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因应微博“六字诀”
来源:人民论坛 更新时间:2013-10-11

   微博其实很简单,简单的注册,简单的操作。微博其实也很不简单,粉丝和转发功能使微博的内容瞬间大规模传播,这种“我的微博我做主”的自主性赋予了微博强大的生命力,既助推了微博生生不息的传播力,又展示出微博辐射乃至撬动现实生活的强大力量,从而形成了一幅“微言大力”的图景。

  小小微博已经不仅仅是网民个人发声的小喇叭,而是成为了一个横向连接公众的社会神经元,由此正在强化中国社会的行动力。当前,网络上的“围观”越来越多地转化为现实中的“较真”行动,从对官员抽的烟、戴的表的询问到对征地拆迁中权力的滥用,网络公民正在通过权利行使的阳光将权力过程的黑箱射穿。

  不仅如此,微博旨在传播信息而非辨析信息真假这一客观特性,也使得小微博具有较大的杀伤力,特别是一些谣言或不实信息经由网络传播既伤害公众心理,又极大地伤害政府公信力。“杭州失足女若小安”、“国税47号文件”、 “某领导包养众多情妇为其滥权”等不实信息都说明,政府机构和公民个人在小微博锋利如刀的传播面前都是伤不起的。微博已经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生态,对政府治理形成了诸多挑战。

  微博对公共治理的三大挑战

  首先,微博等自媒体以其开放性加速了权力的弥散,新的权力主体与政府竞争着公众信任,直接挑战政府的网络话语权。例如公共议程设置权是政府决策权的核心部分,有影响力的网民提出、讨论公共事务,进而设置、改变公共议程已经成为现实。2007年的华南虎照事件、去年的温州动车事故等,都凸显出政府议程设置权的削弱。

  拥有如花妙笔的人们在网络上积极发声,成为拥有众多粉丝的“意见领袖”。他们或者以理服人,或者以情动人,以其语言和观点的魅力影响公共议程中的议题增减,影响议题的讨论,甚至对一个时期的公共议程的存在本身具有重大的影响力。

  与他们相比,政府在互联网上的话语权严重弱化。尽管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已经开通政务微博,但在浩瀚而热闹的微博世界中,政府的形象、影响力、话语权还没有获得实质性进展。同时,政府网站因其刻板和有效信息可获得性差而点击量寥寥,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政府在互联网上的无力感。

  其次,微博进一步塑造了水平化的互联网社会结构,直接对既有的政府权威维护构成挑战。微博使每个用户可以因为一句话、一个图片而建立起交谈关系、产生共鸣,形成一个个游走于现实与网络的社会公共领域。

  以往,政府权威的维护主要依靠规则、习俗和共享价值的不断实践,并以强制力威慑和福利诱导为凭藉。互联网以每个网民为信息节点形成水平化社会结构,大大压缩了现实社会中的权力链条,在互联网上重构现实社会中的垂直权力——命令链条几无可能,政府权威的维护更需要匿名世界的说服能力而非强制力威慑或福利诱惑。

  换言之,既有的规则、习俗和共享价值在新媒体上都要经历一个由公共讨论再确认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谁能够说服他人认可一套规则、习俗和价值,谁就能够赢得权威。如果政府不能及时顺应互联网的水平特征来延伸权力,那么,政府权威不仅难以维护,其流失的速度也会加快。

  最后,微博信息流的方向多元性使政府管理边界模糊,直接挑战政府的回应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政府既有的条块分割官僚结构与工业时代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相适应,与一点对多点的传播格局相适应。而微博等互联网上信息流动的迅疾和多方向性使网上与网下、大事与小事、公事与私事、国内事与国外事、单位内部事与全社会的事、政治事务与非政治事务的边界日益模糊,从而使政府在事务管理中研判“公共”边界继而做出反应面临着巨大挑战。稍有不慎,小事就演化为大事,私事就变成公共议题,国外的事情就会转化成国内事务,单位内部事务会成为全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经济、文化、甚至休闲娱乐都会变成政治话题。

