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科协召开科普信息化建设专题座谈会
来源:中国科协网 更新时间:2014-11-26

 为贯彻中国科协科普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11月14日、20日,浙江省科协连续召开两个科普信息化建设专题座谈会,邀请省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电视台、报纸、网站等媒体、文化创意企业、科普资源制作单位、资源传播渠道以及省科协相关部门、事业单位等多方人士进行跨界交流,共同探讨浙江省科普信息化建设推进工作。省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陈世权召集会议并讲话。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长期以来,我们在科普的数字化、网络化等推进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还不够普遍和深入,存在科普表达方式缺乏创意、对公众吸引力不强;科普需求细分不够、传播渠道单一等问题。为此,中国科协拟遵循“科学权威、互联互通、内容为王、渠道为重、融合创新、迭代发展”的方针,用三年时间,开创“科普中国”信息平台建设,在全国推动科普信息化建设。

  与会代表交流了在各自领域开展的科普工作,及自身的资源和渠道优势。如科技社团开展学术交流,有丰富的第一手科普资源;科技出版社编写科普类书籍,有把专业知识转化为科普语言的能力;传统媒体的科学版贴近百姓生活,有固定受众;网络媒体的科技信息时效性、互动性强,受众广泛;文化创意单位可以把科普知识用图文、动漫、音视频、游戏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资源传播渠道具有网络硬件优势,受众覆盖面广。大家一致认为,开展科普工作,要公益化与产业化并举,要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和力量,围绕科学普及的目标协作推进,这也是改革社会治理模式的必然趋势。

  陈世权在会上讲了三点意见:一是科普工作是一项社会化系统工程,需要机构、团体、个人等各方力量的融合。当前,全球已进入科技创新引领社会发展的时代,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是科技创新的源动力,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科学普及更重要的是要普及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提高公民个人发展能力和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能力。要注重科学向公众的表达,鼓励提倡每个公民以不同的方式参与科学普及。二是当前科普宣传渠道众多,但内容分散,需要各方互联互通、整合资源,才能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特别是在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的时代背景下,要利用这些技术手段,建设“科普资源云”,采集和挖掘公众需求数据,做好科普资源的定向、精准推送服务,满足公众对科普信息的个性化需求。三是要做好科普资源的开发制作、推送传播、跟踪分析等各个环节的对接工作,这是当前开展科普宣传的薄弱环节。科普资源不仅有收集的过程,更有二次开发、二次加工的过程,要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科普运营模式,形成全社会有效参与科普的局面。

  会后,与会人员还组建了“科普产业园”微信群,以期今后大家在线上的跨界交流与合作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