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三峡日报 更新时间:2014-05-04
——8464个网格为农民搭建有效服务平台
本报记者 龚昌俊
宜都市红花套镇网格员在网上发布柑橘销售信息,引来东北客商收购柑橘2100万斤,拉动300个劳力季节性就业、增加劳务收入600多万元,成为橘农与市场连接的“纽带”。宜昌深入推进农村网格化管理工作,不仅让社会服务综合化给群众带来了实惠,而且受到了中央、省领导的肯定。
8464网格无缝覆盖农村
今年初,宜昌将网格管理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推进农村网格化管理,探索建立“三化四务”农村社会服务治理新体系,即推行农村组织网格化、自治规范化、服务综合化,搭建农村电子村务、电子学务、电子商务、电子服务综合平台。
全市以“地域相近、产业趋同、组湾为界”或“平均百户、三天入户”为标准,将全市农村科学合理划分为8464个网格,实现了无缝覆盖。并以“高中以上文化、年富力强、本村常住居民”为基本条件,由村民民主推选产生农村网格管理员。
在此基础上,全市以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重点人群等为主要内容,建立农村人口基础信息库;以土地承包权、林权、房权信息和农民生产生活基本情况为主要内容,建立农户基础信息库,并与城区社会服务管理基础信息成功对接,形成一张完整的“电子信息网”。
网格管理助推农村自治
全市建立无缝覆盖网格后,以农村网格为基础,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有机融合自治、社会和经合等多种组织职能,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形成多元覆盖的农村社会组织体系。实现社情民意在网格中掌握,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并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矛盾、化解矛盾,基本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初步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治理格局。
同时,把农村“三留守”(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人员及刑释解教、社区矫正、吸毒人员、易肇事肇祸严重精神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纳入网格,实行“一对一”跟进服务、跟踪管理,推行个性化、人性化服务。
夷陵区180多家红白理事会,推行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理”出了农村新风尚。乐天溪镇村民杨兴义既是网格员,又是和事佬协会成员,他每年调处矛盾纠纷300多起,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100多件。
健全机制提升服务能力
在农村网格管理工作中,我市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
通过电子政务专网将县(市、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办证审批服务延伸到村,实行县(市、区)、乡镇、村行政服务一网运行。推行网格员为村代理事务,为村民代办事宜的“双代服务”,将与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婚育证件、建房办证等45项审批及服务事项下放到村便民服务站,按照“村级受理、网上办理、全程代理、权力授理、审监分理”的模式,由网格管理员代办,实现“村民办事不出村”。
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整合农村各类信息资源,建立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以此推进村务公开、就业致富信息发布、网上缴费、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更好地服务农民群众。
各县市区整合金融、通讯、供电等部门资源,打造了“一站式”缴费,涉农电子商务、金融惠农、信息服务等服务平台,覆盖全市54.2%的行政村,方便村民就近取存款、转账、刷卡消费、领取社保金和缴纳通讯费、电费、水费等。
今年以来,夷陵区金融惠农服务网点为农村老人支取养老金100多万元,为村民代缴各类费用2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