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如何应对零售业务的风险
来源:商务周刊 更新时间:2012-04-14

  

  

  《商务周刊》:毕博刚刚发布的报告描述了国际银行业向零售银行转型的状况,中国银行业才刚刚参与到这个领域,你如何看待零售银行业务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趋势?

 曾慕乐(Dirk Chan-Mueller):我们认为,零售银行业务将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亮点。随着个人要求的金融服务逐渐增多,对个人的金融服务、理财、投资自然会成为银行拓展的重点。中国银行业需要通过扩展零售业务,寻求业务的平衡发展,优化资产结构。而新技术的发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新业务形态的出现,将使银行零售业务得以低成本、高效率地扩张。

  《商务周刊》:零售银行业务包括很多内容,但是在诸如信用卡、个人消费信贷等业务的开展上,有赖于一个成熟的社会征信系统。但中国的银行面临全国性个人征信体系缺失和监管法规政策尚不完善的大环境,在风险管理上有哪些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曾慕乐:《巴赛尔协议II》现在已经成为国际银行业经营活动的一个标签。中国的银行业也都在讨论这个协议。《巴赛尔协议II》的核心思想是强化银行业的风险管理能力,但从实际操作来看,国外银行在风险管理上范围十分广泛,中国银行业则集中在客户评级上。评级是《协议》的重点内容,中国银行业的风险变革才刚刚开始,所以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但与国外银行相比,留给中国银行业的时间大大缩短了。1980年代末期德国银行业建立风险绩效管理系统的时候,仅仅在各种数据的计算方面就要花费2-3年时间。现在,中国的银行在防范风险方面已经有很多成熟的经验和工具可以使用。

  在风险管理方面,银行的集中化才能实现操作的规范。中国银行的网点十分分散,各网点采用的工具和规则都不一样。集中就意味着取消分行的权力,总行的决策怎么让分行接受并真正实施,成为我在帮助中国客户实施风险管理时一次又一次遇到的问题。中国银行业过去是一种非常依赖分行的非信息化管理,总行不能直接看到分行客户的抵押品状况,必须打电话向分行了解,分行也要先去档案库查询之后才能向总行汇报。因此,中国银行业在风险管理上必须做到简单、标准、客观,既能定量又能定性。

  首先,需要一个集成的信息化系统来支撑标准化举措。各项业务开展的全过程都必须进入到这个系统里才能操作,通过系统实现操作的规范;

  其次,要有客观透明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以前银行的客户选择机制是主观的,现在需要一个客观透明的机制,让所有人都能理解:到底选择哪一类客户,为什么要接受或者拒绝这类客户?

  第三,中国银行业不仅要花钱引进成熟的经验和工具,还必须实现变革管理。变革管理就是银行员工怎么理解其中蕴涵的理念,怎么实施这些国际经验。在行业内部,各种防范风险的软件和硬件都可以买到,就像上海的FI赛车,只花了18个月就能把整个模式复制了过来。但银行业的重新变革非常漫长和复杂,在选择项目和启动项目上花费的时间非常长,得到大家认可的时间更长。这是中国的银行业面临的最大难题。

  《商务周刊》:的确如您所说,目前中国银行业都在大力拓展零售业务,他们该如何维持业务高速发展与控制风险之间的平衡?有没有可以普遍应用的参照物?

  曾慕乐:拓展业务和风险控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认为,信用卡和个人理财将是中外资银行最早发生激烈竞争的一个领域。对于任何一个新产品而言,防范风险最重要的是做好各种测试工作,控制业务量逐步推行。产品的推出要获得相关部门的审批,推行环节的所有人都必须了解这一产品当前处于哪个发展周期。

  现在中国银行业已经普遍采用了国际通行的各种参数。比如毕博在客户管理系统中实施的打分卡机制,至少包含有30-40个参数,通过这些来客观评价一个人的资产,确定违约概率。但这在中国有两个困难,一是时间困难,确定违约概率的系数必须从历史数据开始,需要有几年积累;另一个是数据本身的质量问题,这些参数必须真实反映客户信息。另外,银行还要学会对以往一些行政命令指派的客户说NO。中外银行都会面临来自政府的压力,比如政府指定银行要和某人合作,但在中国这种问题更加突出。

  《商务周刊》: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在外资银行吸引诸多高端客户的同时,一些国内的中小银行已经开始收缩战线向中型客户倾斜。您认为,对于这些中小银行来说,上述改变是符合实际的选择吗?

  曾慕乐:在零售银行业务上,高端客户贡献了绝大部分利润。对高端客户的争夺将成为零售业务的重点,零售业务有向富人银行发展的趋势。但中端客户也是客观存在的大群体,总需要银行提供服务。为中端客户提供服务的银行的最大挑战,依然是如何衡量客户风险,银行要考虑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要考虑用更有效的防范来收集信息,然后评级,计算出违约概率再来分析和预测,或者在对客户定价时索取相应的息差来覆盖可能的损失,或者拒绝一部分客户。

  《商务周刊》:今年有很多外资银行参股到中国银行业,这会对中国银行业形成实质性的帮助吗?

  曾慕乐: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的投资比例不能超过20%,他们现在还不足以影响中国银行的运营。外来投资者面临一个投资回报的风险,这是个大赌博。被投资的中国银行的核心问题,是外资注资后多长时间可以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来降不良资产率。

  银行业之间的并购还将在境内的商业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股份制银行之间展开,未来半数以上的城市银行将被兼并。中国银行业还将通过跨行业并购达到业务多元化经营的目的,比如银行与保险、证券、投资银行之间实现并购互相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