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信息化 后发如何先至
来源:每周电脑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总体水平和国内的制造、流通等其他行业相比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这和建筑施工企业劳动密集型的业态有直接关系,但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通过提高管理水平取得更高的利润空间,信息化是必由之路。信息化状况能否纳入建筑企业的资质评估的指标中去?信息化的效果一定需要量化吗?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在整体行业信息化水平处于初级阶段的状况下降低信息系统的选择成本?如何看待一些建筑施工单位的小型民营企业在普遍缺乏信息化手段支撑的状况下,效益上却好于国有大中型施工企业的现状?在北京举办的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研讨会上,来自国内的几十家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主管和行业专家及部分厂商就以上问题进行了探讨,其中包括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计算机应用研究室主任马智亮教授、福建省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总经理丘亮新、互惠网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林雄、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信息中心主任张辉、北京建工集团IT主管戴建中和北京六建公司副总工程师李利民等。

 

主持人: 信息化状况能否纳入建筑企业资质评估的指标中去?
用户1: 信息化和资质挂钩需要两个前提。
戴建中:操作性强最重要,一定要看是否用起来。
张 辉:不能光看用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效果。
用户2:最好再有两年的缓冲期。

主持人:建设部正在酝酿把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状况纳入建筑企业的资质评估的指标去,不知对此有何考虑?

用户1:如果把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和资质挂钩,我感觉需要两个前提:一是行业主管部门应全面了解建筑行业在整个链条上的信息化程度,如施工企业和甲方以及合伙伙伴等各个产业链环节上的信息化水平。第二就是行业主管部门应全面了解现在国内建筑企业在执行行业各种规定和标准时是否做到了全国统一,是否存在地方保护以及多部门多指令等问题。事实上,建筑行业目前有多少种报表,有多少要协作的客户,客户之间有多少种信息化传递的工作方式,很少有人能说清楚。推行行业的资质评定标准,要先把这些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明晰地了解。

戴建中:在企业信息化资质问题上,我们集团已经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通过增加了一些可操作的指标制定了自己的信息化平台评价体系。比如,我们要求每个单位的一把手必须要做哪几项工作(比如说制定规划、落实资源等),另外规定了CIO必须要做哪几项工作。我们怎么检查呢?看企业的规划、发文和预算。我们首先看你有没有红头文件,然后到财务去查帐,看你有没有这批投入,买了什么东西,花了多少钱。我们不仅要看信息化的汇报,同时要查会议纪要,包括CIO汇报过几次工作,这几次工作领导有什么指示等等。另外,我们还要看网上的一些东西,如有没有网上教学,能否实际调出来教学资料,如果有,网页更新到什么程度。当然这样也不能完全防止企业在信息化方面作假。但我觉得即使是这种作假,也能促进企业向真正的信息化迈进。我们还把集团30多个单位进行信息化评测后,把单位排名放到了网上,这无形中也是对各个企业的一种促进。

张辉:如果讨论评定指标,不能光看用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效果。上了一套ERP,并不说明这个企业已经就完全信息化了,而没有上也不意味着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在拖后腿。举个例子,两年前我有个朋友开了一个音响店,业务就是租碟,只租不售。然后这个朋友请我帮他做了一套系统,这个系统能够告诉他进了多少碟,租给了谁,同样片名的碟库存有多少,如果没有多少天之后谁会还给他。对于这样一个家庭作坊式的小营业部门?我个人觉得,虽然他没有什么ERP,但是他已经做到了信息化管理。

我们既然要把信息化放在建筑施工企业的资质里作为一种指标来评定,最主要的应该看这个企业是不是利用信息化产生了效益,或者能不能完成一些应用上的特定功能。比如说你到下属公司主管级的领导那里检查时,如果可以在他的机器上打印出今年的财务报表,和上报的集团财务报表检查是否一致。我觉得这种应用上的硬性指标,应该比这种只是检查你有没有网站,或者是否达到了无纸办公更实际一些。

用户2:我觉得关于建筑企业资质的信息化评价指标再过两年出台会比较合适,现在应该给企业留一段缓冲期。如果现在出台这样的信息化指标,肯定有不少企业会为了资质而作假,他会临时上一个系统,然后找一拨儿人用。其实推进信息化本来是件好事,但这样的结果很可能是让企业花了钱,而不是针对企业真正的需求上系统,应付检查后又不用了。实际上以前在建筑CAD的普及方面也花了一些代价,以前建筑行业的甲级设计院规定计算机出图率必须达到多少,有的单位出图率实在上不去了,最后就找熟练的计算机工作者把手工设计的图弄到计算机上,最后在把那个图取出来做评估。我们需要防止这种局面出现。

主持人:信息化效果是否需要量化?
马智亮:没有必要定量去衡量信息化的效果。
张 辉:不可量化的东西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
丘亮新:可以事后综合衡量,但有时成功不需量化。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信息化对企业有好处,但在效果评估上是否一定需要做到量化?

