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常委、农村调研工作小组副组长、中央农业干部教育培训中心研究员丁智勇就农业信息化工作的发展带领调研组在中央直属单位开展专项调研。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加速改造传统农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紧迫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提出,要加强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加快推进信息进村入户等相关工作。这些要求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丁智勇在调研中强调,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国农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业信息化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在信息网络体系建设、信息资源开发、信息服务方式探索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成功经验,为加快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但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新的要求看,今后的工作任务还十分繁重。农村通信服务的成本高、收益差;农业信息技术成果实际应用不广泛;部分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组织运行不佳;农业信息共享、发布机制不健全,农业信息化的管理体系有待理顺;试点政策短期性与农业信息化建设长期性的矛盾;农业信息需求与供给对接困难,难以进入良性循环等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农业信息工作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充分收集和利用各方面涉农信息,形成农业信息资源合力,提高信息服务水平。 为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调研组与信息领域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参观了技术信息工作平台。据了解,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在信息基础建设、服务体系架构等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在农业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等领域也取得了突破。考虑到我国现阶段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巩固,小规模的家庭生产将长期存在,因此,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针对农户的信息服务仍是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有关专家指出,农业信息化工作应遵循因时而异、因地制宜、长期推动、低成本、注重实效等原则,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具体的举措包括:探索供给机制,完善财政支持体系。当前农业信息化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推动,在财政支持方面,可以通过中央和地方的专项建设资金支持以及税收政策、信贷政策、价格监管等手段的运用,逐步形成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业以及第三部门共同支撑的机制。
丁智勇在调研中表示,扶持农业信息产业的发展要导入社会服务,搞活信息服务体系,从而促进农村信息服务站的可持续经营,有步骤地引导信息服务站自主开展一些经营性业务;为保障信息服务站的公共服务功能,政府可以对服务站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补贴,并辅以一些社会管理职能,用活服务站。为有效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应用,应当扶持关键技术,强化成果推广应用,引导和鼓励国内相关机构积极研发和推广适应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应用系统和各类信息产品,扶持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关键技术的开发。一方面面向特定用户,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示范及应用,通过制度安排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另一方面也要面向普通农户,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注重农业信息资源的知识化沉淀,提升信息的价值,并强化智能化查询设计,改善信息平台的易用性,为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用得上、用得好的有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