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环境下统计信息化建设及其对策研究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4-01-08

 摘要:介绍了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内涵与主要内容,论述了电子政务对政府信息服务的影响以及电子政务环境下统计信息化建设的策略,并通过对我国统计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分析,总结出目前存在的问题,阐述了统计信息化面临的不安全因素及其统计信息安全的防护措施。最后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从信息化人才培养、统计信息开发利用、统计信息网络安全、统计标准化体系建设、统计政务管理平台、统计数据资源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统计信息化就是在统计信息的生产、流通及服务等各项统计活动中,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资源和环境逐步提高统计效率和统计信息服务水平。统计信息化的核心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统计信息生产流程。随着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不断推向深入,电子政务也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使得统计工作已成为电子政务业务流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统计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统计部门作为国家重要的信息资源部门,掌握着国家国情国力和与社会经济命脉发展有关的各种动态信息,是各级党政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1~3]。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进程既是国家政务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也是统计工作本身的需要。因此对电子政务环境下统计信息化建设对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统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1󰀁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和目的󰀁统计信息化的内涵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统计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存储、发布,从而改善传统的统计管理和运行模式,提高统计工作的时效性[1] 。统计信息化涉及统计工作的各个部门和所 有参与者,涵盖统计信息的整个生产流程。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最终成果是一个人机合一的系统,包括人、计算机网络硬件、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通用软件、应用软件等。统计信息化的基础是统计管理和运行模式,而不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本身,计算机网络技术仅仅是统计信息化的实现手段。 统计信息化的目的就是提高统计机构和人员的工作效能,用相同的投入,获取更多、更快、更准的统计信息服务于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公众。统计信息化的实现是一个过程,包含了人才培养、设备选型和采购、网络建设与应用、网站建设、软件开发、应用培训等多个过程。

1.2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内容组成󰀁统计信息化建设可分为高层和基层两个方面。对高层即统计信息化上下间信息和政令的传递,目的在于沟通和共享,以提高工作效率,强化决策。统计信息化对基层是要加强与社会之间的沟通,提高统计管理和服务的效率,方便管理和服务对象[2]。 统计信息化建设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a.物理层是统计信息化的基础,包括外部网络建设、计算机基础软硬件环境的配备等等;b.应用层,指用于支撑统计业务和统计工作的应用软件系统,如单一统计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内部通讯系统、统计网站等;c.数据层,是指以数据为核心,将统计部门的各个应用系统集成起来,形成涵盖统计信息采集、处理、分析、存储、发布等统计业务全流程的协同的统计工作平台。 从统计信息系统组成元素以及工作角度来看,统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即统计技术信息化、统计管理信息化、统计人员信息化[3]。技术信息化就是我们提到的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应用软件系统等做好统计工作。管理的信息化指改造传统的统计工作模式,按专业设置统计机构和职能。在统计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信息化建设不仅是技术建设更重要的是统计管理部门制度、组织、控制、协调功能的整合,使统计工作符合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发展的趋势。人员信息化是指要提高统计人员的现代网络技术能力,明确自己在统计信息系统中的角色、任务、作用。

2.统计信息化与电子政务

2.1电子政务对政府信息服务的影响󰀁电了政务的日益发展,为政府信息服务特别是统计信息服务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对政府信息服务职能产生了多种影响,使政府信息服务职能发生了多样化的变革[4]。在传统的政府信息服务中,由于政府信息服务方式落后等诸多原因,在很多情况下,政府是提供信息服务的主动者,掌握信息服务的主动权;而广大社会公众则是被动者,不具有获取政府信息的主动权。电子政务以其独特的优势,为政府信息服务提供了双向互动方式。这种双向互动式服务,将有力地促进我国政府管理职能由偏重行政管理向为社会公共服务转变,同时也将激发广大公众获取政府信息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政府信息服务在维护社会公众利益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电子政务超越时空的无限性,打破了阻碍政府信息服务的环境壁垒,克服了影响政府信息服务的组织障碍,使政府信息服务步入信息高速公路。无论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公民要获得政府信息服务,都可以在瞬问完成,从而使政府信息服务绩效通过数字化空间得到充分体现,极大地提高了政府信息服务的质量与效益。

