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档案局(馆) 按照国家档案局“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的要求,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档案资源建设、整合、共享为突破口,以服务民生和全市经济社会建设为目的,坚持“三个结合”,以数字化为引领,全力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档案管理和信息化水平,满足日益增长的档案利用需求服务。
一是坚持统筹规划和分步实施相结合。积极争取政府将档案信息化建设项目纳入地方电子政务建设规划,把梧州市档案馆数字化建设项目列入了梧州市科技开发项目。从2011年开始,全市各档案馆相继建立了馆藏档案案卷级目录数据库、文件级目录数据库,档案数字化加工光盘数据库,馆藏珍品精品档案数据库,开始全面建立纸质档案全文数据库。截至目前,全市各档案馆完成建立馆藏档案资料机读电子目录322万条,纸质档案数字化450万页,照片档案数字化21000张,声像档案数字化257盘,其中市档案馆建立馆藏档案资料电子目录为127万条,完成纸质档案数字化332多万页,照片档案数字化16661张,声像档案数字化255盘。
二是坚持外包加工和自主加工相结合。市和所辖各县(市、区) 档案馆按照年度档案数字化目标任务,由市档案局集中统一向外发包给专业公司进行数字化,节省管理环节和成本,降低单价,通过与专业公司合作,学习掌握数字化加工和挂接技术。今年,市档案局(馆)自购设备和软件,自主进行加工,实现纸质档案数字化加工工作常态化。
三是坚持自筹资金和多方共同出资相结合。在数字化工作中,除了积极争取政府将数字化加工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外,还多措并举,广开渠道,和市社保局开展多元化合作,共同出资投入,完成社保档案数字化加工120多万页,并将数字化后的社保档案接收进馆,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双赢。(刘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