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 电子政务需谋求跨越式发展
来源:计世网 更新时间:2012-04-13

  只有从政府职能转变出发,在体制创新、管理创新、业务整合和流程再造上狠下功夫,建立跨部门、面向政务的应用架构,才能建设出公众拥护和满意的电子政务系统。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是完成中央17号文件确定的一系列电子政务建设任务的最后一年,亦是开展“十一五”规划的一年。认真对2005年的电子政务建设做出中肯的分析,并对2002年下发中央17号文件以来的电子政务实践做出切合实际的总结十分必要。

  在2005年取得的进展中,北京市东城区面向城市管理和为民服务的《依托数字城市技术创建城市管理新模式》电子政务项目最具创新性、示范性,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巨大的启示性,集中代表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最高水平。

  一是充分体现了电子政务必须以政务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不断创新政务的鲜明特征。北京市东城区区委书记陈平亲自领导了这项建设。他针对城市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理论的高度出发,从管理体制创新入手,以创新集成先进信息技术为手段,实现了体制创新、管理创新与信息技术集成创新的完美结合。

  东城区首创的跨部门的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及其下属的指挥中心——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及其下属的400多名城市管理监督员,形成了监管分离的双轴化新型城市管理体制,大大减少了管理的环节和层次,大幅度提高了行政效率和降低了行政成本,首创了在信息化条件下的我国城市管理新模式,得到人民广泛拥护与好评,充分发挥了社会
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实现了电子政务跨越式的发展,一举跃居全国城市管理信息化的领先地位,也在世界上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赢得了声誉。

  只要我们以实事求的态度专注于政务,摒弃技术驱动、盲目追求“技术先进”的错误做法,建设高效、低成本的电子政务是完全可行的,我国实现电子政务跨越式发展是完全可行的。

  二是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集成创新的巨大威力。该项目实事求是,一切从城市管理的实际出发,在政务需求的推动下,合理地集成了大量先进实用的技术。他们集成了地理信息技术,创造性地推出了万米单元网格化管理和城市部件管理; 集成了电信的无线网络和呼叫中心技术,开发出信息采集器,整合成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 利用数字城市技术的支撑,再造了城市管理流程,实现了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新型城市管理。信息技术完美地服务于政府的管理创新。

  三是以理论创新为前导,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充分依靠国内专家、学者的指导,在城市管理理论和方法上做出重要创新,形成了多项城市管理新理念、新标准和规范,得到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和大力支持与推广。

  四是在取得巨大应用成效的情况下,整个项目仅仅用了1680万元,预计五年内节省的管理成本将达到4400万元左右,树立了高效、低成本电子政务建设的成功典范和标杆。

  上述成功经验充分证明: 只有从政府转变职能出发,在体制创新、管理创新、业务整合和流程再造上狠下功夫,建立跨部门、面向政务的应用架构,才能真正发挥出电子政务的巨大优势,才能产生出令人民拥护和满意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 只要我们以实事求的态度专注于政务,摒弃技术驱动、盲目追求“技术先进”的错误做法,建设高效、低成本的电子政务是完全可行的。我国实现电子政务跨越式发展是完全可行的。

  2005年电子政务积极发展

  2005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为提高行政效率和增加政府工作透明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电子签名法》的生效为进一步推动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深层次应用打下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二是中央下发的“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电子政务的核心是政务,当前最迫切需要加强的工作是不断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职能服好务,大幅度提高电子政务的应用绩效。

  三是电子政务重在构建服务型政府,重在为社会公众服务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开展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方针和首要目标。

  四是电子政务的管理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在宏观层面,上海市建立了跨大系统的信息委统一领导全市信息化建设,山东省委、省政府联合发文将在全省信息化建设中推行首席信息官制度,我国省级政府终于在电子政务的领导体制和组织保障体系建设上有了标志性的突破和创新; 在微观层面,国家许多重要的经济部门,如银行、电力、电信、民航等,随着IT依存度的增加,从实践中已经认识到内部IT管理的极端重要性,从而迈向实施IT治理的新阶段。相关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技能培训呈强劲的上升趋势。

