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阳光交通管理系统平台、数字城管、天网工程等深入实施,智能化管理已经遍布社会治理、城市管理、交通、卫生等领域―――
本报记者刘江雪
本报通讯员辛有东魏士朝
近日,莒县4条公交线路上32辆公交车全部安装了gps卫星定位自动语音报站系统,全县132个公交站点都可以定点自动语音报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系统可以同步链接站名进行自动语音报站,同时具备智能调度、自动超速报警提示、自动换乘提示等功能。”
阳光交通管理系统平台、数字城管、天网工程……随着一个个工程的深入实施,“智慧城市”的触角已延伸到莒县社会治理、城市管理、交通、卫生等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
“窨井盖补了偷,偷了补,屡禁不止。”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大约丢失损坏各类井盖2000多个、经济损失50余万元,每年因井盖丢失损坏带来的安全事故有100多起,小小的井盖,成了城市管理的“难题”。从去年8月开始,莒县创新实施了智慧井盖监测预警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在井盖内安装井盖触发器,路灯上架设集控器,并研发井盖监控系统,与“数字城管”对接,实现井盖缺失自动报警,并自动转入“数字城管”处理流程,指导“城管通”及时巡查管理,提高“数字城管”工作效率。
这是一次突破性的尝试。在此背后,宜居宜业的智慧莒城呼之欲出:率先在全省交通运输系统研发应用了“阳光交通”电子政务系统,建立了车辆管理智能化管理平台,重点运输车辆视频监控中心等,实现了车辆运行动的态监控,有效增强了安全监管效能。采用国内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和智能租车系统,建立了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投放自行车1500辆,实现了无人值守、职能管理,24小时通借通还。全县共安装探头8339个,25个派出所全部完成三级平台建设,84个重要卡口全部接入派出所监控平台,形成了防控网络化格局,构建起治安防范的“天罗地网”。依托省卫生云计算中心,精心打造了卫生信息化区域管理平台,整合医院管理、新农合报销监管、健康档案和乡村卫生一体化等工作。建立地下管网信息动态化管理平台,可详细查询到每根地下管线精确完整的“身份信息”,实现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供热数据在线监测系统和供水在线监测系统,实现了城市供水水质、浊度、余氯、ph值、管网压力的实时监测。
今年9月,莒县就“智慧莒县”建设项目与清华同方物联网应用产业部签约,并在全市率先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申报工作,申报涉及公共服务平台、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教育、智慧文化旅游等九大子项,形成智慧城市发展基本框架,逐步走出有莒县特色的智慧城市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