  近年来的天价烟、天价酒事件、英国几个城市的骚乱等等,都反映出政府管理边界的模糊化以及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管理方面的被动。政府即使反应迅速,其反应效果如果没有得到传播资源的整合传播,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政府回应能力的背后是个整合传播与沟通资源的能力问题。

  现实社会中政府的传播资源与和公众沟通的资源也呈现出条款分割的特征,难以形成合力应对互联网无时空的飞速传播。政府的宣传与沟通部门还缺乏对网民语言进行分析进而融合的机制,从而造成官话难以接通民话的传播短路困境。

  政府善用微博的“六字诀”

  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政治生态变化和挑战,政府不能用传统的管控手段去围堵,因为堵字诀的背后是区分“你们”、“我们”的阶级斗争逻辑的延续。政府需要的是积极适应变化,主动迎接挑战,把网民团结成“我们”,善用小微博,凝聚大力量。简言之,当前政府需要用六字诀增强透明度,重塑权威性,凝聚公民共同体。这六字诀为:学、析、疏、引、吸、纳。

  学,即学习、使用、熟悉微博,探索并抓住互联网的信息流转规律。政府官员首先要改变对互联网的漠视、厌恶、恐惧、排斥、抵制、压制等态度,将互联网当作权力资源来对待,利用政府的既有权威和比较优势,通过晒信息、公开决策过程等主动的开放行为树立网络中的政府形象,使政府始终居于互联网上诸多权威信息的核心地位。其次要学习和掌握网络语言,无论是淘宝体、还是偶尔的卖萌,都体现了政府与公众在网络上的平等地位,要比官话套话更能够hold住政府形象。

  析,即分析微博中的民情民意。首先是要将其中的利益、价值和诉求条分缕析并进行分类,特别是要分析“意见领袖”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然后与现有的制度和政策环境进行对照,发挥这些分类后的利益、价值和诉求的决策参考价值和对制度的纠错机制。

  疏,即疏通情绪宣泄和利益表达渠道。大量事实证明,网上的情绪宣泄和诉求多由网下政府不作为导致。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偏重从网络舆情处置的角度去处理网上信息,还并未认识到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政治生态变化和由此对政府回应能力的复合挑战。这是一个误区,只能使政府陷入被动应对和技术层面的引导,难以从根本上回应挑战。疏通渠道的关键在于通过政务微博等网络问政平台的建设推动政府负责任地作为和解决问题。

  引,即引导政府与公众的互动。这就首先要求官员不仅在面临危机事件时及时回应公众之所想,而且在日常管理中以通俗语言与公众及时沟通、常话家常。其次要求官员要倾听网民的意见与建议,查看网民评论并适当予以回复,在对话和互动中发现共同利益和价值共鸣,从公共利益整合的角度对网民讨论公共话题进行柔性的因势利导。

  吸,即吸取各界智慧。微博是精神层面的交流平台,每个网民对公共事务都有不同的看法,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政府首先需要有像互联网一样开放的胸怀,来者不拒,吸取各种观点。例如目前网民在微博上对校车相关制度的讨论、对异地高考问题的讨论都引发人们更为深入的思考,不少网民甚至还拿出完整的解决方案在微博上予以链接。其次,政府还需要善用公共议程设置权,主动创设话题来“网聚民智”。

  纳,即将吸取的民间智慧消化吸收到政府管理过程中,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政府在分析、吸取民意的基础上,将民意、民智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具体政策,无疑能够强化政府与公众的联系,凝聚民心,进而提升网络话语权。

  目前,已经有不少地方和政府部门开设了微博,北京、上海等地还设立了政府微博群。这意味着政府开始放软身段,脚踏实地积极作为,探索围绕政府权威形象形成微博、政府门户网站、官方新闻网站等同频震荡的同心圆宣传架构。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对于政府来说,微博就是现时推动问题解决、凝聚中华民族建设合力的那个支点。

  (作者: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