2.2电子政务对统计信息化的促进󰀁统计部门作为政府职能部门,法律赋予了统计调查、统计分析、统计监管的职责,它拥有全社会最全面、最权威的统计数据,在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5] 。 首先,电子政务有助于建立统计信息高度共享的环境[6]。电子政务环境构建了三个信息网络,即政府部门内部信息服务网络、政府办公业务信息网络以及政府公共管理与服务网络,在此基础上,应用现代数据库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建立全国统一的政府信息资源数据库。对各层级政府信息资源进行多侧面及多角度的数字化整合,使政府与政府之间、政府与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利用不发生断层现象,真正实现政府信息的无缝化管理。在此基础上,政府统计信息服务在实践中才有可能充分地发挥作用。 其次,电子政务有助于建立完善的统计信息服务机制。为了加强政府信息服务管理,电子政务需要建立健全政府信息服务机制,促进政府信息服务管理的规范化建设,使政府信息服务在实践中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适合政府信息服务的规范与管理体系,需要技术专家、信息法律专家及其有丰富经验的网络媒体管理者与政府领导者组成一个智囊团,从多种视角出发,对政府信息服务进行多侧面的深入研讨,并制定行之有效的政府信息服务管理方案,建立有利于政府信息服务的运行机制和政策。

2.3电子统计政务信息系统的出现󰀁伴随着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电子统计政务信息系统纳入了统计信息化建设进程[7]。我国统计工作现代化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a.起步阶段。也可以说是认识计算机阶段,其主要标志是计算机开始应用于统计系统,计算机应用的主要范围包括统计数据的处理和统计数据的计算。b.国家统计信息自动化阶段。在这个阶段,国家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统计信息自动化建设,其主要标志是成立了具体负责自动化系统建设的组织机构(即国家、各省市统计局成立了计算中心,地、市统计局成立了计算站),制定了自动化系统建设的目标和发展规划,这一阶段贯彻了人机结合、软硬配套、逐步发展󰀁的方针。c.电子统计信息系统阶段。国家统计信息工程作为国家信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性基础工程,全面启动。其主要目标是以科学规范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标准体系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网络电信技术建成完整的数据库体系,全面实现统计信息处理、管理现代化,建立起为国家宏观管理提供高效支持和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服务的统计信息系统。 电子统计不是一个技术术语,而是统计发展的新方向,是统计走向开放的里程碑。电子政务系统与统计业务系统是相互促进和依托的关系,不能对立和割裂开来,否则电子统计将是一句空话。

2.4电子政务环境下统计信息化的策略󰀁统计系统已经从辅助性工作渗透到电子政务的核心工作中,成为电子政务业务流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统计信息网络、核心应用系统和数据库体系为核心的统计电子政务系统正成为先进统计生产力的集中代表,不断推动统计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在电子政务环境下,统计信息化建设相关部门应该充分认识电子政务建设在统计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位置,把电子政务工作作为一项全局性的重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随着决策科学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推进,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对统计信息数量的需求越来越多,对统计信息时效性的需求越来越快。形势的发展给统计系统的电子政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在统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本着󰀁建、管、用󰀁并重的原则,充分发挥电子政务网络的作用,使得电子政务网络成为统计系统的数据、信息、知识仓库。同时,通过采用数据库技术,采用模块化结构体系,集技术、服务于一体,既能涵盖大量数据资料,增加数据资源内容,又便于进行操作,保证了信息发布时效性,加强了统计与社会公众的沟通,使之成为发布统计信息、服务社会的重要窗口。

