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工作建议
来源:求是理论网 更新时间:2013-08-25
    十八大报告中要求:“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规范有序运行。”内涵丰富,寓意深远。这充分说明网络在给地方政府提供创新社会管理新途径的同时,也亟需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舆情管理模式。如何对网络舆情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成为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和领导干部的必修课。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树立全员防控意识。网络舆情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着各个层面的民情状况和发展态势,这就需要我们在机制上协调统一,行动上未雨绸缪,思想上高度重视。首先,要形成统一归口,建立网络危机处置小组,明确主管部门和工作组成员单位,由专门机构牵头,组建自上而下的专业队伍,明确职责分工,将队伍建设、保密工作、宣传工作与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有机结合,齐抓共管,避免出现多头管理却未形成合力的尴尬局面。其次,要增强各单位主要领导的执网意识,把网民反映的问题作为一种信访,将处理网络舆论作为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牢牢把握舆论的主动权,避免在关键时刻“失语”。再有,要适时召开干部动员大会,大力宣传网络舆情防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邀请专家开设网络舆情应对处置专题讲座,开展网络舆情的警示教育,树立正确的舆情观和危机感,提高干部应对网络、驾驭网络、引领网络的能力。
  二、加强管理,规范制度,提高舆情体系建设。“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形成和完善事前、事中、事后防控体系,建立和健全工作机制是应对网络舆情的关键环节。一要制定《网络问政考评办法》,重点考核网络发言人、舆情处置、网络互动、网络宣传、网站建设、信息公开等内容,建立问责机制,定期通报考评结果,并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做到有章可循,有备无患,有条不紊。二要进一步严格规范信息发布审批程序,形成由单位分管领导主抓信息发布文字关,严格程序化管理,对进入互联网的信息实行准入制度,保证在见网的宣传报道不存在失泄密或有损政府形象的现象发生。三要加强政务类网站的安全监控和信息巡览,保证网站不被他人利用和攻击,发挥网站宣传的主阵地作用。四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对于重大的突发事件要第一时间形成通稿,统一口径,避免官方语焉不详造成的大众探究深挖,进而升级发酵事件的负面情绪。
  三、加强沟通,注重预防,降低危机发生率。网络舆情应对往往不是靠一个单位、一个人的一己之力就能妥善处理的,要降低危机发生率还需做好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网络,将涉及本单位、本辖区的现实问题及时落地办理、网上反馈。同时,将民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要彻底梳理,提前研判,防止网下问题向网上转移扩散。二是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方法,及时疏通社情民意,理性化解矛盾纠纷,在一些敏感、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理上,一定要集思广益,注重程序,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三是由宣传主管部门牵头,定期向媒体通报中心工作,交流感情,加强共识。定期开展新闻业务交流,互通有无,促使媒体换位思维,理解政府开展工作的难处和实际情况,争取媒体的最大化支持。
  四、加强监测,组织有序,把握舆情处置主动。网络舆情应对的责任要明确,处置要联动,违法要追究,要善打“组合拳”,牢牢掌握舆情处置主导权。分工层面上,要建立分级预警机制。舆情监测和处置实行分级管理,建立责任化机制,将工作和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岗位、具体人员上。处置层面上,要建立联动处置机制。加快建立宣传、政法、信访、纪检、公安、网监等多部门联动处置机制,形成上下运转协调、处置危机技巧共用、网络信息互通的工作格局。违法信息层面上,公安机关要依法依规打击不实言论。对于互联网上针对政府机关的报道和宣传,若发现负面及攻击性言论,要及时甑别真伪。对于不实言论,要加大处置力度,对发布人员要出重拳、抓典型、杀歪风。
  网络正改变着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形成了新的舆论场域,对地方政府的管理方式产生着巨大冲击和深刻变革。研究熟悉网络舆情特点,重视网络舆情处理,学会运用网络释民惑、解民难、汇民智,是新形势下对地方政府职能的基本要求,也是政府服务职能的集中体现。我们只有高度重视、科学应对、合理运用,才能使自己拥有认识网络世界的“望远镜”,解剖舆情事件的“显微镜”,解决现实问题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