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更新时间:2013-04-17
日前,市民郝先生联系记者称:“几天前,我因为一些工程上的问题,想登录南京市白下区住房和建设局的网站查询一些信息。然而打开网站后,我发现该局的网站上几乎没有任何信息,一片空白。”白下区住房和建设局表示,网站上没有内容,是因为没有什么东西可发。(5月30日《扬子晚报》)
本以为媒体一曝光,白下区住建局网站会连忙改之,至少发几条类似领导活动的信息上去。可惜的是,即便当我们再次浏览网站,依然是一片空白,如此看来,还真的是“没有什么东西可发”了。这无疑让想通过该局网站办点事的群众,心头凉了大半截。
当然,类似关于政府部门高调建网站,而后低调收场的现象,人们又见得太多了。这一点,全国年度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就是有力证明:中央部委政府网站的普及率达到了96.1%,省市政府网站普及率为100%,地市级是99.1%。本来,各级政府都强调要重视电子政务,这是好事,也是公共治理顺应科技进步、时代发展的良好体现,但另一组数据让人汗颜:全国的政府门户网站中,约有1/3的网站难以打开,1/3的网站应用价值较低,还有相当数量的网站存在内容更新不及时、服务功能不健全、发布信息无时效等弊端。
事实上,“上级部门要求各个局都要建自己的网站,我们也没有办法……”从这些解释中,我们就不难窥视一些政府部门对待电子政务的态度。在一些政府部门看来,开通网站说明他们已经进入电子政务时代。至于更新不更新,就不是他们考虑的事情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政府部门的思维:政府网站确实可以方便老百姓掌握信息、办理事件,但要不是上级部门有硬性要求开通网站,老百姓恐怕连一个空白网站都看不到,遑论网站功能齐全、及时更新了。
说白了,政府部门网站令群众不满意,根子在于个别部门的“软件”过于落后懒散的工作作风和高高在上、闭目塞听的管理理念,是这些部门网站沦为面子工程的根源所在。
作为一种技术手段,网络让民众多了一个了解政府公务、反映民意的渠道。倘若政府部门真正做到用权透明、政务公开、接纳民意,切实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那么网络这种手段就能发挥巨大的功用。否则,看起来很现代的电子政务,都只是增加了行政成本,空耗了公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