  五是随着IT的高速发展,为建设灵活、高效的电子政务项目提供了更加可靠和低成本的技术、产品与方案,具有示范性的成功案例越来越多,建设日趋务实和理性化。

 不可回避的问题及严峻挑战

  尽管我们有许多进展和成功,但就整体而言,就2002年中央17号文件下发以来的相当多的实践而言,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重硬轻软、重纵轻横、重网络轻应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还相当突出。特别是在宏观管理和政策层面上的一些问题长期得不到改进,已经对“十五”时期的电子政务造成了损害,并威胁到“十一五”期间的电子政务健康发展,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在宏观管理层面,我国至今没有明确的负有职责的协调和指导全国各大系统建设的电子政务管理机构及自上而下的组织保障体系。由此而来的是,缺少全国电子政务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缺少必要的协调和指导机制。各地区和各部门的总体规划既无必须遵循的目标、规范与标准,又无具体指导、协调和约束,造成规划方案和建设方式五花八门,已经形成了各自为政和各行其是的不利局面,信息资源难于整合和共享已成定局。对于中央17号文件下达的多项重要任务,由于管理体制不顺、协调指导力度不相适应而未能按时完成。即使是对电子政务至关重要的信息安全建设,也出现了不按照管理制度,没有管理依据的盲目建设的情况,违背了“国家推动,社会参与,全局治理,积极防御,保障发展,适度安全”的国家信息安全指导方针,出现了事实上的管理弱化,增加了信息安全的风险。这些情况突显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没有“司令部”的缺憾。

  在执行层面,最突出的问题是,无人对投入巨大的电子政务项目承担法律责任。有的项目在建成之后竟处于基本上无专职、专业人员管理的状态,信息资源常常随着设备的更新而被丢弃。由于项目建设得不到有组织的、系统的、及时的、高质量的咨询指导,加之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十分匮乏,使电子政务项目建设长期处在低水平的摸索,甚至是被误导之中。这种无人负责和缺乏指导的局面助长了盲目追求先进技术,以技术驱动电子政务的高风险状况,造成了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的经费失控和成本飙升。

  在政策环境上也出现了新问题。从国家的科技和产业政策看,IT企业属高科技企业,理应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政策优惠; 高新技术企业往往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亦是国家大力扶持的经济实体。但在2005年前后,在强调政府监管的名义下,几乎所有主管部门都出台了新的电子政务市场准入制度。其基本特点是大幅度提高了入市的门槛儿。这样做不但增加了企业负担(资质评审费大幅度提高),而且有些资质条件(如要求IT企业必须具有高额注册资金和营业额,必须在政府有业绩等),产生了新生企业永远无法入市和必定会逐出相当一批中小IT企业的令人担忧的新问题,与国家的产业、科技政策相悖。

  同时,电子政务的市场环境也发生了不符合信息化客观规律,甚至违反商业规则的变化,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如在电子政务系统集成项目中的合同日趋苛刻,越来越影响IT企业发展,侵犯IT企业利益,合同的付款条款,普遍造成IT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造成普遍亏损,甚至退出市场和倒闭。IT企业间出现了日趋严重的恶性竞争。由于经营困难而带来的企业服务水平下降进一步影响到政府付款,由此引发恶性循环,导致政府和企业双双受到损害,无法建立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和政企双赢的和谐局面。

  上述问题集中反映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管理体制不顺、组织保障不到位和复合型人才奇缺的严峻情况。对这些关键问题久拖不决、无所作为,将不可避免地危害“十一五”期间的电子政务建设,将无法减少电子政务的巨额成本,甚至会再次出现完不成电子政务建设任务的尴尬局面。

  实现跨越式发展

  展望“十一五”期间的国际、国内环境,我国面临新的严峻挑战。国际上,错综复杂的大国外交,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市场、战略资源的再分配,国际恐怖主义与地区安全,全球环境变化及生态、公共安全等; 在国内,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的构建,解决三农问题及各种社会矛盾和突发事件处理,还有继续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等。所有这一切无不迫切要求我国政府大幅度提高行政效率,提升服务社会、服务公众的水准和快速反应能力。尽管有调查表明,国际上电子政务的成功率还不够高,但这绝不是我们可以松一口气的理由。事实上,发达国家的电子政务建设一刻也没有停顿,并在不断取得新进展。按照联合国对世界各国电子政务建设制定的评价指标,我国电子政务的排名虽逐年有所提高,但仍处于十分落后的地位。加速推进电子政务,带动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将是应对挑战、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不二之选和必由之路。我们必须以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为手段,实现电子政务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