马智亮:信息化效果怎么来评价,这确实是个难题。我参加一次国际会议和一些专家就该话题进行过讨论,最后的结论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可以定性地讲信息化的效果,但到目前为止定量还是不太可能,也没有必要定量去衡量信息化的效果。

张辉:不可量化的东西是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在信息化实际的推行过程中,如果得到的答案是不可量化,不可去考核,我怎么用这样的话去说服别人跟我一起干?信息化说一千道一万不过是一个方式和手段,企业如果仅仅可以感受到成果,但并不知道这些成果如何显示,就很难让其它人都确切地理解和贯彻。信息化可不是老总一个人实施的。

马智亮:如何说服老板,并给老板提供武器去说服别人?我举个例子可以提供一些启示。香港的一个人数超过5000人的跨国公司两年前耗资8000万港币引入了ERP系统,我在参观这家企业时问到他们的CIO有没有考虑投入产出比时,他说“我们首先考虑这是一种大的趋势,我们要跟跨国公司竞争,他们都有ERP,但我们没有,业主可能就因为这一点去选择他们,不会选择我们。”

丘亮新:信息化的投入产出是多少,我觉得事后才能衡量。我们企业是这样算的。2002年我们的规模是4亿多,底下几个子公司在大量的亏损,现在我的公司用ERP系统运营了3年,信息化花了2000万元,在没有增加任何贷款的情况下,又花了2000万元买了两台大型吊车,现在公司整个资金流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对我来讲已经就是成功了,所以我不会再去想具体如果量化评估信息化效果的问题,量化对我的意义也不大。

主持人:如何降低信息化软件的选择成本?
丘亮新:推广行业定制的软件可以省时省力。
某用户:通过网上论坛的方式把厂商软件挂上去。
李利民:走出家门取经是必要的。
林雄:租赁ERP模块的方式将大行其道。

主持人:作为劳力密集型的生产状态,建筑施工企业的利润空间并不大,在现有的利润空间条件下,怎样用尽量低成本选择适用的软件系统?

丘亮新:把一些通用的ERP软件在某些企业成功实施后可以通过行业定制的方法,使行业内的大部分企业都可以使用,这样可以省去很多精力。从我们的实施来看,在通用的平台上做流程、作重组确实要花很大的精力。我相信任何建筑施工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在传统的业务流程上是基本相似的,行业定制的软件可以留一些少量的接口方便企业的进一步个性化定制。应用行业定制的软件可以保证基本的成功率,百分之六七十应该没什么问题。国内的钢铁行业和纺织行业也有这样做的例子,国内先有一两个成功的案例,然后组织一批人定制以后再推广。

某用户:以前我们做项目的时候,经常发现,项目一立项后好多软件公司都来了,他们得到消息也特别快,我们都不知道他们怎么知道的,感觉这些软件公司做市场的水平确实很高。但是来了以后,都说自己很好、很先进,演示出来也都差不多,而且在众多软件公司的网站上也能看到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但是实际上这个软件是不是这么好,我们很难判断。好多软件公司牌子很大,但是实际的产品并不一定适合我们,而有的小软件公司做专项产品也不乏出色的。

不知这样的建议能否实现?就是通过一种网络的形式和论坛的形式把不同厂商的ERP等软件挂出来。然后用户在登陆以后,可以看到一些应用的历史数据,其中包括以前应用的这种产品有没有出现过问题,出现过哪些问题等信息。这样对我们新用户而言,不管是选型还是谈购买折扣都很方便。当然这样的论坛由行业部委、协会或其它中立机构出面组织会更客观些。

李利民:现在的ERP软件公司和咨询商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展示自己的产品和优势,同时希望响应他们的理念和方法来改造我。我觉得这样做的难度和风险都很大。我曾经为集团上ERP这件事情做了很多评估,其中包括可能涉及的27种风险,比如有传统的管理理念,随意性的管理方式,领导的变化,也包括国家政策的变化等。我觉得选型过程当中至少需要一次实地的取经,因为不走出家门很难看到信息化成功推进的用户的真实经验。

林雄:信息化其实也像人体一样,先是止痛,后来止痒,再来解决我们的内患,最后也包括美容。不同阶段的选型策略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在台湾目前已经推动了3年多的ERP软件租赁的效果也不错,这种方式在祖国大陆还没有。用户付很少的租金,就可以租用ERP系统中的相关模块。台湾的鸿海每年采购100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一个月只需付上不到两万人民币就可以使用相关采购管理系统。其实租赁应用软件的方式在未来肯定有很大机会,当然用户也要自己准备好。其中包括弄清你的流程,人员也要培训到一定程度。

主持人: 为什么草根经济不上信息系统反而效益更好?
林雄: 民营企业要做大必须信息化。
马智亮:民营企业上了信息化,效益还会更好。
丘亮新:事实上,民营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并不差。

主持人:如何看待草根经济的民营个体户在效益上超过信息化状况好的大中企业?

