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信息系统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
来源:人民论坛网 更新时间:2014-05-12

  
社会主义是当代最新的一种社会制度,信息技术是当前的一项前缘科技,两者间的内在联系尚未被多数人所认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它代表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技术进步必将促进社会制度的变革。以养殖、种植技术为代表的农业化促进了封建制度的成熟,以机械、电子技术为代表的工业化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以电脑、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必将迎来社会主义的繁荣。

一、社会主义发展的区折历程

社会主义思想萌芽于16世纪,19世纪逐渐走向成熟,二十世纪初,十月革命一声炮响,苏联成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此后,社会主义国家如雨后春笋般地茁壮成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基本形成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分天下的世界格局。

但是,1989年至1991年短短两年间,伴随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如雪崩般坍塌,社会主义事业陷于低谷。时至今日,资本主义所推崇的自由、民主等价值理念,仍然占据了世界舆论的主导权。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人们未必归功于社会主义制度,更多的认为是学习资本主义,发展市场经济的结果。

社会主义运动骤然衰落的原因是什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分化瓦解与和平演变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但根本原因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矛盾的激化。生产力的发展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如经济增长乏力,民生改善缓慢,政治黑暗,公权滥用,贪腐横行。

马克思主义理论早已证明,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社会主义终将胜利。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资本的逐利性和市场的竞争性,在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快了财富的集中,最终形成产业垄断和金融寡头。金钱至上、贫富悬殊是资本主义腐朽的标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与近年来不断深化的的金融危机证明,资本主义制度终将走向穷途末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从实践上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建国初期,我们以小米加步枪打退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军事联盟的挑衅;建国后三十年内,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农业国基础上初步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卫星上了天,潜艇入了海,原子弹、氢弹相继试爆成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今天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

然而,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尚不成熟,缺乏经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公有权力的管理缺少有效手段。

二、计划调控市场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势所在

计划经济的优势是调控市场而不是取代市场。当今社会,计划经济似乎成了贬义词,专家学者、政治精英们都不屑于提到它,一般都用宏观调控、统筹规划等语词指代。其实,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区别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特色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特色就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今后还可能过渡为有市场的计划经济。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买卖就有市场。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必然要求,早在封建社会就已经产生,资本主义制度下得到了充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仍然属于商品经济范畴,当然不能脱离市场经济,但却不能排斥计划经济。事实上,我国制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五年的发展规划,年度GDP增长目标,各行各业的产业发展纲要,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顶层设计”概念,特别是近年来向道路建设、农田水利等领域的倾向性投入,其中都包含了计划经济的元素。“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小平同志这段话,肯定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但绝对没有否定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是发展商品经济的左、右手,两者不可偏废。

有人类就有竞争,有竞争就会产生强权,为了抑制强权必然需要公权;有商品就有交换,有交换就会产生投机,为了抑制投机必然需要计划。私有制社会从个体角度看,投机能让部分人获利,投机是有意义的;公有制社会从总体角度看,投机不能增加社会总财富,投机毫无价值,只会造成社会分配不公。计划的主要作用应当是实时掌握并全面公开社会供需信息,积极化解供需矛盾,严格限制笼断价格,努力减少市场投机,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人类进入到高速发展的工业社会后,自身发展与地球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有限的自然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人类无限膨胀的贪婪欲望。计划的作用又增加了一项,那就是正确地引导和调控人类的消费需求。一味地加快经济发展,未必是明智的选择。换个角度看,成年人的加速成长,其实是快速走向死亡。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才受穷”,“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中国人很早就认识了计划的重要性。

三、计划调控市场的效果取决于政府对社会供求关系的精准把握

计划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计划经济体制有效运行的前提是对经济信息、社会供给与需求的实时精准把握。最基本的经济信息就是“人”与“财”的信息。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以及相关的能力、信誉等属性;财泛指货币、产品和一切具有使用价值的物质和社会资源。

不把握市场供求关系,只从美好的愿望出发制定计划,往往事与愿违。大跃进时期盲目冒进,文革时期否定市场的行为,给计划经济蒙上了浓厚的阴影。2008年开始的四万亿投资拉动,其实也有部分的主观因素,主要目的是刺激经济增长,而不是首先化解供需矛盾。