3.电子政务环境下统计信息化建设的问题 作为政府的直属单位,统计系统根据自身业务需求也相应的启动了统计信息化工程,统计信息化亦成为电子政务业务流程中的一部分。统计信息化必须与电子政务建设配套进行,对自身提出了更高要求。统计信息化经过多年的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3.1统计信息的深层次利用󰀁随着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及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普及,统计工作中长期以来积累了大量的历史数据,这些统计数据对各行各业的发展都能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但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相关的统计数据库系统以及成熟的应用系统,受数据分析技术的制约,加之数据挖掘技术还不是很成熟,导致我国目前的统计信息系统基本处于简单的数据采集、处理阶段,通常只是对这些数据简单的查询和汇总等,没有对数据进行充分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从而产生非常有价值的隐含的信息。目前使用的大部分统计应用系统只基本满足了数据处理和存储功能,对数据分析、利用和发布方面的功能开发远远不够。统计人员满足于利用统计应用系统填报报表、存储数据,对如何充分发掘统计信息的功能缺乏深入思考,还远没有实现社会共享,也没有充分发挥统计数据的作用,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3.2统计信息化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现行的统计法律、规章制度不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传统的行政管理理念使统 计过度强调政府行为色彩,而缺乏服务色彩,统计信息的社会需求很大,但是统计部门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却无法可依。目前的统计法对目前的网络报送等新的统计数据采集方式中出现的问题没有涉及,造成现实工作中,对网上报送的确认、对统计违法行为的认定以及处理都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3.3统计信息化与业务流程󰀁统计信息化往往偏重信息化手段,忽视基础性工作,没有将信息技术与统计业务流程真正统一起来,没有融入到常规的统计工作中去,就不可能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信息化过程中,更应该规划统计应用系统的󰀁统计特色󰀁,将统计业务的复杂性融入现代信息技术。统计业务人员普遍习惯了现有统计模式和统计业务流程,因而认为统计信息化应该完全遵从这些模式,稍有改变都很难适应。另一方面,统计应用系统一般由非统计业务人员编制,他们对统计业务过程的局限性和理解上的差异,导致系统软件存在一些问题,在使用过程中给工作人员带来不少麻烦,难以被认同和接受。

3.4统计信息标准化问题󰀁在经济、技术、科学和管理等社会实践中,标准化通过对标准的制定、发布、实施和监督,来达到规范、协调、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统计信息是国家基本的信息资源,是国家进行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的依据,是社会公众、国际社会了解国情国力的主要来源。科学、规范的统计报表制度、统计标准体系、统计组织系统和统计法规,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保障。统计工作的全过程、构成统计报表制度的诸因素无一不是建立在统计的标准系统之上。近年来,无论是统计管理体制,还是统计制度方法都进行过多次改革,但依然不能彻底改变统计调查制度变动频繁、数据处理平台不统一、统计资源难以共享、数据存储发布不规范等问题。形成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统计上缺乏标准化管理。统计标准化有利于提高统计数字质量,是实现信息化的基础,也是在国际上实现统计对外交流的必要条件。

4.统计信息化的安全问题 电子政务与统计信息化使得统计工作必将朝着电子化、自动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在统计信息的传输、保存、发布过程中,存在着统计数据泄露、统计数据库损坏、统计信息网络瘫痪等安全问题 [7] 。因此在电子政务网络环境下,如何保 障统计信息的安全,是统计工作的一个新课题。

4.1统计信息面临的不安全因素󰀁网络时代统计信息面临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a.数据安全:统计信息数据是存放在计算机数据库中的,而数据库存在不安全因素,例如授权用户通过某些技术而超出其原来的访问权限、非法用户绕过安全内核窃取信息资源等问题。b.用户安全。用户随意进入不明网站和下载不明的程序,会使运行系统遭到破坏。c.传输线路安全。从安全角度来说,没有绝对安全的通讯线路;无论采用何种传输线路,当线路的通信质量不好时,将直接影响联网效果,严重时甚至导致网络中断,破坏通信数据的完整性。d.系统安全。统计软件的自身安全与否直接关系统计信息安全,系统软件的安全功能较少或不全,以及系统设计时的疏忽或考虑不周都将会给统计信息带来许多安全隐患。

4.2 统计信息安全的防护措施󰀁统计信息安全的防护措施主要包括两大类:

4.2.1技术方面的措施。目前主要有四种网络安全防护技术:a.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是位于内部网络(可信赖的)和外部网络(不可信赖的)之间的屏障;b.身份识别,鉴别一个用户的合法性有多种方法,密码技术就是最常用的一种;c.信息加密,通过对信息的重新组合,使得只有收发双方才能解码还原信息;d.存取权限控制,其基本任务是防止非法用户进人系统并防止合法用户对系统资源的非法使用;e.计算机病毒的防治,需要经常对计算机进行检测,及时发现病毒,并能采取各种措施,有效地控制病毒的传播、蔓延,将病毒的传染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4.2.2 管理方面的措施。a.完善与统计信息安全有关的管理条例及安全规划,建立统计信息安全的规章制度,作为日常安全工作应遵循的行为规范。b.备份好数据备份和资料存档,做好数据备份和资料存档,数据备份包括原始日备份、旬备份、月备份、年备份,必要时还需进行统计和汇总报表数据备份。c.重视统计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培养善于应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高素质的信息安全专业队伍,加强统计信息安全教育,提高人们防范信息安全风险的意识。d.物理安全策略,为保护网络设备,如计算机系统、网络服务器等硬件实体和通信线路免受人为破坏,应采取物理安全策略。 一般来说,没有绝对安全的网络系统。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统计系统应具备的安全功能就越多,统计信息网络化的安全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对统计信息的安全防护措施也需要进一步的探索[7]。

