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市信息化发展 应该讲究实效
来源:计世网 更新时间:2012-04-15

一、信息化的进展

  1993年,以国务院成立国民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为标志,以“三金工程”为突破口,开始推行国民经济信息化战略。至今经历了近十九年,尤其是1999年、2000年的发展,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信息化发展的整体表现为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一是IT普及程度大大提高。据CCID(信息产业部发展研究院)统计,到2001年底,各级政府局域网已建成或投入使用的达76.3%;大中型企业的局域网已建成比例大约为70%左右。二是IT应用水平大大提高。如“三金工程”(金关、金税、金卡)经过八九年的
努力,取得了良好成效。

  当前信息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标志是实现了“四个转变”。

  第一个转变是信息化不再只是一种战术措施,而是上升到战略地位的高度。其最明显的体现是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决议,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战略措施”。这一定位是前所未有的。这种转变不只体现在对其定位的认识上,而且体现在行动规划和组织措施等各个方面,包括在“十五”计划中制定专项规划、成立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以及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正在抓的重要工作等。

  第二个转变是信息化从局部推进转变为整体推进。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网络
平台的整合。目前开发新的信息系统,不管是企业的ERP,还是政府的电子政务项目,都高度重视整体规划。即使是分步实施,也要先搞清楚整体规划。整体规划中首先突出网络平台的整合。网络平台是支撑整个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如果不把网络平台整合起来考虑,将来会出现许多问题。二是数据管理的集中。用网络把数据集中起来管理,包括数据生成、存储、传输、处理的可靠、真实性。三是网络服务的互动。网络上应用业务的互操作以及信息交换将基于互联网服务技术,这是一种方向。四是安全、认证的强化。建设统一的安全、认证框架体系,以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强度的合理化。

  第三个转变是信息化由技术驱动转变为业务驱动。过去很多信息化项目是由IT部门或者由技术发展提出来的,并不具备清晰的业务应用需求,效果不是太好。现在信息化的很多重大项目不是由技术驱动,而是由业务迫切需要提出的。没有业务驱动作源泉,信息化建设将在很大程度上是盲动的。

  业务驱动有两个特点,一个是项目选择从关键业务入手。例如在许多电子政务项目中,已不是先搞办公自动化(0A),而是首先抓住本部门关键业务流程网络化管理,取得实效后,再提升0A水平,并在数据积累基础上建设决策支持系统。另一个特点首先开发应用,然后确定网络平台。过去进行信息系统建设往往是先假设数据流量、用户数量,设计网络平台,然后建设网络,再开发应用。这样建成的网络基础能力往往远远超出应用的需要,造成资源浪费。目前一些单位项目实施模式是先开发应用,再确定网络平台,可能避免“大马拉小车”的局面。

  第四个转变是由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和市场共同推动。我国在尚未完成工业化的情况下推进信息化,政府的推动和
引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的推动力量不能减弱。但是单纯依靠政府,没有市场共同推动信息化也不可能做好,大量事实证证明,越是由政府提出的项目往往越难以做到讲求实效。

  在信息化发展新阶段,信息系统建设具有五个特点:一是规模大、投资强度高。八十年代管理信息系统起步时,几百万元投入的项目已经算大的;九十年代互联网发展起来之后,信息系统建设需要几千万资金;现在正在规划或实施的项目当中,少则几千万,多则上亿甚至几十亿,这些信息系统规模都非常大,投资强度也很高。二是跨部门的关联业务多。现在的信息系统不再是单个部门的纵向信息系统,往往要求与业务有关联的部门都参加进来,从而增加了从设计到实施的难度。正在进行的重大电子政务工程几乎都是跨行业、跨地域的工程,相当一部分工程中,银行、财政、税务等部门都要参与,并且与业务紧密相连。三是涉密性强、安全要求严。现在信息系统均涉及本部门核心业务,涉密性强,因此对安全的要求非常高。另一方面,现在系统需要内外网信息交换,而外网是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中,安全性比较差。因此,对系统安全要求的提高和系统外部环境较差之间形成鲜明的矛盾。四是信息系统立项时要求立刻见效,以实效为导向,从而增加了方案选择的难度。五是多要素、实施风险大。影响信息系统成
功率的要素很多,只要有一个方面不到位,就容易导致失败。

二、电子政务面临的问题及推进策略

  电子政务是当前推进信息化的重点。什么是电子政务?今年三月人大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朱总理将政府职能概括为四句话十六个字:经济调节、市场监管、
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个人认为,所谓电子政务就是将之电子化、网络化。

  电子政务目标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强化经济和社会的有效管理;二是提高工作效率、行政透明度和法制治理水平;三是加强与公众沟通,提供优质便民服务。