精细化是一切管理工作的基础。人类社会伴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化的不断发展,各种信息不断膨胀,从最初的手指计数、结绳记事到文字创建,从个人记帐、帐房先生再到会计审计,其目的就是追求精细化管理。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公有制主体的虚化,更加需要精细化管理。

四、信息化管理是实现公有制社会精细化管理的必然选择。

作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第二经济实体,中国经济信息库的建立是一个巨大的数据工程,仅依靠统计部门和人工采集是不可能完成的。随着经济体制变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组织、人口结构不断变化,社会管理要素日趋增多,内容愈加庞杂,难度不断增大,创新推进社会管理成为当前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关键点、落实科学发展的突破点、改善社会民生的关注点。2011年,党中央作出了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决定,明确要求“加强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社会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习近平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是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区别,私有制社会当然会强调个人的隐私权,而公有制社会必然要突出大众的知情权。公有制社会的信息化管理,首先要求搭建一个实名制的人数据平台。这个平台的关键属性是自然人和法人,必须保证其信息的唯一性和一致性。它是组建社会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其他任何信息都要与确定的自然人或法人相关联,否则就是无主信息。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主要职责就是收集、查验与职责相关的规定信息,分头归集,共享使用,防止数出多门。

信息化管理可以大量减少非生产人员,实现大信息小政府的管理目标。从而减少财政供养人数,节约社会管理成本,降低税费比率,造福国计民生。

五、公权管理的主要矛盾是公权的公有属性与行权的私人代理

私权通常是指以满足个人需要为目的的个人权利,公权是人类共同体(国家社团社会组织等)为生产、分配和提供“公共物品”(安全、秩序、公交、通讯等)而对共同体成员进行组织、指挥、管理,对共同体事务进行决策、立法和实施的权力。当今的法治社会,劳动收入属于个人财产,但财产的使用仍然受到公权的制约。你可以购买商品,但不能购买毒品;你可以存款取息,但不能高息放贷。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公权的必然性,国家的形成过程就是公权产生的过程,法治社会就是公权社会。封建社会,私权与公权都属于个人所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皇帝决定法律,皇帝主宰公权,皇权就是公权;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权力被认为是公共权力,政治民主取代了帝皇专制,这是公权制度的重大进步。但资本集团为了维持资本的强权,害怕公权压制强权,故意忽视了资本的公共属性。事实上,制币权、印钞权从诞生之日起,就从属于公共权力,以货币为载体的资本,自然具有公权的属性。

公权的公有属性与行权的私人代理是公权管理的主要矛盾。公权的个人代理经常异化为公权私用、公权私有,而公权私有是封建制度的本质所在,它比资本私有更为荒诞。欧美等西方政治学者,认为已经找到了公权管理的最好办法,那就是民主。诚然,民主确实是一种人治条件下进行公权管理的有效办法,但他不是唯一的办法,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从本义上讲,民主应当是多数人的统治,而现实中,民主常演变为强权或强权集团的专治。民主与法治说到底还是人治,法律由人制定,靠人执行。西方的法庭,要求法官和律师带上假发,以示代表的是公正而不是本人,但假发并不能真正地消弥个人的欲望和情感。

六、公有制社会绝对不能依赖人治

私有制社会,地主管理雇农,老板管理雇工,官老爷统治老百姓,都是所有者行权,天经地义。公有制下,人民当家作主,官员是人民的公仆,也象私有制一样,由官员管理百姓,就相当于公仆管理主人,法理上讲不通,实践中漏洞百出。为了防止公权滥用,历史上一般是选拔圣贤的官员来行使公权,同时加强对官员的监督。但是,圣贤官员难找,监督成本太高,人们逐渐对公有制丧失了信心。所有者虚位,是公有制管理的症结。人治社会要实现公有制的有效管理,必须想方设法消弥人的私心,特别是要消除当权者的私心。

