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四区一基地” 巴南区凸显五大优势
来源:重庆日报 更新时间:2013-11-11

   ——访巴南区委书记李建春

  根据市委四届三次全会提出的“五大功能区域”战略,巴南区全境为都市功能拓展区的重要区域。面对新的定位与机遇,巴南区如何把握机会乘势而上?近日,本报专访了巴南区委书记李建春。

  五大优势助推巴南发展

  重庆日报:结合五大功能区域的最新定位,巴南区的优势何在?

  李建春:在五大功能区域划分中,巴南区定位为都市功能拓展区。都市功能拓展区集中体现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和服务影响力,是全市科教中心、物流中心、综合枢纽和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主城生态屏障区,以及未来新增城市人口的宜居区。作为都市功能拓展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差异发展、特色发展的原则,巴南区在体现都市功能拓展区总体定位上具有以下突出优势:

  一是独具特色的山水城市风貌。巴南区具有“山、水、林、湖、泉、岛”资源禀赋条件,有条件在龙洲湾滨江片区、环樵坪经济区、麻柳沿江开发区、生态经济区四大片区形成集聚发展态势,依托山水条件、生态特色、产城相融禀赋条件,建设生态与现代的城市集聚区,展现重庆主城独具特色的山水城市风貌。

  二是商贸物流业势头迅猛。南彭公路物流基地已上升为国家级枢纽,作为全市物流“三基地四港区”之一和重庆—东盟南向物流大通道的起点,已引进新加坡普洛斯、浙江传化物流和巴闽城、西联等知名物流企业和专业市场;同时还规划了增值加工区和西部工贸城。该基地不仅能为城市提供优质高效的商贸物流服务,还能促进城际间与境外物流通畅,增强重庆对我国南部、西南部省市的辐射能力。巴南具有打造国家级商贸物流功能区的条件。

  三是休闲文化产业潜力巨大。我区有条件完善城市活力休闲文化购物功能,承载大都市发展的高端服务。主要以巴滨路为轴线,结合生态、亲水资源优势,融入巴南得天独厚的巴文化、抗战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元素,改变传统商业模式,重点打造中央活动区。

  四是创建都市生态健康体验区条件成熟。我区“滨江、依山、傍泉、靠林、临湖、环岛”的自然资源优越,发展空间广阔;一批国家级5A、4A级景区正在申报或成功创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走在了全市前列,一批生态养生养心养老基地正在形成。

  五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具备良好的基础。随着我市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市重工业将逐步转移到二环以外,二环以内区域重点发展高科技新兴产业。目前我区已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研究和布局,分片区发展数码电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制药、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避免产业同质,实现科学发展

  重庆日报:巴南区如何围绕主体功能定位积极探索、改革创新,促进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差异发展?

  李建春: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明确了各个功能区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根据都市功能拓展区的总体定位,结合我区资源禀赋条件,我们将积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产业,避免与其他区县产业同质、竞争无序,有利于我区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差异发展。

  同时,加快建设滨江城市经济带、环樵坪经济区、麻柳沿江开发区等人口聚集区,统筹人口、产业、交通、市政配套和公共服务,协同发展、精细管理,着力提升公共交通能力与水平,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与覆盖面;大力保护并用好“四山”生态屏障和水域生态廊道,维护城市绿色生态空间,积极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业和建设生态健康城,走出一条独具特色、优势明显的科学发展之路。

  “四推四转”释放发展活力

  重庆日报:为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巴南区在组织保障体系建设方面有什么新举措?

  李建春:用“改革红利”释放发展活力,必须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从区县来讲,其关键和核心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机构设置、提高行政效能,着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目前,巴南以“职能重组、机构重构”为重点,正着力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切实抓好“四推四转”。

  一是推进职能重组,促进职能职责转变。根据发展的新目标和新的功能定位,注重与上级部门行政体制改革相适应,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相结合,对部门、镇街进行职能分析和重组调整,解决职能交叉和职责越位、缺位、错位等问题,更好实现权责统一,实现行政资源利用最优化。

  二是推进机构重构,促进组织形式转变。按照“机构因任务而设定”原则,对机关单位科室、下属事业单位进行重构,推行“大部门制”,实行AB角制,实现人力配置最优化、工作效能最大化。

  三是推进流程再造,促进服务方式转变。抓好政务流程“再造”,促进服务方式创新,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实现决策、执行、监督的有机联系和互动,打造便民利民的“智慧政府”和高效透明的“阳光政务”。

  四是推行雇员制度,促进管理手段转变。在购买公共服务基础上,对专业性要求高的岗位,按照“养事不养人”的原则,实行政府雇员制度,这样既能规范抽调、临聘人员工作,又有利于统筹调配使用人才资源。

  (本报记者 任锐 张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