  现在推进电子政务面临六方面的矛盾:一是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完成,在推进电子政务过程中既不能固化当前的一些不合理结构,又不能过于脱离现实;二是政府某些业务流程不规范,在推进电子政务过程造成很大困难;三是推进电子政务过程中是先从政府内部入手还是从外部业务入手;四是如何选择信息化项目优先权,用什么标准确定项目优先权。五是安全与成本、保密与共享之间矛盾的处理;六是电子政务哪些需要统一,哪些允许分散。

  个人认为,推进电子政务的策略可考虑以下几方面:一是将电子政务与政府职能转变结合推进。等待改革完全到位后再搞是不行的,但电子政务完全迁就现在的不合理结构也不行。要花力气找到两者的结合点。二是政务业务流程规范化是前提。没有规范化,电子政务不可能做好。过去有很多教训,业务流程老是在变,没完没了,越做越复杂,问题也就越多。三是内部事务与外部事务信息化可以交替发展。不仅可以从内部做起,也可先从外部做起,交替推进。四是项目选择标准以关键业务优先,力求有实效的项目先行。五是安全与成本、保密与共享之间取得平衡。过分不恰当的强调安全,必然提高成本,同时需要平衡保密与共享之间的关系。六是只限必要的统一。最基本的一是标准和规范,二是网络平台,三是安全和
认证系统,即PKI基础设施的统一。

  电子政务在支持四方面政府职能中,要注意研究以下问题:

  1、经济调节。首要的问题是信息源。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信息的来源基本是统计数据,现在仅仅依靠这些是不够的。要寻求跟自己业务相关的、能以网络
在线生成的数据来源,还要辅之开展市场调查。其次是业务联动。计划、银行、财政、外经贸、统计等5家业务联动,实现信息共享,是经济调节信息化的关键,也是难点。再次是决策支持技术。决策支持所需要的技术有数据库、模型分析、数据挖掘等,要根据数据数量和质量选择适用工具。经济调节信息化在电子政务中是难度较大的。在电子政务规划中,应先把基础打好。

  2、市场监管。这是当前电子政务的重点。
客观需要加强市场监管力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后,由于市场主体多元化并具有各种各样的利益驱动,使市场秩序难以用传统办法监管,而网络监管是一个很好的出路。目前税务、海关、金融、公共支出、价格管理、信用监管等各方面都在做工作。

  市场监管中电子政务的重要内容是分领域业务联动,没有业务联动,互相交叉稽查就做不到。业务联动有三条原则:网络要互联,或者统一;数据集中共享;业务分散处理。

  市场监管中电子政务的目标是依靠网络进行治理,做到严密严格、规范透明。

  3、社会管理。社会管理信息化包含户政管理、地政管理、工商管理、车辆管理、治安管理和社会保障等领域,涉及社会稳定、依法行政和群众利益各方面,其目标是依靠网络进行治理,做到严密高效、规范廉洁。

  4、公共服务。主要是社保(包括最低保障线)、就业、报税、信访等。其最关键的问题是把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在网上运行,即建好“一站式服务”门户网站,目标是便民服务、体验民情、政务公开。

 三、电子商务面临的问题及推进策略

  目前全球电子商务网上交易总量只占整个商务活动2—3%。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尚处于初级阶段,真正的电子商务还在探索之中。当前,我国电子商务仍处于打基础,创环境的阶段。

  电子商务是基于信息网络的一切商务和
管理活动,其本质是:效益、透明、协同、敏捷。企业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基础,而行业信息化是关键,因此电子商务应把企业信息化当作基础来抓,同时应研究行业信息化,在行业信息化规划指导下,推进企业信息化。真正电子商务发展方向是跨行业供应链管理,它包含所有为满足客户要求的经营环节,不仅包括生产和供应商,也包含运输、仓储、零售和客户本身。

  现在推进电子商务面临着以下问题,一是体制的约束,例如市场不规范就是体制转轨中不可避免出现的问题;二是商业流程,特别是企业之间的商业流程、业务流程不够规范;三是企业内部和外部业务信息化突破口选择。四是企业信息化与行业信息化之间的关系。企业信息化讨论的很多,但行业信息化还没有被广泛关注。五是推进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包括网络、物流、支付、安全四方面均衡推进,哪一方面落后都会阻碍电子商务发展。六是推进电子商务中统一和分散的关系怎么处理。七是电子商务的法律环境虽然做了许多研究工作,但真正出台的还没有。

