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把事儿办好
来源:内蒙古日报 更新时间:2014-03-02

“社区一根针,群众事儿有千头线,能不能穿起来,全看社区怎么办。”2月25日,包头市青山区富强路街道办事处富润社区居民苏福林说:“改革后,社区这根针还真把群众千头万绪的琐事儿串了起来,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把事儿办好,省去我们来回跑的麻烦。”

从2012年1月起,青山区全面推开“精街道、强社区、促服务”,分3批在9个街镇48个社区进行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构建起由社区党委领导、社区管理服务站承载、社区居委会自治的新型城区社区管理体制,打造了“一委一站一居”的工作新格局,将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劳动就业等12类82项与居民密切相关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下放,实现人、财、物、权的下沉,真正实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着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居民事情大伙作决策

“小区空地硬化前,我们这儿没有健身器材,想锻炼也没个地方,很多人还因为占地闹别扭。”富强路街道办事处富达社区赛音街坊的马焕玲说:“情况一往社区反映,工作人员组织居民开会,大伙儿一商量,都同意将空地改成活动场所。几次讨论下来,大伙不光有了锻炼身体的地方,还建起2个活动室,每逢刮风下雨,唱歌跳舞都不受影响了。”

群众反映—小组提交—议事厅讨论—限时办理—结果反馈,这是青山区社区居民议事厅的“五步”工作流程。目前,该区47个社区议事委员会让社区事情社区管,群众的事情群众说了算。各社区以楼栋、单元为单位,由党支部书记牵头,楼栋长、单元代表、居民代表参与,定期召开居民代表大会和社区事务评议会,实行众人议事讨论决定社区重大事项。同时,建立社区工作联席会、社情民意建言会、重大事项听证会等制度,保障社区重大事务决策的公开性和透明性。

改革前,各社区居民代表大会代表最多只有二三十人;改革后,居民代表人数平均占到社区居民总数的2.3%,最多的达到3.2%。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极大地提高了居民在日常事务中发挥作用的热情。

各社区还普遍开展了“党员中心户”“党员走百家”等主题实践活动,社区工作人员全部配置了服务联系卡、民情日志记录本、政策解读读本工作包;组建了社区矛盾调解员、社情民意反馈等参与居民自主管理的“十大员”队伍,截至目前收集各类民情信息3万余件。

强服务解开居民“心结”

幸福路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李文杰每天都要及时查询青山区有关社会矛盾联动化解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内,井盖丢失、路口加红绿灯、占道等诉求主题、事情待办、落实、查询等情况一目了然。

“整个系统由青山区纪委统一监管,居民反映的问题若解决不了,我们就上报给系统,比如是供热的事儿,供热部门就得做;自来水管道漏,就是自来水公司的事儿。这些部门、公司办理完结再回复给社区。现在街道机构和人员精简了,党工委职责是加强核心领导作用,社区居委会职能更多地转向如何更有效地服务居民上。”

“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青山区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以化解社会矛盾为抓手,以服务居民为核心,借助覆盖全区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充分利用3G网络等技术,建设了“1库3系统”,即社区人口信息数据库、社会矛盾联动化解系统、社区政务服务预审系统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化平台。在人口信息日常管控,社会矛盾排查、化解,社区服务站事项办理、网格管理,为居民提供全程化、精细化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青山区把48个社区按照400户的标准划分为478个网格,社区建党委,网格建支部,楼栋建小组,通过网格员入户了解、群众反映等渠道,实现社会矛盾超前研判、全面收集、及时掌控。系统运行以来,共受理和解决社会矛盾纠纷114起。

志愿队伍撑起“半边天”

共有42家社会组织,407名专业社工,发展培养1600名助工,182支万余名义工队伍。这是来自青山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志愿队伍、社会组织的一组数字。

各社区居委会结合居民专业特长,组建文艺表演、义务宣传、义务维修、义务绿化、义务巡逻等社区志愿者队伍,成立了老年人托管组、残疾人保健组等各类社区自助和互助服务小组。大学生志愿者联盟、狼行天下公益群、阳光义工等特色志愿者服务队活跃于捐资助学、清除垃圾、粉刷楼道、拾荒护绿、交通协管、植树、义演等活动中。

此外,民情信息员、居民聊天室、爱心银行、党员智囊团、党员交流吧等居民参与平台,集中了在职职工、退休老党员以及一群热心公益事业的居民志愿者。青山区还积极培育、发展和引进各类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通过探索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管理等形式,调动社会组织和各类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2013年,青山区以北嘉社区为示范,通过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吸纳永盛成、易帮家政等社会组织走进养老服务市场,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将代金券发给社区适龄老人、“三无”老人、孤寡老人,老人根据需要聘请托管照顾、午休餐饮、康复娱乐等服务。该区关爱空巢老人的“霞光计划”,帮扶空巢老人127人300余(次)。

从“管”与“被管”二元对立的管理模式向自主自治和自我管理过渡,从“群众怵办事”到“服务就在家门口”,青山区社会治理创新提升了社区服务能力,使社区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也使社区这根针链起群众的千头线。( 记者 郎俊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