5.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我国的统计事业进入了一个加快改革和蓬勃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日益增长的多重统计要求为统计事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对统计数据的全面性、时效性、准确性有了新的要求[8]。针对我国统计信息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重点从如下几方面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力度。

5.1 加强统计信息化专业人员的培养󰀁统计信息化建设首先应搞好统计信息化专业人员培养储备,统计人员是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推动者,也是统计信息化成果的使用者。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对统计系统内全体管理、业务人员的信息化技术培训,锻炼一批既懂统计业务又懂信息化应用的现代化统计工作者,从而让统计信息化的成效在实际应用中体现出来。

5.2 统计数据和信息的深层次挖掘利用󰀁应充分利用统计信息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从多维角度分析、综合和挖掘统计信息,开发更多的统计信息产品,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提供统计信息服务。为对历史统计数据进行有效的数据挖掘,可以运用不同的数据挖掘方法对现有数据库进行挖掘分析,从而得出更准确、更有价值的信息。

5.3 加强统计信息网络安全建设󰀁建立健全网络安全和系统安全管理保障机制和应急预案,提高网络安全的管理水平,实现信息化与信息安全建设协调发展,确保网络安全、可靠、不间断运行。加强数据管理工作,建立网络存储。统计信息的安全保障不能单纯依靠技术手段,而还应该有管理体系、组织体系、技术体系共同构建一个安全保障体系,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推进统计数据的存储与安全融合向更深层次发展,创造条件组织实施集中管理。

5.4 统计标准化体系建设󰀁统计信息化的核心和灵魂就是要建设统一的网络平台和统计数据中心,这需要有相应的统计数据标准和规范的统计业务来保障。统计制度标准化要以国家或者行业标准来进行确定,要做到科学、规范、统一、稳定,这是反应一个国家统计水平的基础。数据处理标准化就是改变数据处理方式不统一、应用系统不一致、统计资源浪费、难以实现共享等问题,从数据采集、上报到最终数据出版的全过程应有一套科学、规范、高效和统一的标准流程。

5.5 建立统计政务管理平台󰀁按照统计系统内部政务管理的需要,逐步构筑以文档管理、事务管理为核心,与网站和业务应用系统有机联系的政务管理系统。进一步加强统计信息网建设,坚持以统计质量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特别是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着党和政府、社会公众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创新服务和拓宽统计信息发布内容。

5.6 加强统计数据资源建设󰀁历史统计数据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统计部门要继续按照󰀁由近及远,逐年推进󰀁的原则,加快历史数据的整理和抢救工作。抓好宏观经济综合数据库基础平台的建设,开发适合实际需求的宏观经济综合数据库基础平台,积极推进各专业统一的数据库平台的建设。

6.结束语 电子政务环境下的统计信息化是一个渐进动态的增效过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时代性等特点。统计信息化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切实把握统计信息化的特征,掌握统计信息化的内涵,认真对待统计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努力把握统计信息化建设方向,确保统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田󰀁艳,高集荣.统计信息化内涵探讨[J].中国统计,2006(7): 52-53 2󰀁王󰀁芳.中小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问题探讨[J].经济师,2007 (2):198-199 3󰀁王󰀁平.统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统计与决策, 2005(9):145-146 4󰀁丁树奇,贾󰀁艳,刘永泰.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化[J].科技情报开 发与经济,2007,17(8):86-88 5󰀁林志雄.从统计信息化建设看电子政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J],中 国科技信息,2006(11):331-332 6󰀁王树平.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动力机制[J].中国信息界,2006, 10:28-30 7󰀁倪志良,赵明霄.国家统计信息化的发展与安全系统建设策略 [J].计算机安全,2004(3):5-7 8󰀁黄󰀁敬,黄荣生,刘秀莲.关于统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实施策略的探讨[M].统计与思考,2004(1):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