  针对这些矛盾,电子商务发展可考虑以下策略选择:1、将电子商务与体制
改革结合推进,以电子商务催化体制改革。2、业务流程规范化是前提。不管是企业内部还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及行业内部、行业与行业之间业务流程的规范化,都是非常重要的,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前提。3、企业内部事务与外部事物可采取交替发展的策略。4、关键业务优先,有条件产生效益的项目优先。5、在行业信息化指导下推动企业信息化。一是因为企业信息化侧重点和特点都是与行业信息化有依存关系,不同行业里的企业,信息化的重点和特点是不一样的,所以应加以区别。二是企业对有些信息内容有共同的要求,需要在行业信息化层面解决,如市场化分析、预测,金融、信用、保险等的服务。三是开展企业之间B2B电子商务的时候,需要以行业统一制定B2B电子商务标准规范,但这方面还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6、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先行一步。没有基础设施,电子商务很难全面推进。7、坚持必要的统一,如标准、法规、安全认证体系、基础信息等。8、应争取早日出台电子签名法。

  四、信息化与信息内容管理

  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讲了很多年,迄今,尽管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已经大大丰富了,但从管理的角度说,信息内容的管理仍然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

  信息内容管理是从数据开始的,数据是信息化的基础和关键。信息内容的管理目标应该是“把数据提升到信息,把信息提升到
知识,使这些知识通过员工参与促进用户个人智能的提高”。为实现这个目标要求信息源广泛真实、搜索能力强,不仅能够处理结构性数据,而且能够处理非结构性数据,最后能够按需提供个性化服务,并逐步形成知识体系。现在国内外很多公司在信息内容管理技术作了许多研究开发工作,其趋势是力求把所有的技术工具整合起来。

  五、信息化的风险

  关于信息化的风险,有一系列数字。2000年美国电子政务的成
功率,按照三项指标来衡量(进度、预算、成效),完全成功的占23%,完全失败的占28%。我国原来MRP应用有800多例,现在包括从MRP-11在内约有2600多例。在这2600多例中,成功率是多少。虽然还没有确切统计,但在过去推进的800多例中,据统计成功率不及20%,可见信息化是有相当大风险的。

  概括地说,信息化风险来自以下五点:一是低估信息化推进的难度,对人们的接受能力、制度变革的阻力以及技术的成熟度估计不足;二是缺乏深思熟虑的规划,往往不是真正从业务需求来考虑规划,而是本末倒置,为信息化而搞信息化规划;三是没有抓住关键业务,或者在关键业务信息化实施当中没有抓住关键的成功要素;四是信息内容管理不力;五是资金短缺或者不到位。采购、建设新项目有钱、而维护运行缺乏资金。

  当前,我国信息化已涌现一批成功的典型案例。归纳起来,他们成功的因素有以下几点:一是制定了一个科学的规划;二是从最有效果的关键业务做起,业务和技术的匹配得当,三是重视信息内容的管理,四是在实施过程中有严格的项目管理制度,在发展规划中要有评估,在项目执行中要有监理,在系统运行维护中,要实行信息系统的审计。四是有高水平的CIO(信息主管)。

  一般地说,影响信息化项目成功至少有六个要素:

   技术。包括网络
平台,硬件、软件的选择等,怎样与业务需求、应用环境相匹配,是关键。

   数据。现在所有的信息系统,尤其是电子政务,数据的来源、数据的实时性、准确性、完整性,以及不可篡改性,需要下功夫研究。有的系统建立后,数据的采集仍是人工采集。有的数据采集后没有进行集中管理,数据往往失真,可以被人为地篡改。由此,整个信息系统就失去了运作的基础。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准确性、完整性、不可篡改性,以及数据的安全保密性非常重要。

   人员。信息系统,特别是规模较大的信息系统,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
培训人员。不只是培训技术人员,而且要全员培训。包括领导成员。系统成功的要诀是全员参与。

   组织保障。就是关键业务在系统中运转的组织保障,是不同于人工操作的一套。组织保障体系中不只有一个技术部门,而且需要有核心领导人员,如企业中的信息主管CIO。CIO是既懂IT技术,又懂本单位本行业的流程,有一定管理协调能力,并且经过CEO授权,有一定权力能够调动一些资源,这是组织保障的一个成功要素。

   物理上的布局。数据库集中和分散,物理上如何布局,服务器可在物理上集中,也可在网络上互联,根据本单位情况做些选择。

   业务流程重组。要体现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原则。

  六个要素哪一个不具备或者欠缺,都不能建成一个好的信息系统。

  总结起来,我国的信息化从1993年以来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另一方面,我们当前的任务仍十分繁重,我们工作的天地十分广阔,当前的关键是如何讲究实效地进行信息化工作,防止“散、大、空”。“散”即信息系统重复建设,各搞一套;“大”即以自我为中心,什么项目都囊括进去,信息系统的边界过于宽泛;“空”即只搞网络,除网络平台外,既没有很好的内容,也没有关键性的应用。只有防止“散”、“大”、“空”的弊病,才能防止浪费、真正讲求实效地推进我国的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