林雄:个体户的利润确实很高,国内的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的利润率可能是1%~3%之间,而个体户应该是15%到25%之间,因为他们都是自由企业,很容易积累财富。但要再做大,就必须要信息化。我就是从建筑施工个体户做起来的,很多人把积累的财富去买车买房,但我很执着地把很多利润全部投到信息化上,因为要想再做大必须要上信息化。我在1991年开发了一套信息系统,后来我们的企业在3年之间从1亿的规模上升到了5亿多,就像丘总的企业从5亿多成长到15亿一样,会很快的起来。事实上我们公司那时每个员工的产值几乎达到500万元人民币左右,而现在内地普通企业都在50万到100万元之间,这种产值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马智亮:我想稍微换一个角度来谈一下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是不是可以作这样一个推理,我们要做企业就需要进行管理,管理得越好企业的效益会越好,这一点不论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都是一样的。管理靠什么?在非常小规模的时候可能靠一个人,他的感官去获取信息,他的大脑去判断信息,然后他的大脑去做出决策就够了。当他的规模扩大的时候,就像邱总说的他够不着了,怎么办,他就需要靠信息化。信息化手段出现之前主要是靠手工的方式来获取这些信息,可能靠他的小姨子、弟弟来获取这种信息,规模更大的时候小姨子、弟弟也够不着了,就得靠更多的人,涉及的人越多,在获取信息的真实性和及时性方面难度就会越大。信息化恰恰是提供了一种不靠别人,就可以得到真实信息的方式。这个问题也可以这样说:民营企业不采用信息化的手段也可以进行管理,但是如果他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可能就会管得更好。

丘亮新:很多民营企业是草根经济,为什么他们企业都能够发展壮大,实际上我们跟IBM、惠普等IT厂商都有长期的接触,这一两年在建筑施工行业,应用ERP最火的地区就是浙江和广东,而且火的大都是民营企业,因为现在很多民营企业在他需要发展壮大的时候,老板们都感觉到他的手已经够不到了。民营企业或者说草根经济的发展,更多的成功是来自于血缘的成功,儿子、小舅子、小姨子一个人掌管一个地方,但是他要在做大估计就很难。而且他的ERP火的还不是一般的小软件,都是像惠普、Oracle等大的软件。1年多以前,一家民营建筑企业的老板要上惠普的系统,他在签合同之前,到我们公司问我为什么要做信息化,谈了大概一个多小时后,他就回去签了。后来他在系统上线的时候发现在2003年他们公司大概有几千万元的资金不知去向,所以他认为花钱上信息系统很值。

记者手记
把握后发优势
和制造业、流通业等其它行业相比,建筑行业的信息化进程略显滞后。一方面的原因在于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逐步投入、分步发展的“小步快跑”模式在整体信息战略规划上差强人意,信息孤岛现象比较严重,企业内部众多的系统,造成了企业各部门之间、企业与供应合作伙伴之间协同和管理等方面的困难。另一方面,有关的技术政策、技术标准的制定也滞后于建筑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同时建筑行业信息化还要面对其他行业同样要面临的人才、资金等问题。建筑行业中从事信息化工作的技术人才不仅数量严重不足,结构也不尽合理。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建筑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极为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的信息技术培训制度还未建立,许多在岗人员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较低。而过分同质化的建筑施工企业由于激烈的恶性竞争而导致的利润率偏低的现状,也使得企业在进行大规模信息化投入时要面临较大的风险。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差距就是潜力。建筑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建筑市场,为建筑业信息化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目前信息化状况略显滞后的建筑行业完全可以充分借鉴其它行业在推进信息化进程中有关信息战略规划、体制、流程、诊断咨询、合作伙伴选择、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就能够把握后发优势,使建筑行业的企业信息化加速前进。当然,建筑行业整体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也少不了政府部门的推动。

事实上,建筑行业的信息化水平整体滞后主要是对建筑施工企业而言,而建筑设计单位的信息化进程和国内其它行业相比还是比较靠前的,这与上世纪80年代政府部门大力推动的“甩图版”工程有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