纵观腐败倒台的大小官员,他们在青年时代或是当官之前,大多是勤奋廉洁的,只是大权独揽后,挡不住亲情友情的恳求,经不起金钱美色的诱惑,才滑入了腐败的泥潭,最终身败名裂。公有制下的人治社会,必然产生贪官,这是人性所决定的。

七、信息化技术为公权管理开辟了新途径

人们对公权代理者的要求是,无私欲、有知识、有智能,严格按规章办事,而这正是电脑的基本功能。信息化技术为公权管理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建立社会管理信息系统不仅是公权管理的需要,也是建设诚信社会和实现反腐倡廉的需要。精细化财数据管理是封堵贪污腐败的铜墙,实名制人数据平台是打击弄虚作假的铁臂,程式化事管理模块是克服公权私用的法宝。

在数据库完善的前提下,大部分的社会管理功能都可以通过软件模块来实现。依托社会管理数据库,开发出格式规范、功能多样的事件管理模块,执行不同事项就调用相应模块,事项完成后模块自动把格式化的结果写入指定的数据库记录。我们常说办证难,难就难在办证部门对申办人不了解,需要申办人到指定部门办理相关证明材料,而这些指定部门也未必了解申办人情况,结果就相互推委扯皮,造成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也给了腐败分子索拿卡要的机会。如果有了完善的社会管理数据库,申办人只要通过网络访问办证入口,系统调用办证审批模块,模块根据申办人输入的个人信息,自动访问数据库查询相关信息,并比对模块中要求的办证条件,自主作出同意办证或不同意的决定,并把决定书写入指定的文书记录。如果证书只能到指定部门领取,则办证人持个人身份证到指定部门,提交同意办证的文书流水号,审核人员根据流水号查询文书信息库,核对无误后即可发证。这样既避免了四处找人取证的麻烦,也减少了假公章、假证书的横行。

自由、平等是人类社会的终极追求,其实质是私权要自由、公权要平等。公权产生的目的是抑制强权,而不是压迫私权。国有资本存在的目的也不是取代民营资本,而是要保障社会公平,绝不能为了经济效益最大化而与民争利。国有资产因为主体虚化,只能实行国有民营。在国有资产保值的基础上,根据定价机制和垄断程度确定生产增加值保底指标,依托社会管理信息系统从符合基本条件的民营企业(包括由职业经理人组成的管理型公司)中,竞标或抽签的方式选择经营团队。长远来看,除土地、道路、水电、信道等关键资源外,国有资产甚至可以放弃实物形态,只以货币或资本形式参与放贷或投资。

八、精细化的财数据管理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当今社会,各类腐败案件层出不穷,原因之一就是公有资产的管理中存在漏洞。我们经常说加强监督,其实对于资产的监督,最关键的还是收、付方的相互监督。据估算,每年过万亿的国家投资,从立项、审批、招标、发包、转包、分包、施工、监理、验收、评奖等过程中,至少10%的资金通过业务信息费等非正常渠道,落入了个人腰包。这些钱落入了谁的腰包,财务账面上不可能反映,最终可能是水泥、钢材、会议费、招待费等各类虚假发票。发票上也会有经办人、证明人、验收人、审批人以及出纳、会计、财务主管等很多人签字,但是再多人的签字也代替不了实际收、付款双方的真实认可。

精细化的财数据管理,要求每笔资金业务必须有对应的财务记录,收付双方必须是实名制人数据平台上的真实主体,业务确认的同时,必须有对等的收付金额记入收付主体实名登记的资金账户。

近年来,大批的富豪与官员把财产转移国外,把家属移民国外。一是财富本身来源不正,或贪污受贿,或偷税务漏税,害怕查处;二是担忧私有财产得不到政府的有效保护。因此,我国的财产申报,势在必行。不仅是官员财产申报,而且是全民财产申报(非财产公示),同时加大对私有财产的立法保护。只有申报纳税的财产,政府才会保护,自己都不承认的财产,政府没有责任保护。

