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李迩
网上资源共享,入学申请不再“跑断腿”。昨日《南方日报》报道了南山区在今年小一学位申请中,借助新开通的入学“E事通”,实现学位申请和资料核验网络化办理,给家长们省去了许多麻烦。
“不需要复印材料了、不少原件也省了,网上就能搞定学位申请,比预想的要轻松。”群众的感受是最真切的,这样的电子政务系统无需上级或媒体评价,群众就已经用口碑为其作出了评判。确实,看似这样一个小小变化,却让群众得到了大便利、大实惠。以往30多项材料,又是验原件,又是交复印件,稍有不对还得重跑,许多家长为了给孩子申请学位,往往要请假几天专门往来于各部门之间,开证明、递申请,“跑断腿”,还不一定能顺利办完。现在,政府各部门数据联网,后台直接比对数据,把方便留给群众,把工作留给政府,省去了家长的诸多麻烦,显然这才是真正有效开展了群众路线实践活动。
当然,“E事通”不仅方便了群众,更为重要的还提高了政府运行效率,在某种意义上给政府“减负”。正如南山区教育局负责人所说,往年收集一堆学生报名的各种复印件后,不但要一个部门去比对,而且还要派专人看守资料,效率非常低。而今年网上比对,不仅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还对不诚信申报的行为形成有效约束。
电子政务说了很多年,为的不就是实现政府与百姓这样双赢的结果吗?其实,前些年各地区、各部门都在搞电子政务,花了一堆钱,建了一堆网站,最终却鲜有成效,老百姓到政府机构办事的手续没有简化多少,反而在有些单位还多了一道先网上,后现场办理的流程。
很多便民工程为什么会沦为“四不像”呢?
原因无非有两个,一是这些部门在推所谓电子政务时,根本就没有从老百姓需求出发,没有真正为百姓服务的客户端思维,一切都是为了所谓的管理方便,更有甚者纯粹就是“面子工程”。二是部门之间的利益分割,本来老百姓到政府办事提交各种各样的证明、材料,多数都是政府部门自己开具,为什么还要老百姓一个部门跑呢?为什么就不能像“E事通”哪样在后台实现数据共享呢?现在企业都能数据共享,新浪和阿里都可以打通账号,政府不同部门之间为什么就不能呢?说到底,还是部门利益在作怪。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百米审批图,一个项目要盖160个章的原因所在。
“E事通”的意义,与其说给学生家长带来便利,倒不如说它实现了政府服务模式的再造,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流程再造。它的意义在于,政府在互联网时代,在大数据时代,终于打破部门之间的藩篱,开始真正向着服务型政府转变。其实,在深圳这样一个信息产业高度发达的城市,政务信息化理应走在前列,而“E事通”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板。我们期待深圳有更多的“E事通”。
深圳建设智慧城市的一个核心要义就是要通过信息化,提高社会运行效率,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而政务智能化、信息化无疑是其中重要一环。当然,除了用“平等、共享”的互联网思维改造政务系统外,我们更希望看到在公共服务领域也能打破更多的藩篱,比如说深圳通能不能像香港的八达通一样,不仅可以坐公交、打的士,便利店买东西,还可以直接刷卡进入各类停车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