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小康 本报通讯员 谢威利 刘继雁 陈博律 王俊楠 赵新梅
重庆一中院:信息化建设体验为王
“以前复印卷宗需要一页一页复印,速度慢且复印质量难有保障,现在在法院的电脑上就可直接查阅卷宗电子档并打印需要的内容,既方便又快捷。”律师单灵芝对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体验变化感受颇深。重庆一中院以用户体验为导向,建起涵盖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三大公开平台的公众服务网,强化微博、微信平台的运用,研发二维码技术实时跟踪执行动态。越来越多的诉讼参与人享受到了该院信息化建设的好处。
2009年,重庆一中院开始全面推行网上办案,逐步实现案件节点和信息数字化。同时,该院积极推进案卷材料及历史档案扫描工作,建立起大数据仓库。为实现用户对诉讼体验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重庆一中院研发和运行了一系列的应用软件平台,建成全高清数字法庭;建立了庭审直播平台,进行了多次庭审网络图文直播;将院长电子邮箱与办公自动化系统相结合,从而更加便捷快速地处理相关邮件;将法律文书电子送达与审判管理系统相结合,在方便当事人诉讼的同时,提升了司法效率,减轻了当事人诉累;将数字档案库与档案查询系统相结合,同样方便了当事人、律师查询,极大提升了用户体验。
重庆一中院院长卢祖新表示,法院信息化建设不是为了赶时髦、摆花架子,而是要让当事人充分体验到其便民、公开的功效,作为重庆一中院信息化建设重要成果之一的公众服务网,在规划之初,就秉持以用户体验为导向的理念,所有设计都围绕着给当事人方便的原则规划。该网站经过3次设计调整,如今速度快,引导信息充分,页面布局合乎思维惯性,内容更新及时,操作流程符合用户习惯。“法院信息化建设在助力司法公开的同时,也需着力提升用户体验,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消除法院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信息鸿沟,让信息化建设成果真正服务于民。”
在网络移动终端日益普及的今天,重庆一中院信息化建设又顺势延伸至手机等移动终端。扫描二维码实时追踪案件执行信息的技术研发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在立案之初,该院就为每个案件生成一个二维码,在该院缴费窗口,当事人只要将该二维码放置于扫描机上,电子显示屏上就能显示当事人应缴的诉讼费用,方便当事人交纳诉讼费。与此同时,该二维码技术也有效解决了一、二审法院诉讼费用的信息共享问题。案件进入执行阶段后,当事人也只需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扫一扫”功能扫一下法律文书上的二维码,该案执行财产的交付、拍卖、扣划等执行日志就能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当事人眼前,保证当事人能随时随地了解、监督案件执行情况。作为二维码技术的延伸,该院还专门研发案件查询机设置于诉讼服务中心,当事人只需使用二代身份证,就能在查询机上查询审判流程节点、裁判文书、执行信息等。
江津法院:车载法庭哪儿需要去哪儿
近日,江津区刁家镇慈云社区的赶场群众们看到了个新物件,江津区人民法院第三人民法庭的法官们开来巡回审判的流动车载法庭。附近十里八乡的群众越聚越多,现场不少群众窃窃私语,“这个东西有点霸道哦,车子里啥子都有,小是小但五脏俱全,审判台上面你说了啥子做了啥子,车背后的电视就播出来了,不怕你说了话不算数。”
据法官介绍,此次出动车载法庭下乡巡回审判,是为了给一位九旬老人解决赡养纠纷,并就地开展法治宣传。在刁家镇这种偏远地区,类似赡养案件具有一定普遍性,出动车载法庭在群众中审理这样一起典型案件,能够对这一区域的相似案件起到极好的启示作用。在打造流动车载法庭这一特色民生法庭工程中,江津法院尤其注重信息化建设成果与传统巡回审判的无缝对接,在“好传统+高科技”发展方法指导下,把“法庭装上车”,即把法庭的主要功能载体配置到车上,依托离线办案系统、庭审系统、文书制作签章系统,实现现场立案、现场开庭、现场制发裁判文书,构建“立审调判”四位一体诉讼模式。
在传统项目的优势巩固上,江津法院也不含糊。据悉,江津法院现有的四个人民法庭已基本完成信息化系统建设,并为庭审活动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四个人民法庭均可通过语音、图像、文字同步运用方式,实时记录庭审情况,并可在庭审中通过专网视频实现远程开庭和证据交换、证据展示、证人当庭作证。四个人民法庭均配置有服务器和磁盘阵列容量,能够与审判管理系统软件完美融合,实现庭审音像资料的专业化存储,促进庭审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现有的四个人民法庭均对立案窗口、信访接待、案件查询等通道进行了整合,并在大厅中设置导诉法官、电子触摸屏、复印机、传真机和内外网电脑。当事人通过法庭大厅所配置的服务设备,根据有关要求提供相应材料,即可完成案件查询、预约立案、档案查询、信访举报、司法救助申请等事宜,体验“一站式”诉讼服务。