我们反对收入分配不公,但也要保留适度的收入差距。没有落差就没有急流,就会是一潭死水;经济也是如此,没有财富差别,就没有财富流动,就不会有经济活力。人与法人也是社会的产品,是产品就会有品级。这种品级的划分,不能依据官位、级别大小,只能根据能力和贡献来划分。能力越强,贡献越大,品级就越高。在制度完美的经济社会里,个人财产多,说明能力强,交税多,证明贡献大;企业收入多,说明规模大,纳税多,证明资质优。要在全社会树立起劳动致富有理,依法纳税光荣的理念。在数据翔实的情况下,社会对(法)人的信誉和能力的评判,主要依据收入和纳税等客观指标,由考核评定模块自主确定。
九、建立社会管理信息系统的可行性探讨

我国从1993年开始建设“金桥、金关、金卡”三金工程,以后又相继建设了金税、金农、金卫、金审、金财、金水等十二金工程,以此为基础,初步搭建了我国的电子政务平台。进入21世纪,我国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制造了世界上运算速度最快的计算机,拥有了世界上经营规模最大的电子商,产生了淘宝、腾讯、百度、盛大、新浪、360等一大批信息网络企业。在网络覆盖和硬、软件技术上,我国已经具备了建立社会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条件。

社会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主要由数据库和功能模块两部分组成。主数据库是实名制的人数据平台,其下还设有人事、社保、财产、税务、教育等各种子数据库,每个子数据库分别指定唯一的政府部门进行维护与更新。功能模块应当包括:会议决策模块、申报审批模块、招标评标模块、财产申报模块、考核评定模块等等,最重要的模块应当是精细化的财数据管理模块。电子政务发展至今,政府各部门已经创建了众多的子数据库和功能模块,问题是如何把他们整合到统一的实名制人数据平台上。

社会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要求:全面而准确的即时数据,精炼不可逆的历史数据,安全又简便的访问控制,专用而稳定的事件驱动模块,多维而智能的数据挖掘工具。系统采用基于互联网的架构模式。数据库的要求:快速存取,分布式存储,同步更新,可扩充性。个人对自身的数据拥有充分的访问权,但无权更改历史数据,变动的信息只能通过相应的事管理模块进行修改。预置实名制的网络空间,满足人们表达愿望,反映社会及个人需求。功能模块要求:接口简明易懂,方便操作,内部封装独立,信息隐弊。模块对数据库的特定信息拥有访问权,但对操作人员不可见,操作人员只能看到自己输入的数据和模块授权显示的输出结果。

中国社会管理信息库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项数据工程。数据库的建立,如果也象过去一样,采用组织人事部门查询原始档案的方法,那是不可能完成的。公有制社会,政府必须相信人民、依靠人民,让人民当家作主。坚持谁申报谁负责的原则,培养公民的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数据库的初始信息全部来源于自然人或法人在规则约束下的自主申报,大部分信息由申报模块自动判定后予以确认或否定,小部分信息则由申报模块转发专门机构查证确认,查证否定前先予认可。后期的信息变动主要通过信息系统的相关模块自动写入。当然,自主申报必须有严格的规则和制度相配套,保证如实申报者最有利,虚假申报者受重罚。比如,全民财产申报制度可以规定:不申报的财产不予保护,一旦发现,没收国库;财产越多,消费税减免越多;纳税越高,优惠贷款的限额越高。

建立社会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项事关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重大工程,它不仅有利于改善公权管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能够极大地推进我国大数据信息的技术创新。这项工程不是随便组建个草台班子就能够完成的,必须象过去研制核武器、当代发展航天技术一样,集中相关行业优秀人才共同开发。充分利用计算机硬件、信息化应用、软件开发、网络传输、信息安全以及社会管理各方面的最新成果,力求形成独有的核心技术。

结束语: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面对日益扩张的公权力,传统的管理手段已经力不从心。管理粗放,供求不明,制约了计划调控市场的效果;公权私用,监督失控,违背了公权管理的根本原则。电脑、网络技术的出现为公权管理提供了崭新思路。笔者认为,以实名制的人数据平台、精细化的财数据管理、程式化的事管理模块为核心,建立社会管理信息系统,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农业化促进了封建制度的成熟,工业化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信息化必将迎来社会主义的繁荣。

(作者单位:湖南省湘南地质勘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