规划筛选与实施、智慧产业的布局与培育,全力推进电子信息及软件等产业的发展。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创造智慧行业需求,以政府采购方式为智慧产业和服务外包培育市场,特别是随着信息服务业许多新的服务模式的出现(如SaaS和云计算等)为智慧城市建设与实施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服务模式,促进智慧城市建设资源的共建共享。

三、结束语

要将智慧城市建设战略纳入城市建设规划,通过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顶层设计,立足全局和着眼长远,合理谋划体系架构和统筹安排所有信息化工作,将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内容具体化,并通过整体化、系统化的解决方案,以高水准、关键性的示范项目为抓手,实现技术研发落地、新兴产业集聚和服务应用推广的多重效应。通过这样的顶层设计和集成实施,使智慧城市建设成为改善民生和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同时成为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精简行政机构的重要手段。

同时建议组建智慧城市研究院,承担智慧城市的规划调研,吸收国内外一流专家的建议,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前瞻性研究,加强智慧城市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并在实施过程中,及时研究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组织技术专家针对技术发展趋势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彻底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城市管理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促进智慧城市的和谐可持续建设。

(作者郑加强为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