重庆三中院:以信息化助推科技强院
怎样通过信息化建设来方便法官办案,提高审判效率,为当事人及代理人参加诉讼提供便利,成为重庆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信息化科技强院总纲领。
重庆三中院发挥旧设备的余热,定期升级改造,保证工作网络的安全稳定,审判、执行、办公、档案、财务、交督办、诉讼费管理、人事管理等系统全部实现无纸化办公;投入200多万元采购新设备,完成机房服务器和阵列全面升级,建成与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的远程城域镜像阵列;建立1000M防火墙,完成到重庆高院的网络升速;建成数字化审判法庭13个,其中全配高清4个,简配高清9个,对庭审活动全程进行同步录音录像,做到“每庭必录”。
该院明确各部门责任,行装处负责信息化设施的操作培训与技术维护,各部门按照“谁使用谁管理”原则进行日常管理。出台《微博发布管理办法》、《数字法庭使用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对微博发布、数字化法庭使用、庭审公告等信息化建设的运行操作进行详细规定。截至目前,该院已通过数字法庭审理5853件案件,开庭6278次,积累庭审视频2392G。开展相关技能培训20余次,通过集中培训、相互交流、操作实践等方式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该院将信息化应用水平操作能力作为业务能力考核项目之一,考核结果直接与年度考核挂钩。
助推司法公开,怎么少得了用户体验?重庆三中院开通二维码诉讼服务,并在辖区全面推开,在诉讼服务中心等重点区域提供免费WIFI热点,逐渐完善深化与三大公开平台有效整合,研发针对案件当事人的个性化二维码,逐步扩大使用查询范围。开通法院政务微博,累计发布重点案件、庭审直播和重大活动微博321条。在已有刑事远程提讯和信访视频接访的基础上,探索推进远程立案、远程审判,证人远程作证、质证,召开远程减刑、假释听证等新型审判方式。链接数字法庭系统和审判管理系统,形成信息共享、资源共用、数据共析的互通平台,提高庭审质量和效率。设立同步庭审视频室,为有需求的当事人提供庭审音像记录查阅服务。创建二维码廉政举报平台,开通运行法院举报网站,打造信息化廉政教育平台,完善廉政监督方式,创新廉政举报方法,拓宽廉政教育阵地。
与此同时,为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安全,该院还建立数据远程备份系统,协助重庆高院将全市审判系统的结构化数据备份到重庆三中院,与重庆一中院建立数据相互远程备份,与外地法院协商共建数据灾难备份系统。
九龙坡法院:电子送达帮群众“跑腿”
“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法院现依法向您送达司法文书,请登录……输入身份证号码和电子签名码接收法院文书。”身在外地的律师许某收到这样一条提示短信,随后他登录网址查阅了九龙坡法院发来的开庭传票、诉讼权利义务告知书、举证通知书等司法文书,整个过程仅用时2分钟。自2012年9月以来,作为一名律师,他接收这样的短信成为了常事。之前,只要代理案件,他就要到法院取司法文书,现在足不出户就可以接收司法文书,并可查询案件信息。
像许某这样的律师或当事人并不在少数。当事人或代理人只要在法院签署一份同意电子送达确认书,就可以做到足不出户接收司法文书。九龙坡法院之前送达司法文书一直是通过直接送达、电话通知、邮寄送达等方式,随着人员流动性变大、外来人口逐渐增多、人户分离偏多等情况,法院送达司法文书面临困境。考虑到手机、电脑的普及化,为减轻当事人诉累,实现合法、高效、安全、环保送达,该院专门与重庆邮电大学合作研发司法文书电子送达系统升级版。以电子送达方式向案件当事人及代理人发送写有下载网址、电子签名码的短信,当事人及代理人收到信息后,只需登录网址,输入相关信息即可下载相关司法文书。文书是否成功送达,均有短信自动提示案件承办人,若未成功送达,法院会将未送达的案件及时通过传统送达方式进行送达。
所有采用电子送达的案件,必须以当事人或者代理人签署司法文书电子送达确认书为前提,在确认接收后,再进行文书送达,防止“电信诈骗”。法院向当事人送达司法文书,发送信息的号码为统一号码,当事人及律师可据此辨别真伪。
为保证电子送达传票的方式切实方便当事人及代理人,让诉讼参与人能够用、愿意用、主动用,该院制定了详细的操作规程,并以口头宣传、发放宣传资料、电话告知、电子屏幕演示等形式,让当事人充分了解司法文书电子送达的便捷性和优越性。近三年来,该院共计口头宣传约2980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约18000余份,电话告知约3500余次,电子屏幕全天候滚动演示。同时,联合区司法局召集辖区34家律师事务所召开了“司法文书电子送达推介会”,合力倡导辖区律师带头推广运用司法文书电子送达系统。
运用司法文书电子送达系统近三年来,九龙坡法院共成功送达司法文书18187份,节约邮政资费约13万余元,办案周期同比缩短约5天,通过司法文书无纸化的快速送达,大幅提高了司法效率,真正实现了让群众打官司“不再跑腿”。