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政务年鉴(2013)》29日在京正式出版
来源:中国网 更新时间:2014-05-29

 5月29日讯 《中国电子政务年鉴(2013)》发布会于29日举行,《中国电子政务年鉴(2013)》(以下简称《年鉴》)正式出版。《年鉴》是由电子政务理事会组编,记载党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地方政府电子政务的主要状况,汇集国家主管部门指导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文件,收录年度电子政务的专题报告和观察评述,整理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的基础数据的工具书。《年鉴》每年编印一册,《中国电子政务年鉴(2013)》记载2013年的事件。  

一、2013年电子政务八大转变

从转变电子政务发展方式来看,电子政务的发展朝着合理、有序、规范、健康的方向迈进。在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方面,由重基础设施,轻应用向深化应用、注重成效转变;由重表层应用,缺乏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考量向重视可持续发展转变;由过度重视政府自身应用,相对忽视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向电子政务的发展紧紧围绕政府履职转变。

在电子政务建设与管理体制方面,由各自为政,分散建设向重视统筹规划与顶层设计转变;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条块冲突严重,目前逐渐重视统筹协调。

在电子政务的参与方面,由政府独家包办的方式向引入社会力量进行共建、对运维服务进行外包转变。

在管理与绩效评估方面,由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方法和问责制向逐步确立评估方式与手段,管理制度逐渐规范转变。

在对技术的态度方面,原先的发展缺乏对技术的充分认知和合理的选择,未充分考虑实际需求,片面求新求全,现在的发展更重视把结合中国实际和与国际接轨结合起来。

在电子政务建设内容方面,过度以政府网站、信息设备框定对电子政务的理解,转变为重视政务系统的应用;由信息资源开发的片面性,转变为重视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存储、管理、利用等多个环节;电子政务原先的发展以办公室内为主,以信息终端设备为依托,目前电子政务的发展逐步重视移动互联、移动政务。

在电子政务人才队伍的建设方面,改变了之前电子政务人才主要由IT行业从事计算机与网络通讯等工作的技术人才组成的现状,电子政务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政务与技术的融合,多种学科背景的人才逐渐进入这个领域;在以往的电子政务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缺乏电子政务人才培养机制,从事电子政务的官员缺乏相应的专业训练,当前电子政务的发展,重视建设高素质、职业化的电子政务管理和服务队伍,专业的培训体系已具雏形。

在电子政务的理论研究方面,改变了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薄弱,理论研究支撑和引导作用相对不足的局面,各级政务部门逐渐注重理论指导,对电子政务的发展进行科学规划。
 二、各类政务应用全面深入展开
截止到2013年底,国务院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80%。我国海关、税务、公安、审计、国土、金融监管等重点领域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近90%,部分部委,如公安部、科技部、人民银行、审计署等已达到100%;国家统计局核心业务电子政务覆盖率已经达到80%以上。

目前,省级政务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较高,普遍在75%以上,地市级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已经达到60%,区县一级达到40%。

三、电子政务“云计算”标准的加快制定

电子政务发展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深化应用和突出成效的关键转型期。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型政府建对电子政务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电子政务依托的信息技术手段发生重大变革。充分发挥既有资源作用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潜能,开展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和实施服务,继续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全面提升电子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电子政务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电子政务科学发展。

为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工作的通知》(中办发﹝2011﹞13号)、《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3号)的精神和要求,按照《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加快研究制定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标准规范”的部署,推进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和服务实施,避免电子政务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进一步提高电子政务发展质量,2012年7月,受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由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485)云计算电子政务标准工作组组织编写“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国家标准。

2013年完成了包括《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术语和定义(征求意见稿)》、《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系统架构(征求意见稿)》、《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服务实施规范(征求意见稿)》、《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功能和性能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服务测试规范(征求意见稿)》和《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安全规范(征求意见稿)》等第一批六个国家标准。
四、下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发展迅速
十二五以来,为提高基础资源利用率和应用服务成效,工信部以效果为导向,大力推行“云计算服务优先”模式,加快推动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的建设和应用。2013年9月,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青岛市等18个省级、副省级地区,以及海淀区、东城区、大兴区、顺义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等59个市(县、区)被工信部确定为全国首批省级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设和应用试点示范地区,旨在鼓励地方在现有基础上建设集中统一的区域性电子政务云平台,支撑各部门业务应用发展,防止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促进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增强电子政务安全保障能力。

