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信息化——如何通过信息化推动企业创新
来源:amteam 更新时间:2012-04-14

 

 

中国制造业在近几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国制造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日趋重要,但是根据相关的比较研究表明,中国目前还远远不是制造中心,在世界市场上“中国制造”仍是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产品。

面对客户需求的个性化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正受到全球性挑战,由于基础管理和科技创新能力等仍有待全面提升。许多制造业企业已经意识到如何提高设计效率和研发创新能力,成为我国制造业面临的主要瓶颈。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很多企业也开始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回顾2005年,我们可以发现如何通过信息化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成为整个行业一个关注的热点。尤其是在刚刚落幕的主题为“探索中国制造业产品创新之道”的"2005年中国制造业信息化PLM年会"上,各大信息化厂商、制造企业以及研究专家们谈论最多的信息是,中国制造企业已经开始关注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通过数字化设计、制造和管理,全面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为什么创新在2005年成为制造业信息化的关键词呢?通过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一方面是全球制造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中国制造业本身的特点及其信息化的发展所决定的。

制造业发展趋势

从全球范围来看,制造业产品结构正朝着功能先进实用、高效、节能、体积小、质量好、环保型等方向发展;生产模式则朝着多品种、小批量、单件化、柔性化、生产周期大幅度缩短等方面发展;而生产过程则朝着高速、精密、自动化、节能、环保型、等方面发展。

而且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由于信息技术的推动,国际制造业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由实体制造向“虚拟制造”转变:由实体制造向“虚拟制造”转变是国际制造业在信息技术推动下发生的最显著变化。例如其中的一个重要技术,三维模拟技术目前正是整个市场的一大热点。   

2、由完全制造向网络化总装制造转化:网络提供了制造商和加工厂之间的最短路径连接和最快速度成交的现实可能性。利用这一优势,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零部件的加工基地,自己负责产品的总装与营销的经营模式,近年来获得了飞速发展。   

3、由单纯制造向制造服务业转化:跨国制造公司已经调整了自己的战略,将竞争重点从产品制造转向客户服务,以提高制造业的获利能力。

4、由封闭型技术研究向全球化合作研究转化:制造业间的战略购并导致了制造业资源的重新配置。为提高新技术的生命周期,减少研发风险,提高竞争力,制造业跨国公司逐渐加强了研究开发的全球化合作。

制造业的这些转变无一不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这也反映了2005年整个全球制造业信息化市场快速发展的事实。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虚拟制造”还是网络化总装制造都反映了企业追求加快创新速度、降低创新成本的目的;同时,企业要想实现这些转化,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就是组织结构的创新,只有建立在IT系统上的新的组织形式才能很好的发挥这些技术的优势,从而为创新提供更多的支持。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工程与技术系统委员会”对制造业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也验证了创新的重要性,该研究发现:不仅是新产品,制造企业全方位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将是最重要的竞争优势,质量和价格因素将退居次要地位。创新过程及其技术的发展将改变制造业的活动范围和内容;如何有效和迅速获得和应用加速制造过程决策、促进创新和快速响应市场的各种信息和知识,将成为企业 成败的关键。

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完全融入了全球化的市场中,因此国际变化趋势同样给中国的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力。

中国制造业的信息化发展

据统计数字显示,在钢铁、石化、电力、纺织和建筑等15个行业,中国制造技术水平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5~10年,有的甚至落后20~30年,落后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企业创新能力的不足,而与制造业基础相对应的是企业比较低的信息化水平。

据科技部的统计,现在各地方的制造业信息化试点示范企业已经达到了4000家,比以前的2000多家有了明显提高,但总的看来还只是刚刚开始。制造业信息化这个系统的理念在中国的应用应该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前两年,国内的整个市场还处于一个业界的导入阶段,从相关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2005年初开始企业实施应用已经进入了初级比较平稳的阶段, 在2005年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受多方因素推动,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压力的传递,整个行业继续保持着深化和普及应用的趋势。

2005年初,科技部组织了“十五”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专题工作会议。会议指出,国家制造业信息化重大专项工程较好地继承了国家“八五”甩图板工程、“九五”CIMS工程等专项工程的思路,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政府已经为促进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已经制定了发展的战略规划,并且给予了非常多的支持。

IT市场也与此相适应,中国制造业信息化需求和投资保持着快速增长态势。粗略估计,2005年中国制造行业信息化投资在300亿元左右。而据计世资讯的预测,2008年中国制造行业信息化投资总额达到437亿元,2005年-2008年制造行业信息化投入年增长将保持15%的增长速度。

就目前来看,国内很多制造业企业往往是低价劳动力的输出,中国制造业大多还只是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在全球经济链条中赚取最小一部分的利润。因此,如何利用PDM/PLM技术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是2005年制造企业关心的一件大事。因为提高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提高我们的创新手段,信息化恰恰是提高创新能力一个非常好的手段,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是企业创新的基石或者是最有利的工具。企业的自主创新首先表现在设计中的创新,这一点也可以从三维设计、VPD虚拟产品开发技在2005年的迅猛发展可以看出。

如何通过信息化提高创新能力

信息化技术到底是如何提高企业创新的能力呢?

关键在于相关知识的积累,从研发一直到产品生命周期的结束,在这个过程里面,事实上除了结构化的数据,其实更多的经验是积累在产品从研发到结束,和过程里面所有相关信息的积累,可能包含了决策过程的状态,可能包含了很多工程变更的一些相关的技术跟设计零件的采用,企业通过信息化就可以优化这些基础数据,从而为创新提供更好的后台支持。

但是,在制造企业如果想通过信息化来提高创新的能力,首要的就是要对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只有适时的管理模式才能催化制造业创新的源泉。通过信息化带来的先进制造技术如果不配以适时的管理模式,效益同样出不来。有人统计过,适时的管理模式能给企业带来数倍,甚至十几倍的效益。

管理的积极作用来自它恰当的变革,在信息技术下制造业组织管理的特点将有如下变化:

1、从以技术为中心向技术驱动,人为中心转变;

2、从金字塔式的多层次生产管理结构向扁平的网络结构转变;

3、从传统的顺序工作方式向并行工作方式转变;

4、从按功能划分部门的固定组织形式向动态的、自主管理的小组工作组织形式转变;

5、从质量第一的竞争策略向市场响应、速度第一,进而向产品创新第一的竞争策略转变。

从上面的变化,可以看到适时的管理模式包含着以下的管理理念:网络组织结构、虚拟企业、新的制造投资评价观、新的质量保证体系、重组工程和人因工程等。但是通过这些理念的应用解决组织创新、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如何促成制造资源的快速有效集成等先进生产模式仍然是有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在2005年的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创新的重要性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可以预计在未来的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很多的内容也将围绕信息技术如何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而展开,毕竟再好的技术也仅仅是一种手段,只有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中国制造业才能摆脱目前的低端的局面,中国也才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