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厦门借信息化开启“智慧城市” 三年打造千亿“智慧产业工程”
厦门12月31日电(张志滨)“通过微信缴纳罚款,不到一分钟就完成操作。”30日,厦门车主陈先生通过手机不仅查询实时路况、交通违法信息,并很快完成缴纳交通违规罚款,免去在车管所和银行间来回奔波。自厦门在全国率先开通交通微信平台以来,用户数已超过24万。
短短几年,厦门信息化发展已经从“惠民生”发展到多领域的“全国首创”,并且撬动了信息消费的热点。厦门市信息化局局长孔曙光希望,“通过信息化建设持续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为老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让百姓生活得更加美好。”
破解城市“出行难”等症状 “智慧城市”建设扣准百姓需求
厦门2000年的常住人口为147.8万人,2012年底已增至367万人,从2005年到2010年,厦门城市建成区的面积扩大近一倍。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出行难、就医贵以及入学、就业、城市管理等方面的“城市病”也随之出现。
如何才能切实有效解决难题?厦门出招了,利用信息化技术惠民生。
孔曙光说,从厦门实际出发,找准问题,摸准需求,把握问题所在,在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发展中解决这些问题。
他举例到,“中国政务微信第一大号”厦门市智能交通控制中心实现厦门每4.3个驾车人便有1个订阅。其具备的路况推送、拥堵上报、违法查询、缴交罚款等功能,为驾车族提供了最直接帮助。
但这还远不能满足200多万人次每天乘坐公交车出行市民的需求。为此,厦门市通过建设手机电子站牌服务系统,整合7500辆公交、BRT、出租车的GPS车辆运行数据,率先在国内推出覆盖全市所有公交线路的手机电子站牌服务。如今,每天乘坐公交车出行的市民,手机查询公交电子站牌的超过70多万人次,已经成为公众出行的好帮手,为乘客节约60%以上的等车时间。
厦门市民通过在各医院部署自助挂号机,只需刷社保卡,便可完成包括挂号、缴费、取药、打印化验单、购买病历卡等多种功能,全程数字化管理,实现市民就诊时间从2-3小时缩短到30—40分钟。单单在厦门市第一医院,2006年每天的就诊量只有4000人,今年7月份门诊人数已有接近一万人,但医院门诊大厅挂号窗口的排队人数不会超过5个人。
“信息化建设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患者滞留医院的时间大大减少,原设计规模为2500人的第一医院门诊大厅承担了近4倍的服务人数,节省了再盖三座门诊大楼的经费!”孔曙光总结信息化在解决“就医难”的成效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