虽然以云计算为基础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试点工作处于起步实施阶段,部分列入试点的地区在组织机构、人员、资金、工作机制等方面积极创新发展、先行落实、扎实工作,也取得了丰硕成果:2013年,北京市建立了首都之窗政务智能分析云平台,平台已监测到网站群内87家分站数据,为6家分站提供了数据分析报告,为北京市电子政务运行态势系统提供相关数据支持;北京政务互联网云平台也已成功为市委组织部“我身边的党员先锋”投票、市台湾同胞联谊会、市财政局互联网应用等项目提供了服务。从系统的实际运行效果来看,互联网云平台及各类设备抗压能力是实际峰值的5到10倍,充分验证了平台的性能;平台也充分发挥了云计算服务资源集约化、技术标准化、能力服务化、提供快速化、资源弹性化、管理自动化、管控集中化的优势,通过实际项目运行积累了充分的数据及经验,为市级电子政务云服务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随着政府信息化的逐步深入,基层(包括县乡以及政府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开始演绎主角。电子政务平台正从“面”渗透到“点”,数据中心平台正从中大型应用转向基层中小型应用,电子政务云平台的发展推动了政务信息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强化了信息资源的整合,规范了采集和发布,加强了社会综合开发利用。

建设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是电子政务发展到深化应用、突出实效阶段的重要举措,未来一段时间内,应以省级平台为主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带动市(区、县)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设,让政府部门在体验“云”的便捷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管控自身内部的数据安全。
五、电子政务管理体制统筹能力亟待加强
当前,地方电子政务管理机构主要设置在经信委、发改委、办公厅(室)等,直属部门均有电子政务支撑机构。目前,有超过一半的地方政府将电子政务管理职能设在信息化推进处或信息处,典型的省份为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上海、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26%的省级政府的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设立了单独电子政务处或电子政务与信息资源处、电子政务与信息安全处,具体是北京、天津、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超过10%的省级政府没有设立专门的电子政务管理部门或明确电子政务管理职能,有3%的省级政府虽设有信息化推进部门但是电子政务的管理职能放在了当地的发改委。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缺乏统一的建设管理机构,跨部门、跨地区、中央和地方间缺乏稳定的协调机制。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基本形成了由信息化领导小组、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信息中心构成政府信息化管理“三位一体”的决策、协调和执行机制。但是这种模式在不同部门和地区的运行有所不同,取得的实际效果差异很大,由于没有形成上下统一的信息官制度,容易形成职权分散,缺乏权威。大部制改革后,大部分地方政府都成立了工业和信息化部门,但是名称有所不同,有的叫工业和信息化厅(委员会),有的叫经济和信息化厅(委员会),在地方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处室设置中,信息化相对处于弱势。

随着电子政务进入资源整合和深化应用的全面快速发展阶段,中央部门与地方电子政务协调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中央各部门自上而下的纵向专网(条)与地方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块)之间缺乏有效的结合机制,形成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纵强横弱、条块分割的局面。从“条”看,各行业部门都有强化其业务系统和网络向地方基层延伸的要求,使“信息孤岛”的风险进一步加大,造成资源难以共享、协同;从“块”看,各级地方政府普遍希望能够通过统一网络平台承载来自上面各部门的业务,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政策依据和明确规定,使得当地电子政务的网络建设统筹困难,难以形成统一应用和管理。有的地方虽具备一条和多条省级专网,但仍不能与中央政务内网、外网或部门专网良好对接。因此,急需建立有效的条块结合机制,只有实现集约发展,方能发挥网络基础的综合效能。

电子政务管理各相关职能部门间协同不足。建立电子政务跨部门、跨地区协同推进体系是世界各国电子政务建设面临的共同话题,发达国家主要是建立政府首席信息官体系和制度化的首席信息官联席会议来解决。我国则主要是依靠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开会协商的形式,并没有真正建立电子政务的协同机制,直接造成了电子政务各自为政、分散建设的局面。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没有将政府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设计顶层IT战略、基础设施和政策制度框架,政府各部门往往对你政府整体利益考虑不够,常以本部门和项目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进行信息化项目建设,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造成各自为政的局面,导致资源难以共享,协同应用水平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